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飞行指挥员(二十二)
    哎呀,不好!“两千进入一转弯”,这不是正好有冲突吗?下降线上的飞机在高度2000米位置,而起落航线上的飞机恰好处在一转弯位置,这两架飞机如果继续正常飞的话,注定是将要在“远距”上空也就是四转弯位置相遇的。
    怎么办?作为飞行指挥员,指挥调度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外乎只有这么四个:一是让穿云下降的飞机在高度1000米时改平飞,通场一次,而让起落航线上的飞机正常进入四转弯下滑着陆。起落航线的高度是500米,这样二者之间不仅是有了500米的高度差,而且还是“原来高的继续高,原来低的继续低”,没有互相穿越对方的高度层,所以完全可以保证不发生空中相撞;二是让穿云下降的飞机正常下降,高度400米通过“远距”后直接下滑着陆,而让起落航线上的飞机上升到高度1000米再通场一次,进行避让;三是让起落航线的飞机航线小一点,三转弯早一点,坡度大一点,转弯角度多一点,抢在穿云下降的飞机前面着陆;四是还是让穿云下降的飞机正常着陆,而让起落航线上的飞机延长三转弯,跟在穿云下降飞机的后面进行着陆。
    以上这四种方法,主要都是要调整起落航线的飞机,这是因为起落航线还是有着调整裕度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而穿云下降线就不同了,从飞行安全角度考虑,是不允许在这个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条直线的航线上做什么盘旋或大角度“s”形转弯来消磨时间、减缓前进速度的。如果光靠减小速度也不行,一是效果不明显。靠减速来延长时间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奏效的,而在短时间内却没有多大作用;二是危及飞行安全,因为此时飞机带着起落架,速度只有500公里/小时,再减小就不机动也不安全了。通常情况下,调整穿云下降线飞机唯一可靠并安全的做法就是让它改平飞,通场也就是通过机场上空一次,再加入起落航线或是仪表大航线。
    相比较而言,这四种方法里面最好的就是第四种,调整量最小,改变飞行时间最少。而第一种和第二种以及第三种都不是什么好方法,都是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都只不过是指挥调度上的补救措施而已,或者说是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罢了!尤其是第三种方法,催促飞行员缩小起落航线,要求他提前三转弯,必然打乱了他的正常操作习惯,肯定会搞得飞行员手忙脚乱的,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忘放起落架或是动作不确实、不到位而造成起落架没有放下或放好,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三转弯坡度过大、急于转弯而拉杆过多,导致飞机失速变态掉高度,严重危及飞行安全。历史上,在起落航线三转弯摔飞机的可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是因为飞行员自己操纵不当引起的。如果是飞行指挥员的指挥引起的,那可真是罪莫大焉了啊!因为你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指挥调度,干嘛非要让飞行员在那种极限状态下去冒那个风险呢?方法有很多种呢,最后实在不行了就通个场不就完了吗?
    这四种方法无论是采取哪一个,一是都要早发现矛盾冲突,早做思考,早做打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嘛,“现上轿子现扎耳朵眼”,就会手忙脚乱,最终必定生乱。飞行的时候,空中飞机的动态绝不是像棋局一样,只要棋手不动棋,那都是静止不变的,空中不断变换位置的十几架甚至是二十几架飞机那真可谓是瞬息万变,夸张地打个比喻:仿佛就是无数个苍蝇围绕在你脑袋的四周,在那儿不停地飞舞,嗡嗡地乱叫个不停。面对如此不断变幻个别时候甚至还是混乱不堪的错综复杂局面,你说不提前考虑打算怎么能行?晚了就会陷入混沌和迷糊,空中飞行的飞机真的就成了围绕指挥员脑袋乱舞的苍蝇;二是都要审时度势,临机决断。在飞行指挥中,对矛盾冲突点,可以早考虑,也必须要早考虑,但很多时候却不能早解决。这个理论乍一听好像有点相悖,让人不好理解:哦,你不是让我要早考虑早打算了吗?那么我发现了矛盾冲突为什么还不能早调整早解决了呢?这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那么两个:其一是因为飞行指挥员掌握飞机的位置不够精准,只能是掌握到个大概而已;其二则是因为飞行员操纵飞机保持数据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时间段飞机与飞机之间的相对态势产生变化,有时这种变化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在某时某分,飞行员甲和飞行员乙都是在距机场80公里的返航途中。飞行员甲是从五号空域回来,而飞行员乙则是从七号空域回来。此时,飞行指挥员发现这两批飞机之间也就是这两个飞行员之间将发生矛盾冲突,有可能同时到达机场上空。这是此时此刻的态势,但是,如果过了5分钟以后呢?可能这两批飞机之间就会因为飞行员保持速度之间的误差,距机场的距离变成一个远一个近了:飞行员甲距机场还有30公里,而飞行员乙距机场只有10公里了。如此便拉开了到机场上空的时间差,而且这个时间差已经足够保证两批飞机之间可以安全地正常着陆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飞行指挥员很早就进行了调整,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最后把两批看似有矛盾其实却没矛盾的飞机硬是给调整出矛盾来了:比如说想让飞行员甲先着陆,而让飞行员乙原地盘旋了一圈,结果在飞行员甲距机场还有30公里的时候,飞行员乙操纵飞机盘旋一圈后距机场也恰好还有30公里,这不正好又是矛盾了吗?是纯属飞行指挥员调整出来的矛盾。
    所以综合以上两点,在飞行指挥调度中,对矛盾冲突点的处置原则就是“三个要早”加上“一个不能早”:发现要早,考虑要早,打算要早;解决调整起来却不能过早,当然也不能太晚了,危及了飞行安全。要注意适时适势,在最佳的时机和时候及时进行解决调整。
    这一次当477在起落航线一转弯、406在穿云下降线高度2000米位置的时候,已经背记得滚瓜烂熟的顺口溜立刻就刺激我的神经,让我马上就敏感地发现了这两批飞机之间有矛盾冲突,很有可能最终在“远距”上空危险接近。但是遵照“三个要早”和“一个不能早”的处置原则,我只是在心里盘算开来,并没有马上进行什么解决调整。
    我的基本想法是肯定要调整起落航线上的477,让他要么是提前三转弯在穿云下降的406前面着陆,要么就是推迟三转弯跟在406后面着陆。反正就是不能调整穿云下降的406,因为那样调整量大,影响面大,造成了一架飞机通场,搞不好在加入起落航线过来着陆的时候又跟他后面的正在穿云下降的飞机发生矛盾冲突。至于到底怎么调整477,那就得等待时机了,到了最合适的时候再做及时调整,防止搞早了最后弄巧成拙,反而造成不该发生的矛盾。
    这种情形还真有点像我在广播里听评书,经常会听到评书大师这样夸张地描述武林高手之间的对决:突然,对方又用了一招黑虎掏心,右拳对正了大侠的心窝,由下向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打过来。对此,大侠却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看在眼里,稳在心里,依旧不急不慌,仍然面带微笑,等到对方的拳头都快打到自己胸口了,实在是变不了招了,也就是招数都用老了,这才使出了一招乌龙探爪,左手呈龙爪直接抓向对方右肘的关键穴位,同时往右一个转身,轻而易举地就避开了对方这恶狠狠致命的一击。
    看到了没有:“实在是变不了招了,也就是招数都用老了”,这一句话用得是非常的生动形象,尤其是那个“老”字更是恰如其分甚至还是入木三分的。当然了,我们姑且不论这句话在实践中成立不成立:哦,人家拳头都快打到你了,你才出招化解,那还能来得及吗?你得比人家快多少倍的速度才行啊?要知道人的体能都是有极限的,怎么可能让你能有那么大的出招速度呢?人家也是高手,那出拳的速度肯定是慢不了的,你又不是神,凭什么去超越人家,做到“后发”而且还是那么晚的“后发”却能够最终“先至”呢?我们在这里只是要引用他的这个理论,也就是“等到对方招数都用老了我再出招化解”的理论。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飞行指挥实践,还是具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前面我要看到问题,也就是发现矛盾冲突,这也就相当于要看到对方出招、出什么招了。但不能马上就去还招,防止还有什么变化,也就是相当于防止对方刚才是虚招,是有意虚晃一枪,引我上钩,等到看我果然上当了,他突然又变了一招,攻击我的其他部位,让我猝不及防,从而一举成功。我必须要等到这个矛盾确实是形成了,而且看清了这个矛盾到底是个什么矛盾,然后才能及时出招,正确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