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一十三节 齐鲁风云(1)
    刘斌和萧浩然面面相觑,因为他们确实不知道如何应付这个从来没有想过的局面。犹豫了一下后,刘斌伸手道:“好!请把光绪皇帝的秘密圣旨给本王吧。”
    杨深秀微微愕然,但脸上又浮现出一丝苦涩无奈之色。按照常理,如果刘斌愿意做光绪皇帝册封的“和硕汉亲王”和“江南王”,那就等于默认自己愿意归顺大清,成为大清之臣,应该跪下来接旨的。但刘斌岿然不动,这个态度所折射出的意味就不可捉摸了。杨深秀努力保持着不卑不亢的神情,从金筒内取出光绪亲笔书写的圣旨,郑重地递交给了刘斌。刘斌缓缓打开来,圣旨上密密麻麻尽是端庄工整的蝇头小楷,笔迹气度雍容、圆润飘逸,跌宕有致、一丝不苟。从这其中,刘斌就深深地感觉到了光绪皇帝那种微妙的“诚意”。很明显,光绪和自己这个“匪首”有很多话说。圣旨的两端,是两条提花翻飞的金龙;在圣旨的背后,“奉天诰命”四个篆字端庄古朴,洋溢着一种威严肃穆之感。圣旨正文的最下方,是清廷二十四方传国玉玺之一的“命德之宝”、“天子信宝”、“皇帝奉天之宝”这三个玉玺盖的大红色印章。二十四方传国玉玺个个都有独一无二的用途,光绪使用这三种玉玺,不但内涵深意,而且也确实证明这份密旨货真价实。刘斌和萧浩然一起认真地看了起来。
    两人的大脑也都在飞速地运转着,一边看着圣旨一边互相交换着意味深长或不谋而合的眼神。客观上讲,光绪皇帝身为满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却在背后“勾结”逆反作乱的反贼,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实际上,光绪的做法确实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光绪确实是个极有抱负、上进奋发的皇帝,而且勤政爱民,算得上是个仁德之君。此时的光绪整整二十周岁,亲政已经两年。但他已经非常清楚,他这个皇帝只是傀儡,毫无实权,一切国家军政大权都牢牢地掌控在那个垂帘听政的老妇人手里。历史上,为了抗衡慈禧太后、夺取皇权,光绪也做出了很多反抗。比如“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则秘密联络手握重兵的北洋军统帅袁世凯,试图囚禁慈禧,但却被袁世凯出卖。对外政策上,光绪忧国忧民,而且也是个强硬的主战派。此时此刻,汉王国在西南和江南迅猛崛起,横扫天下如摧朽拉枯,已坐拥半壁江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汉王国问鼎中原和一统华夏基本是水到渠成,天下神器易主为时不远。光绪皇帝暗中联络汉王国和“招安”刘斌等人,既是为了在名义上保住满清的江山,也是为了借助汉王国的力量瓦解掉慈禧太后集团的独裁。虽然这有点与虎谋皮、病急乱投医的味道,但光绪确实没有其他办法了。因为他没有任何可靠的势力,他如果不走这条路,那他就要浑浑噩噩地从一个傀儡皇帝做到满清的亡国之君了。当皇帝的时候没有任何实权,拯救国家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还要为慈禧背黑锅,背上“亡国之君”的称谓在史书留名,这自然让光绪皇帝极度不甘心。
    这份光绪的密旨总共三千多字,写得十分诚恳、十分坦然,笔墨之间处处都折射出光绪孤立无援的无奈、身为傀儡木偶的不甘和侮辱,以及渴望振兴国家的愿望,甚至还有一种“请求于人”的味道。内容也十分单纯。看完后,刘斌和萧浩然都默然无语。沉默了一下,萧浩然开口道:“杨先生,光绪皇帝不是满清的皇帝么?怎么却要和我们这些‘反贼’合作?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们也搞不清这是真是假。”
    杨深秀用充满感情的语气道:“汉王陛下、萧将军,汉王国和汉军的所作所为以及你们的宗旨政策,皇上都是了解的。皇上知道,你们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称王称霸,也不是为了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而是为了振兴中华。而皇上,他的心思也是一样的哪!皇上也非常渴望中兴大清、富国强民,但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机会,空有一腔抱负,却报国无门。皇上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大清皇权究竟掌控在谁手中,这是路人皆知。皇上说了,卖国求荣的不是他,丧权辱国的不是他,苟且偷生的不是他,割地赔款的不是他,借师助剿的不是他,这些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权贵和卖国集团的累累劣迹。皇上,身处宫中,时时刻刻却都被慈禧太后的眼线给盯着,皇上的处境很苦的!大清的弊端,皇上心知肚明,但他根本就没有法子去改变哪!皇上也想让大清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改革,但根本无法实现。皇上说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卖国集团,不仅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敌人,也是大清的敌人!在这方面上,汉王陛下您和皇上是有着共同的敌人的。所以,皇上迫切地希望能和汉王陛下联合起来,粉碎卖国求荣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奸贼集团。双方合作,一起振兴中华!汉王陛下哪,皇上是个好皇上哪!临走之前,他对我们说了,他不但是大清的皇帝,更是中国的皇帝!他不但要振兴大清,也想振兴中国!”
    刘斌和萧浩然互相再次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两人都在心里感叹不已,光绪皇帝能够如此清楚地认识到满清和中国的关系,确实了不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权贵,为了维持满族一族的统治利益,而不惜出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满清权贵甚至叫嚣“汉人一强,满人必亡!”、“救大清就不能救中国!救中国就不能救大清!”,是的,这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死循环。光绪皇帝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满清的皇帝,还是整个中国的皇帝,这种智慧和胸怀,确实非常了不起。
    萧浩然问道:“条件就是圣旨上这些吗?”
    康有为答道:“回汉王陛下和萧将军,这些条件都是皇上亲自拟定的。皇上说了,册封汉王陛下为‘江南王’,这可是自从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这三个藩王覆灭后,大清从未有过的新藩王哪!汉王陛下做了江南王后,皇上会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东山,这长江以南十二省全部都划封为江南王的管辖领土。江南王能名正言顺地统领江南十二省。同时,汉王陛下、萧将军、贵军已故的孟将军,会成为大清第十三位、第十四位、第十五位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位极人臣。汉王陛下,我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其实江南十二省从此可以处于半独立状态,只要你们在名义上服从大清即可。大清只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陕甘青、蒙疆藏,以及满洲。不过一旦外寇入侵,江南军和朝廷军自当齐心协力、同仇敌忾。汉王陛下您将会是真正一人之下、四万万人之上。另外,皇上还会下令,废除‘剃发易服’制度,全国汉人都可以减掉辫子,汉人和满人同样都拥有应仕做官等权力,真正做到‘满汉一家、民族平等’,同时积极变法改革、维新强国,以后的中国一定会气象一新、朝气蓬勃的,而不像现在这样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汉王陛下,皇上向您保证,他一定会做一个好皇帝的。如果他成了昏君,你大可兴兵北伐。这还不够吗?”
    刘斌和萧浩然对视一眼。光绪皇帝的意思很清楚,汉军可以冠冕堂皇地割据江南十二省,只要在名义上服从满清就行了,这样一来,满清的统治权在名义上仍然保住了。江南和满清实质上是平等互助的关系,一旦外敌入侵,江南汉军自然会成为满清的国之基石。客观上讲,光绪皇帝的这个构思有点肤浅,有的单纯,甚至可以说是幼稚和一厢情愿。但光绪的这份渴望中华富强的心,还是让刘斌感到一丝感动的。萧浩然沉声道:“这样一来,中国岂不是会南北分裂?难道光绪皇帝想让现在的中国再回到南北朝时期吗?”自从吴三桂三藩叛乱被康熙皇帝剿灭了后,中国就一直没有地方藩王了,都是中央集权,皇帝不再把皇亲国戚和军政功臣派到地方称王,因为那样必然会导致地方军阀割据,威胁中央通知。而光绪一下子就把江南十二省全部加封给汉王,这自然很容易导致中国南北分庭抗礼,甚至是南北内战。
    杨深秀推心置腹地道:“萧将军,皇上说了,他虽然是皇上,但这座江山根本就不是他说了算。江南十二省放在你们手里,也不是坏事。皇上虽然是满人,但他无法依靠满族权贵,只能求助于你们。况且,现在的战争再打下去,只会九州尸横、四海血流,皇上不忍心华夏河山毁于战火,也不忍心天下黎民百姓生灵涂炭。以后,南北再通过议和方式完成国家的真正统一,皇上愿意效仿日本天皇,归权于民、分权于汉,君主立宪、维新改革。汉王陛下啊,皇上做出这么大的牺牲,难道还不够吗?大汉眼下炙手可热、如日当空,确实可以犁庭扫穴、逐鹿天下,但这个过程中,又要死多少的人哪!现在就结束战争,难道不好吗?”
    萧浩然蹙眉不语。刘斌问道:“那么,光绪皇帝要求我们做的,就是搞垮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卖国权贵集团?”
    杨深秀点头道:“是的。只有清除了这颗毒瘤,皇上才能真正大展宏图,大清才能真正浴火重生。至于具体怎么说,就要靠汉王陛下运筹帷幄了。停止干戈,对华夏苍生是好事哪!”
    刘斌沉思了一下,但他确实一时半会拿捏不住。半晌后,刘斌道:“好!光绪皇帝如此忧国忧民,本王也十分敬佩。他的遭遇和现状,本王也十分同情。请你们放心,大汉要打垮的就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批卖国求荣的满清权贵,而不是光绪皇帝。但光绪皇帝的这个设想事关重大,本王需要认真思考,请你们稍等一天,本王一定会给你们一个答复的。你们先在武汉住下吧。”
    杨深秀和康有为一起鞠躬致谢:“那我们就等待汉王陛下的佳音。”
    等两人走后,刘斌苦笑着拿着那份圣旨望向萧浩然:“浩然兄,怎么办?”
    萧浩然摸摸下巴:“这还真是个大难题啊,结束战争确实是好事。先让卞经纬、诸葛明、彭天宇赶紧过来,我们一起好好商讨商讨。我看看,能不能利用光绪这个举足轻重的棋子,兵不血刃地拿下华北和满洲。”他两眼闪闪发亮。
    汉军和日军的最后决战愈发如火如荼。在许昌、武胜关、徐州这三大战场,日军被汉军包围得水泄不通。汉军愈战愈勇、越战越多,从大汉王国各地赶来的援军源源不断奔赴战场,而且汉军还拥有当地中国民众的支持,对日军形成了巨大的军力优势。陷入天罗地网中的日军开始濒临崩溃。战场上,地面上汉军炮群怒吼,天空中汉军飞艇纵横。
    至五月底时,汉军在许昌已经对日军主力四个师团形成了全面包围。守城的汉军第三军、攻取了许昌西南平顶山地区的汉军第二军、攻取了许昌东南临颍的汉军第八军,共同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铁三角,死死围住了攻城的日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团;在武胜关和信阳地区,断后的日军第六师团面对汉军的大反攻进退维谷;在徐州的日军第五师团也陷入了汉军第五军和投诚清军马金叙部的前后夹击中。再后面,汉军第四军、第六军、第七军等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开来参战。
    穷途末日的日军在旷久的激战中很快便陷入了弹尽粮绝的绝境里。没有了子弹和炮弹,日军的大炮都成了废铁,日军手中的步枪也成了烧火棍,只能用刺刀去迎战汉军的开花大炮、飞艇热气球、飞雷炮、掷弹筒、手榴弹、步枪、重机枪。随后,日军断粮的恶果也凸显出来。正所谓一朝无粮兵马散。尽管陷入了山穷水尽的绝境,但纪律森然的日军在弹尽粮绝、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保持着严明的纪律,队形不散、拼命死战,困兽犹斗。然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顽强的作战意志和负隅顽抗的精神毕竟不能当饭吃的,饥肠辘辘的日军在即将饿得都没有力气举起枪的情况下,纷纷开始宰杀同样也饿得皮包骨头的随军战马,然后像饿红眼的野狗般啃吃着血淋淋的死马肉。由于没有食盐,马肉粗糙不堪,吃进嘴里便反胃不已。嚼着马肉的日军大批大批地呕吐腹泻,有的甚至连胆汁都吐了出来,但为了活命,日军只能强行生吞活剥下去。日军盘踞区内的中国老百姓也逃匿一空,致使日军根本无法抢到粮食。河南是个粮食大省,良田无边,此时田地里到处都是半青不黄的麦子、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吃了这些半生不熟的庄稼,日军根本无法充饥,棱角锋利的小麦吃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拉出来还是什么样子。汉军的飞艇又不断扔炸弹和燃烧瓶,把农田焚烧一空。漫山遍野的农田被付之一炬,成了滔天的火海。靠就地抢粮来填饱十万大军的肚皮,显然是不切实际。宰杀战马、采摘小麦、抢夺中国老百姓的猪羊牛马和鸡鸭鹅,成了日军唯一的粮食补给方式。
    除了弹药和粮食外,日军的医药也捉襟见肘。除了连日血战死伤外,日军还水土不服,继而纷纷病倒,使得日军的野战医院内更加是伤兵满营、医药奇缺。没有了麻醉药的日军军医只能对伤兵进行无麻醉的手术,顿时日军的野战医院里鬼哭狼嚎声一片。被截肢或者进行大手术的日军痛得死去活来,即便手术成功的日军伤兵也大多会因为伤口感染发炎或鲜血流光而活活痛死。
    部下这一幕幕惨样让小松宫大将看得心如刀绞,他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完了。巡视军营的时候,小松宫大将泪流满面,不停地自责道:“我有愧天皇陛下的重托哪!”好几次,小松宫大将在无地自容下都想剖腹自尽,但大山岩中将拉住他并提醒小松宫大将,如果他自杀了,那日军就彻底全面崩溃了,还是耐心等待援兵吧!
    “天皇陛下不会抛弃我们的。”大山岩中将心急如焚地望向远在天边的东方。
    “征汉远征军”在中国一败涂地、濒临毁灭的噩耗传到日本国内后,朝野一片震惊。明治天皇几乎痛不欲生,因为日本步履蹒跚进入现代化发展道路后,国贫民弱,建设这七个师团已经竭尽举国之力了。日本不但贫穷落后、国库空虚,而且本土基本没有可发展工业或可出口的石油煤炭等资源,因此日本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要是一下子就有六个师团全军覆没,那带来的恶果不堪设想。日本复兴的萌芽要被扼杀在了襁褓里,勉强恢复的一点民族自信心和国力也统统半途而废、付诸东流,日本的国力起码要倒退二十年,苦心经营的明治维新成果全部功亏一篑。被这些后果惊悚得不寒而栗的明治天皇严词勒令海军舰队立刻运送第二批日军登陆山东半岛,增援在中原地区被围困的日军。由于日本海军舰队此时运输力大大不足,因此日本政府又请求清军舰队协助。清廷也知道在华日军全部覆灭后,自己也随之唇亡齿寒,汉军歼灭日军后的下一步肯定要横跨黄河、挥师北伐,因此也不敢懈怠,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一起奉命协助日本海军运输日军。这种做法,引起了广大海军官兵和民众的再次强烈不满。被誉为“大汉第一官方发言人”的辜鸿铭讥讽道,“清廷用自家舰队运送异国军队进入自家国土,如此可笑行为简直是古今难觅、中外罕见,必定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踏上山东半岛的日军第一支援军为第七师团,随后,第八、第九、第十共四个师团也陆续在日本国内集结并赶来。但这更加引起了山东地区民众的愤怒,而且以山东巡抚周馥为首的清廷官吏还不得不配合日军的登陆行动。山东民众知道“借师助剿”密约的内幕,知道一旦日本帮助清廷剿灭了汉王国,胶东半岛就要割让给日本,因此无不对清廷的做法深恶痛绝,对踏上山东的日军恨之入骨。随后,获悉汉军将九国联军杀得一败涂地后,山东地区自然是欢声一片,齐鲁百姓无不心向汉王国,已经对清廷没有什么认同感了。老百姓的思维很简单:既然朝廷都把我们割让掉给外国了,那我们还拥护这个朝廷做什么?保住山东的,是大汉国,不是大清,出卖山东的反而是清廷。
    此时眼看又一批日军在清廷官吏点头哈腰的欢迎中踏上自己的家乡,山东各界无不民怨沸腾,痛斥卖国求荣的满清朝廷,对清廷和日军的反抗行为也愈发地猛烈。在这场波澜起伏、席卷山东的抗击洪潮中,引出了山东的一个英雄人物:武训。
    武训,晚清山东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更是一代奇人,一生历经坎坷、吃尽人间苦难,但始终拥有一颗古道热肠的侠义之心。武训原本只是一个穷困潦倒、受尽欺凌的乞丐,但靠着三十年的乞讨、卖艺、做苦工而慢慢地积攒了一些田地家产,并大力兴办学校,免费供应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这其中的艰辛过程和伟大贡献,堪称传奇。前任山东巡抚张曜也深深被感动,并免费捐给他两百两银子,还把他的伟大事迹上奏给了光绪帝,光绪皇帝特地赏赐武训一件黄马褂和一个“乐善好施”的匾额,自此更加名声大振,在齐鲁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堪称是山东地区晚清时期的民间伟人,德高望重,影响力极大(新中国第一部被禁的电影就是《武训传》)。
    当初得知清廷靠割让大片国土换来借师助剿后,作为山东人的武训满腔悲愤、痛哭流涕,后来山东巡抚张曜坚决不配合日军借道山东,结果险些被处斩,最后贬为庶民。武训一向尊崇张曜,更加为张曜扼腕叹息,并时常去看望闲居在家的张曜。眼下看到日军再次踏入山东,武训更加是心如刀割,对清廷大失所望、万念俱灰。忍无可忍的他前去找到张曜,唏嘘落泪,商讨对策。
    张曜本来也对清廷的做法深恶痛绝,此时看到汉军席卷中原,将九国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再得知大汉王国坚决拒绝列强们要求割让国土的要求并奋勇作战的伟绩,张曜心里对汉王国的好感更加大大增加了。被贬回家后的张曜背地里研究了汉王国的《土地改革政策》和《民族平等政策》,愈发醍醐灌顶、啧啧称赞。不知不觉间,张曜的上下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感到中国的希望在得道多助的汉王国,而不在失道寡助的清廷,况且,张之洞、刘坤一、刘秉璋、王文韶、卞宝第、刘铭传等清廷的封疆大吏以及刘锦棠、聂士成、董福祥、左宝贵、马金叙等清廷将领都纷纷投降了大汉,这让张曜的心里也萌生了投效汉王国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