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专门解释一下,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歼击机部队也要飞轰炸课目呢?歼击机不是用来进行制空作战、攻击空中目标的吗?干嘛还要对地突击、去对地面目标实施轰炸呢?这些事不都是轰炸机和强击机去干的吗?不是轰炸机主要负责轰炸地面的面状目标,而强击机主要负责攻击地面的点状目标吗?你歼击机也跑来学着轰炸机和强击机进行对地攻击,这不成了越俎代庖了吗?
其实却是不然,作为天生的空中杀手,作为战斗机中的主力机种,歼击机可谓全面多能——既能对空攻击,也能对地突击;既能火力打击,也能空中侦察。它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携带多种武器和弹药:如对空中目标攻击时是使用空空导弹或是火炮;对地面目标突击时主要是使用炸弹或是火箭,也可以使用火炮。
当然了,歼击机主要还是用来进行空战,也就是攻击空中目标的。它优越于其它机种的机动性能,使得它更适合空战格斗,凭借自身的优势,担负在空中歼灭敌机的高难度任务。
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为了保证歼击机具有突出的机动性能,使它更加适应空战格斗的需要,就把它做得相对更加的小巧一些,是不可能搞得像轰炸机那样庞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歼击机的机内空间就更加的狭窄了,机外携挂的载荷也相对有限,所以无法携带过多的武器弹药,尤其是像对地突击的主要弹药——航空炸弹。
那么,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让歼击机去训练轰炸课目呢?这是因为一是它本身就具备这样的作战性能,我们必须要让飞行员能够全面掌握飞机的性能,这样才能更加娴熟地驾驶歼击机,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战效能;二是以备不时之需,比如说轰炸机和强击机不够用了,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以歼代强”了——使用歼击机去突击地面目标,达成我们的战术、战役目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有可能直接达成战略目的。
当然了,作为歼击机飞行员,轰炸技术对我们来说,只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着”,必须要掌握,无需太精通。你就是想很精通也不太可能,因为毕竟不是主业,训练得少——我们歼击机部队对轰炸课目飞的也不多,只是阶段性地飞一飞,保持保持技术罢了。
这次正是因为这么多的机种、机型,这么多的单位参加竞赛,而且还是使用炸弹这种当时航空武器中杀伤力最大的弹药,所以不仅是组织计划工作非常繁琐,飞行指挥调度就更是复杂了!
所以,思来想去的,客观地看,实事求是地说,也难怪团长那个飞行日飞行指挥出现重大失误,换成别人可能还不如他呢!
整个轰炸竞赛计划组织三个飞行日,第一个飞行日不投实弹,只是“空进入”,即所有参赛飞机都是在不挂炸弹的情况下,完全按照投弹的方法和程序飞行,进入靶场模拟投弹,让飞行员进一步熟悉我们这个机场和靶场的环境,尽快适应这里的飞行特点。因为除了我们之外,这里对他们来说毕竟一切都还是陌生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飞行日都是实弹飞行,投掷真炸弹,进行竞赛。
出问题是出在了第三个飞行日,也就是最后一个飞行日。
这个飞行日天气条件不理想,比较差,主要就是能见度不行:中高云2~3个量,云底高3000~3500米,风向320度,风速1~2米,能见度4~5公里。
你看,其它的条件都还算可以,云量不多,才2~3个量,也就是整个天空的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面积上有云;云底也很高,都3000~3500米了,根本不影响到靶场工作,因为我们靶场工作的高度都是在2000米以下的;风速也不大,不过就是1~2米的风。就这么一点点风,投弹时是很好修正的;可就是这个能见度不咋地,只有4公里多一点,接近了复杂气象的边缘。
很多时候,我们飞行员并不怕云对飞行的影响,就怕这个能见度不好——整个天空都是雾气糟糟的,看什么都看不清,很不舒服,尤其是在飞像实弹这样难度相对比较大的课目。
那天刚开飞的时候,一切都还比较顺利,从机场到靶场都顺序井然的,没有出现什么混乱的局面。这也让大家都绷紧了两天、两个飞行日的心稍微宽松了一些:毕竟是最后一个飞行日了,不管竞赛的成绩怎么样,保证了安全就行啊,好歹就快完成这个重大任务了。
在这里还需要多解释几句,就是这个有靶场训练的时候指挥调度就变得更加的复杂了:
一是增加了机场到靶场之间的指挥调度。这个很好理解,毕竟你所有的飞机都需要从机场起飞降落,同时又是都要到靶场去投弹嘛。
二是增加了靶场到空域之间的指挥调度。这个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不都是到靶场去投弹吗?怎么还要到空域里面去呢?这是因为有的飞行员动作比较利索,到了靶场第一次俯冲或第二次俯冲就把炸弹给投掉了,不像有的飞行员要转好几圈、经过好几次俯冲才把炸弹投掉。要知道在靶场可也不是随意乱飞的,而是有着相对固定的靶场航线。靶场航线类似四边形的起落航线,飞机需要沿着靶场航线飞行,才能构成理想的投弹条件。作为歼击机和强击机,我们通常都是采取俯冲投弹的方式进行轰炸的,因为这样精度更高一些,不像水平轰炸那样误差容易大。飞行员把炸弹很早就投掉了,就会很快退出靶场,因为毕竟是竞赛,不会像训练飞行那样还在靶场继续转上几圈,再“空进入”几次,练习练习动作,而会尽快退出靶场,把容量有限的靶场航线让给别的飞机来飞。这也算是为了提高训练效益,充分利用靶场的训练资源吧。从靶场退出的早,飞机剩余油量就比较多,在从靶场回机场的航路上又消耗不了那么多的航油。正常情况下又不能超载着陆,那样会造成起落装置的损伤。也不能回到机场的起落航线上去耗油,那样又会影响到起落航线上的秩序,造成拥堵,甚至还会危及飞行安全,造成危险接近。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是到空域里面去耗油了,把航油消耗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回到机场着陆。如此这样,就把原来的“两点一线”——从靶场到机场变成了“三点两线” 了——从靶场到空域再到机场,这不就又给飞行指挥员增加了靶场到空域的指挥调度了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所有事情都顺山顺水的时候,灾难发生了,几乎是没有任何前兆,就突然发生了!
那是在整个飞行日计划完成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兄弟部队的一名副大队长驾驶着一架歼七飞机迷航了。这位副大队长是在第三次进入时就投掉了炸弹,然后按照指挥员的要求去5号空域耗油。
靶场就在我们训练空域的3号空域里面,所以我们进行靶场训练的时候,3号空域都是不再作为训练空域使用的。而其它的空域仍是作为训练空域使用,可以放飞机进去耗油或是进行其它课目的训练。
一般情况下,指挥员在靶场飞机工作完以后,都是就近放到2号或4号空域进行耗油的,尤其是对这样外来的飞机、外来的飞行员就更应该是这样了,毕竟他们对机场空域不熟悉,空中领航的难度是陡然增加的。这一点我们也是早就考虑到了,在竞赛前的飞行指挥员座谈会上,大家就都明确了这一条原则,那就是兄弟部队的飞行员在投弹后如需到空域耗油,飞行指挥员应该尽可能把他们放到就近的2号或4号空域。但是这次实在是有点没办法了,因为2号和4号空域里面已经都有了耗油的飞机,如果必须要放进去的话,那就只好硬“塞”了——进行重叠放飞和重叠使用。这样也很麻烦,也会造成一些风险:需要把两架飞机配出高度差来,在同一空域里面重叠飞行。这次我们团长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权衡了一下利弊,就只好把这名副大队长放到了稍远一些的5号空域里面了。
可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名副大队长驾驶着投完炸弹的歼七飞机刚进5号空域不久,就因罗盘故障而发生了迷航,位置不清了。
毕竟是外来的飞机、外来的飞行员,在我们机场发生了迷航,团长作为正指挥员,尤其是本场的老指挥员,肯定是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这架飞机、这名飞行员身上的了,协助副指挥员也就是他们部队派出的那名指挥员进行处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