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双向模拟法(二十四)
    在我的精心操控下,飞机一直稳稳当当地沿着穿云下降线下降,尤其是方向对的很正,左右位置偏差没有超过50米,这也是整个穿云下降过程中的核心要素、重中之重。速度表、升降速度表、转速表等几块仪表的指示非常稳定,指针指在那儿几乎就是纹丝不动的,甚至是让人产生了仪表是不是都故障了的错觉和疑问。
    “701高度、位置好!”高度下降到3000米的时候,5号雷达也开始引导我了。5号雷达的引导人员全是驻地场站的,不是我们轮战分队的人。相对我们北方部队而言,他们设备维护良好,人员技术高超,主要是因为南方天气差,平常使用的多,把他们给逼出来了。所以一听到5号的声音也让我的心里进一步踏实了一些,有gps的精准导航,有罗盘的稳定指示,再加上5号的概略引导,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弥补,一切也就都ok了!gps虽然精准,但是就怕它故障或受干扰,最最可怕的就是它刚开始故障或被干扰了,你还没发现,仍旧是按照它错误的指示飞,那可就糟糕了!而罗盘和5号雷达虽然都不够精准,但是它们不容易故障和受到干扰,可以用来校正gps,一是可以及时发现gps的故障或受干扰问题;二是在gps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让飞行员放心地按gps去飞,不用老是胆突突地担心gps指示的正常不正常了。
    高度3000米的时候,我就感到离云越来越近了,仿佛就在我的脚下,往下一使劲就能踩上了。云顶虽然看上去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的,但是已经可以看到云顶优美流畅的纹路和微澜般柔和的起伏了,好像是一幅巨幅的水墨画卷,不知是被哪只神来之笔描绘得如此的气势恢宏,渲染得那么的肆意磅礴。而我此时驾驶着战机,竟如同一只飞行能力极强的大鸟,平直张开了双翅,一动不动,稳稳地滑翔着。姿态非常的优雅,滑向了这幅巨大的画卷,仿佛马上就要融入进去,画龙点睛般为画卷平添一抹亮色,成为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真是“画在天地之间,人在画卷之中”,既诗情画意,激情浪漫,又荡气回肠,刺激过瘾,似乎是在用一种飞行员所特有的语言,诠释着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描述的:“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高度2200米,云转眼功夫就变得飞快,一时间竟是扑面而来,有些狰狞可怕了,再也由不得我做任何的分说,便排山倒海一般将我席卷进去,包裹起来。还好,云的浓度不算很大,云中也没有什么气流颠簸,飞机的状态还是比较好保持的。我只是轻握着驾驶杆,只要杆不乱动,数据也不会乱动的。在入云的瞬间,我的下降率有点变化,那是因为不自觉地带了一点杆造成的。我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偏差,稍微向前稳了一点杆,便将下降率又推到了规定的标准数据上,重新稳定了下来。
    高度接近1200米了,我提前了100米左右也就是在高度下降到1300米左右的时候,开始做改平动作:柔和向后带杆减小下降率,同时密切注意着高度表和升降速度表的变化是否协调一致。1220米左右,升降率减小到0,飞机被我在这个高度上改成了平飞状态。高20米就高20米吧,可不敢低了!因为一是低高度台前平飞的高度和速度,我们原则上的把握就是“宁高勿低,宁大勿小”;二是这1200米虽不低了,但是要知道这里的山可是比较高的:相对下面必须要飞过的山峰的高度,其实已经不到200米了。再加上仪表的指示误差以及我调整场压的视线误差,有可能还要少个几十米的。如果我保持上再有不够1200米的误差,三个误差赶到了一起,那可就真的危险了!所以必须改平时就掌握得稍高一点,这样才更安全,也才能更让人放心一些。
    飞机刚一改平,我便例行性向塔台报告:“701高度1200平飞!”语调也比之前提高了几度。这是因为最关键、最重要、最复杂的时候和阶段来到了,我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快,报告的语速必然也要加快,语调自然也会跟随着提高。
    与此同时,我扫视了一眼速度表,看到速度已经减小到了接近450公里/小时,便柔和地把油门加到了能够维持得住这个平飞速度的转速。之前没有配合带杆同时把油门也加上的目的,就是要让飞机及时把速度减下来,争取主动。台前平飞,从理论计算上来说,标准的是有30秒钟的时间,可供飞行员减小飞行速度,足够用的了。但是,实际上来说,因为风向风速测量上的误差,飞机仪表存在的指示误差,以及飞行员保持数据上的动作误差,经常是没有30秒钟的时间,有时很短,甚至是飞机还没有改平就已经到了“远距”上空。这就显得非常的仓促了,还来不及调速,就要做“扳、转、收、放、报”或“查、转、收、放、报”动作(前者是指歼六等老式、不能自动转‘近距’、必须手动去‘扳’才能转到‘近距’的飞机;后者则是指歼七等新式、可以自动转‘近距’、只需‘查’一下即可的飞机),增加了动作的难度,造成了很多的麻烦。飞行员在此时早已经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了,你却还要增添他的负担,那让他情何以堪啦?结果往往就是飞行员无暇顾及,手忙脚乱,场面失控,丢失状态,还怎么能一次着陆成功呢?不把飞机摔掉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对台前平飞调速的要求便是“宁早勿晚”。早比晚好,可以争取主动,留有更大的余地,更能够从容不迫,稳扎稳打的。
    “701高度偏高40米,位置好!”5号雷达在继续向我通报。他看得还是很准的,此时我从高度表上看是高了30米,他说我高了40米,精度已经算是很高的了,因为这10米的误差一是已经是小而又小的了,二是还有可能是我调场压不准造成的。
    “701明白!”我及时回答了5号,心里暗暗佩服他高超的专业技术,稍微向前松了一点杆,让升降速度表稍微下指了一点,也就是1米左右吧,开始修正偏高的误差了。
    到导航台上空了!我的gps画面上端终于出现了“远距”导航台的标志了,就是那个中间带个黑点的三角形,迅速向我飞机的标志也就是那个小十字架接近。看上去感觉就是飞机正在飞向导航台,并且马上就要飞到它的上空了。紧接着,“灯亮铃响”:耳机里面的信标铃也嘟嘟、嘟嘟的骤然响起。这嘟嘟声非常的响亮,完全压住了发动机的轰鸣声,敲击着我的耳鼓,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查、转、收、放、报”,整个转场的最高潮部分到来了!我看到全罗盘指针左右晃了两晃,便重新有力地指向了正前方,这就是已经自动转“近距”的标志了;指针指的很正,针尖对针尖的,正正地对正了罗盘外圈刻度上的那个小三角标志,所以也不需要再去做什么转弯对“近距”了,我只是向正前方有力地推杆,让飞机转入了20米/秒的下降状态;油门被我一下子就收到了底,也不需要再去看什么转速,没那个必要浪费过多的精力了;左手在视线的瞬间转移指控下,精确地用食指按下了放下襟翼的按钮。至于信号灯有没有燃亮,襟翼到底放下没放下,也没那个必要再去检查了。就算是没放下也没多大危害,不过就是着陆速度要稍微大一些,滑跑距离要稍微长一点罢了;放完襟翼后,我把视线迅速转回到地平仪、罗盘、gps、速度表、转速表以及高度表这个圈子里来了,以地平仪为核心,按照“太阳辐射法”快速而又精准地分配着注意力。与此同时,左手重新握回油门杆,左手大拇指很容易地就摸到了无线电发射按钮,按下报告:“701通过‘远距’,襟翼放下!”
    感觉我的话音未落,耳机里面就传来了副师长的回答:“701检查好,可以着陆,地面正风2米!”他的语调也稍微提高了几度,心态和心情是与我大同小异的:对他来讲,也是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必然同样也是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快。
    副师长此时通报我“地面正风2米”,是为了告诉我机场的地面风向和风速,便于我有针对性地修正好气象风的影响,保持好下滑的方向,调整好下滑着陆的速度,做好目测着陆。别看飞机那么大、那么重、速度那么快,在着陆的时候会受到气象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必须要及时、准确地加以修正才能安全地做好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