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回答完以后稍许,便看到从两个加油吊舱尾后的圆形剖面里面,各自拖出一个东西来,刚开始还有点飘飘忽忽的,风摆荷柳似的随风摆动着。哦,看清楚了,最先出来的是加油锥套,像是在电影快镜头下迅速绽放的两朵洁白的雪莲,刚才还是紧闭的花蕾,轻轻地摇摆了两下,疏忽之间便完全盛开了。动感十足,美感无限,令人叹为观止,直想伸手采撷。紧接着拖出来的是软管,红、黑、白三种颜色相间,看上去细长细长的,但却也是充满了韧性。两边的锥套和软管,都是在锥套还没有完全张开的时候,晃了几晃,待到锥套完全张开后,锥套和软管便一下子就稳定下来,不再有明显的飘摆,而是笔直笔直地向后面拖曳出来,直到整个软管全部拖出。
美哉美哉,轰油六修长的机身仿佛是镶嵌在了蓝天之上,变成了一道美丽的剪影。尤其是那两边的软管,足足有十几米长,色彩斑斓,红的耀眼,白的纯粹,黑的深邃,好似两根彩色的飘带,还扎着两朵洁白的雪莲,挂在了轰油六张开的双翼上。把原本浑身上下充满了肃杀之气的轰炸机装扮得十分的潇洒飘逸,甚至还有一些的妩媚动人了。如此美轮美奂的景色,到底像什么呢?应该说有点像是飞天的神女,手持莲花,脚踏祥云,裙裾飞舞,长带飘飘的。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到了毛主席在《菩萨蛮·大柏地》里所提及的“谁持彩练当空舞”。似乎也能应上此情此景,仿佛是对伟大领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提问的回答:老人家是我啊,是我在手持着彩练当空飞舞啊!
“01软管拖曳正常。”加油机在软管全部放出并且稳定下来以后,按规定通报我有关情况,告诉我可以正常进行空中加油了。
此时,我看到两个加油吊舱后部的黄色信号灯都已燃亮了,这也是标志着吊舱工作正常,可以实施空中加油了。
在两个加油吊舱后部的圆形剖面上,靠近上面的位置,都分别安置有左右一字排开的三个信号灯,是供受油机飞行员观看、向其提供有关加油信息的。三个信号灯颜色各不相同,分成了三种颜色:黄灯亮标志着可以加油,绿灯亮标志着正在加油,红灯亮则标志着不允许加油或立即退出加油。加油过程中黄灯再次燃亮则又是标志着加完油:一是按照加油机设定的加油量加完,加油系统不再输油了;二是受油机已经确实加满了油,实在是再也加不进去了。
“802右进入?”我向加油机请示要从它的右侧进行空中加油。按照教学法研究会的规定,我们进行二次空中加油训练,可以两次都在同一侧加油,也可以分别在两侧各加一次,都由飞行员自己定,不做任何具体要求。我个人计划是一定要两边各加一次,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师、我们团的训练水平嘛!只能加一边算什么呢?第一次就在右侧吧,因为刚好是从右侧汇合,又是正在右侧跟队的。早在4年前,我担任团长时,我们团进行空中加油试训,加油机部队就对我们团评价比较高。他们是权威,空中加油搞得多,他们说哪个部队加油加的好那就是哪个部队好。这次二次空中加油训练,也是对我们师、我们团空中加油训练的一次全面检验,咱可一定要“癞蛤蟆打倒立——露它一小手”才行啊!
“802可以右进入。”加油机回答了我。
得到允许后,我长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这是我的习惯动作,似乎是要为大脑补充足氧气,后面真的就要屏住呼吸,以便拿出最柔和细腻的动作进行对接似的。仿佛后面都不敢刻意的呼吸了,因为每一次大口的吸气和吐气都会打搅到穿针而且还是穿绣花针般细腻的对接动作。
准备“靠赶提调,稳加对推”。这八个字的空中加油动作要领,还是我当团长时在我们团空中加油试训时,由我亲自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总结完善的。比我们先期进入空中加油的兄弟部队,空中加油训练的技术总结只有“靠赶提调”四个字,但是我经过初次空中加油的体会后,就感到不够全面,只是说了整个空中加油过程的一半。于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并紧密结合实践,我又加上了“稳加对推”四个字,变成了“靠赶提调,稳加对推”八个字,全面系统地概况了整个空中加油的主要过程和操纵要领,受到了广大飞行员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靠”是指“靠间隔”,即受油机从加油机的外侧进入内侧。所谓的内侧、外侧,是以加油机的翼尖作为衡量和参照的,受油机在加油机翼尖纵向延长线靠近机身的一侧,就被称为内侧,反之则为外侧。
“赶”是指“赶距离”,即受油机进入加油机内侧后需要加油门增速,进一步缩短与加油机的距离,当然也就是受油探头与加油锥套的距离。
“提”是指“提高度”,即受油机往上提带驾驶杆上升高度,减小与加油机的负高度差。因为受油机在从外侧进入内侧时为便于观察加油机,肯定是取了较大的负高度差、低于加油机较多的,为了后面与加油锥套的等高对接,必然在进来以后是要往上提高度、缩小高度差的。
“调”是指“调杆力”,即使用调整片效应机构减轻或消除杆力。受油机在前面“赶”和“提”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接近加油机的涡核也就是尾涡的中心、最强的部分,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向加油机翻扣过去的滚转力矩越来越大。为了保持正常的飞行状态,飞行员就必须要向外使劲反杆反舵,其中特别是这个反方向压杆的力量是很大的,单纯依靠臂力难以持久,必须要使用调整片效应机构来减轻或消除杆力,否则飞行员握驾驶杆的右胳臂很快就会酸软无力,难以继续精准操控飞机再去进行高难度的对接了。
歼八飞机的调整片效应机构设计得还是比较科学的,能够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调整杆力,可以在加油对接位置把所有的杆力全部消除掉。歼教六就不行了,只能是前后而不能左右调整。由于歼八没有同型教练机,所以给我们配备了歼教六作为教练机使用。由于歼教六没有空中受油探头,所以空中加油训练带飞时只能是带到预对接位置也就是预备对接的位置,让飞行员体会尾涡的影响。记得第一次歼教六带飞下来以后,我的右胳膊酸软无力,右手都有些发抖,端个茶杯也端不稳了。
当受油探头与加油锥套相距还有1~2米,即到达预对接位置的时候,是最后一“调”。一是此时此地的杆力与对接上以后的杆力差不多,调整好以后就可以不用再调了;二是说实话后面也没有那个精力再去调了。
“稳”是指“稳队形”,即在预对接位置上要把队形稳定下来,不能着急忙慌地冲上去就进行对接,而是在这里把速度差基本减到零,稳定地跟一会儿队,然后再进行对接。前面“赶”的时候可能带有较大的正速度差,因为视觉误差的影响,距离较远时飞行员感觉不出有多大的速度差,可是等到距离近了以后,才发现速度差大就不好处置了,搞得不好就会冲过加油锥套,危及飞行安全了。所以在预对接位置上,不管速度差大还是小,还是刚刚好,都先“稳”下来再说,目的有三:一是最后一次消除杆力;二是让飞行员稳定情绪,稳住心神;三是后面再重新加油门形成的速度差不会太大。因为此时距离已经很近,飞行员判断距离和速度差都比较敏感了,一般是不会形成过大速度差的了。或者说距离已经这么近了,想形成什么大的速度差也来不及了。
“加”是指“加油门”,即开始加油门形成小的速度差,准备进行对接。
“对”是指“对锥套”,即用受油探头对接加油锥套。
“推”是指“推软管”,即在对接成功以后,视情进一步缩小距离,迫使加油软管逐渐往吊舱里面回收,直至进入最佳加油区。软管其实是被加油吊舱里的卷管装置自动卷回去的,那为什么还要用了这么个“推”字呢?这是因为从受油机飞行员的视角来看,好像是他操控飞机用探头把软管给推进吊舱里去的,所以就生动形象地用了这么个“推”字。
空中加油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阶段性很强,而且每个阶段的目的性更强,什么阶段干什么事,干到什么程度都很重要,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稀里糊涂一起干!所以这八个字非常重要,不说是“八字秘笈”吧,也起码可谓是“八字要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