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飞行指挥员(六十四)
    “油门收了,收光了!”我看这样下去不行了,这个562是高度又高,速度又大,动作又粗,这得落到什么地方去了啊?我看都能落到跑道中间去了!
    “看好地面,动作柔和!柔和!”562的飞机下降到了 “拉开始”的高度了,已经很明显的高度高、速度大了,情急之下我在无线电里面连续指挥起来,嗓门很大,口气也很硬了:“把油门收光了!注意方向!看好地面!”
    “拉开始”是我们常用的一句飞行术语,也是一种简称,就是“开始拉杆”或者说是“开始拉平”的意思——
    飞机在正常四转弯改出后下滑的时候,即使是有着较大的方向或是高度方面的偏差,都是只需要驾驶杆较小的行程来操纵即可。只要不是复飞就不存在拉多少杆的问题,只是带点杆、推点杆或迎点杆、压点杆就足够的了。只有到了“拉开始”的时候,才有了这么一个拉杆的“拉”字之说。
    那么又究竟什么叫做“拉开始”呢?这个名词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的确是觉得有点别别扭扭的,生僻拗口,读起来还真有点怪怪的感觉呢。对此,《飞行教范》之类的飞行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当对正跑道下滑准备着陆的飞机下滑到高度7~8米的时候,飞行员就需要开始向后拉杆了,以减小飞机的下滑角以及下降率,让飞机最终能够以接近为零的下降率接地。这个也好理解,你肯定要让飞机接地的时候下降率越小越好的嘛,下降率大了不就成了撞地了吗?那样的话损坏起落装置事小,发生事故可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了!
    7~8米是“拉开始”,到了1米的高度上就要把飞机“拉平”,即把飞机拉成1米平飘状态——经过短暂的平飞后飞机会继续下降,飞行员还需要继续向后拉杆,控制并减缓飞机的下沉,在机轮接地的瞬间尽可能让下降率减小到零或接近为零。所以,可以这么说,在飞机下滑到7~8米“拉开始”以后基本上就是一直是在拉杆,而且拉杆量还是比较大的。也可以说是与大动作量特技飞行时一样,是所有飞行动作中拉杆量最多和最大的。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颇有趣味的典故,就是我们说到的这个“1米拉平”,那么这个“1米”又到底有多高呢?又是从哪里算起的1米呢?
    记得我们在航校初学飞行的时候,一个老教员用一种炫耀并带点戏谑的口吻跟我们讲:你们不懂吧?这个1米到底是什么呢?你们谁能说得明白?其实啊,这个所说的“米”不是一般的“米”,而是一种“航空米”。它究竟有多高呢?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准,反正大家看上去都说好,那你这就是标准的1米。至于究竟有多高呢?谁也不知道,谁也讲不清、讲不准。因为谁也不能拿尺子去丈量一下,它究竟有多少?你若是一定要问它是从哪里算起的呢,那肯定就是应该从飞机“1米平飘”时最低的部位也就是主起落架的两个机轮底部算起,距离地面的高度,这个是唯一能对“1米”说得准的。
    仔细回想起来,这个老教员说的真的是很形象的,因为这个“1米”它的确就是个“航空米”——其一是它本身就是模糊不清,无人能讲清它到底有多高;其二是它肯定不止我们度量衡里面所说1米那么高,肯定要比这个1米高多了,我个人估计至少也得有个2~3米之高吧;其三是不同的机种和机型“1米”的高度肯定又是不同的。飞机越大,这个“1米”的高度就应该越高。
    这次我对562这个“拉开始”要拉高的指挥之所以只是用了“看好地面”这个用语,而没有叫他“不要拉杆”或者“停止拉杆”甚至是“向前推杆”,并不是随口说的,而是也是按照指挥规范要求的——我们对飞行指挥员在指挥从“拉开始”一直到接地这个阶段的飞机的要求就是不能说“不要拉杆”之类的话,因为这个阶段需要的拉杆量很大,如果飞行员停止拉杆的话就有可能矫枉过正了,造成飞机下沉过快甚至发生撞地的危险。所以,为了防止出现飞行员错误领会指挥意图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求指挥员只能讲“看好地面”之类的话,其意思就是要飞行员把地面看好了再拉杆,不要拉多了。其真实意思就是“你拉多了,不要再拉了!”,但是,话不能这么讲,因为要防止飞行员反应过敏。对此,你尽管放心,也不用过多担心:飞行员肯定是明白无误的,不致于领会错误的。
    下滑到高度30米的时候,飞行员就必须要转移视线看地面了,也就是不能再多看座舱里面的什么仪表了,而要以看外界的真实高度和速度以及方向来操控飞机往跑道上落了。这个时候尤其是高度表存在着较大的延迟误差,更不能看了。速度表还可以,没有什么延迟误差,但是也不能多看了,只能是扫视一两眼,因为这个时候飞行员已经没有什么多余的精力了。到了“拉开始”以后就更是如此了,飞行员就更要看好地面来判断高度以及飞机的下沉量,从而决定如何拉杆、拉多少杆了。
    “动作柔和,柔和!”我在继续不间断地指挥着562。这个家伙有点动作粗猛,在将近1.5米的高度上就把飞机给拉平了,是个典型的“高、大、粗”了,我看要求他“看好地面”已经是远远不够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直接指挥他“动作柔和”了。
    这个“高、大、粗”是我们形容飞行员在下滑着陆的时候出现的偏差,就是高度高、速度大、动作粗。
    不好了,形势非常不妙了!他这一杆把飞机在那么高的高度上就拉平了,后面就很难处理了,指挥员也很不好指挥了——叫他不拉杆吧,就怕飞机下沉太快,后面再拉就来不及了,造成飞机直接“砸”到地面上去;叫他拉杆吧,飞机会一个劲地往前飘,半天落不了地,搞不好都能够落到跑道一半的位置上去了。
    “看好地面,保持好方向,把油门收光了!”没办法,我只好继续提醒562把地面看好,也就是要他不要再使劲拉杆了。另外我也很担心这个时候562手忙脚乱的,会顾此失彼——只顾着调整速度和拉杆了,而把方向给丢掉了,最后整个偏出跑道,那可就不得了了,要麻大烦的!
    忽地一下,562的飞机带着发动机的巨大的轰鸣声,从塔台前面也就是从我们的眼前飞了过去。一是速度明显的要比别的飞机大。从姿势和劲头上都可以看出来速度大得比较多,像一头发怒的公牛,低着个头,一路狂奔;二是高度也明显的比别的飞机要高。别的飞机着陆时在塔台侧方都基本接地了,最多也就是20~30公分吧,可这家伙的飞机却足足有50~60公分高。
    我们在这里所说到的这个“公分”毫无疑问也不是什么度量衡里面的“公分”了,而应该说是类似“航空米”之类的“航空公分”或者什么“航空单位”了。
    “带住杆,带住!带住!”我一看情势不对,情况不妙,真的是万分紧急,而且迫在眉睫了,只好转而又要求562带住杆了,因为此时562的飞机姿势过小,这说明一是他的飞机速度过大了。这个姿势和速度在大部分时候都是相对应的:姿势小速度就大,反之姿势大速度就小。当然这是指在飞机稳定平飞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做特技动作等机动飞行的过程中;二是他看到高度高、目测靠前,所以就不敢拉杆,急于想让飞机接地了。这也是飞行员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的正常心理反应,他总想着要落地为安,不敢让飞机再一个劲地飘下去,跑道毕竟就那么长嘛,哪够你这么使劲地飘呢!
    此时的562和我们又陷入了第二个两难的境地——
    第一个两难的境地是刚才的“拉开始”:高度高、速度大:不拉吧,飞机往下掉,下沉量过大,最后反而还搞低了;拉吧,一拉飞机就飘,因为舵面效应强,飞机很容易就操纵过量了。
    现在就是处在了第二个两难的境地:还是因为高度高、速度大,不拉吧,飞机下沉量大,接地不仅是要重,容易损坏器材甚至危及安全,而且飞机不怎么减速,因为接地的“两点”姿势小,必然也会造成“两点”滑跑的姿势小,气动阻力小,飞机减速必然会慢,最终可能导致滑跑距离过长,冲出跑道;拉吧,飞机又会飘起来,半天不接地,等到接地的时候又过于靠前了,最后也还是很容易造成飞机冲出跑道。
    562难我们指挥员就难,或者说是我就难——因为现在是我拿着话筒在指挥。那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仿佛就是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系着562,一头系着我,而我们俩就是这一根“绳子”上的两个“蚂蚱”,跑不了你,也蹦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