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个方面来看,我们这次轮战的组织架构都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尤其是主要飞行领导干部的搭配:我和副师长都轮过战,而且都不止一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俩是老上下级关系,彼此都比较熟悉;而且私交不错,有感情基础,有利于工作配合。
师副政委与副师长的搭配也没有问题,副政委任现职之前曾多年任xx场站政委,该场站正是师部所在地,也正是副师长当团长时的团所在地。飞行团和场站二者都是团级单位,平级,谁也管不了谁,都是同归师里管。飞行团负责组织飞行训练和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场站负责后勤和战勤保障。团、站之间是个被保障和保障的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因单位之间的利益而产生矛盾。所以飞行团长和场站站长之间不太好相处,但是飞行团长和场站政委之间因为工作很少有交集,所以也就相对融洽了许多。这位师副政委的能力也很强,从上到下对他的评价都是“虽然是政工干部,但很有军事干部的性格,工作有魄力,敢于担当。”他和副师长之间是一直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感觉,互相很尊重对方,彼此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
我作为团长和团副政委之间也没什么隔阂,虽然他比我年长了3岁,但是我来这个团当副团长的时候,他还是个飞行大队教导员,正营职干部。我干了一年以后他才得到提升,到师里当了秘书科长。说来也还是有点缘分的,我俩是一同回到这个团的,我担任团长的同时,他回来当副政委。此人是一个忠厚长者,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我俩之间毫无疑问,不论是任职资历,还是现职差别,都是以我为核心,根本不存在什么相互掣肘,意见难以统一的问题。
以师副政委为党委书记,副师长为党委副书记,我和团副政委以及侦察和保卫科长等人为党委委员,组成了入x轮战的临时党委。从各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个体的能力素质都不差,还有这样良好的感情基础,拥有了这么多、这么有利的前提条件,所以干不好工作、完成不好任务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最终的结果还是很好的,我们为期半年的轮战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整个过程却不是那么容易、那么简单的,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最最重要的是,通过半年的艰苦实践,我们总结归纳出了“双向模拟法”,为从根本上解决部队“走得动”、“落得下”的难题寻找到了一条可靠的途经。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一个收获,因为不光是得到了“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渔”!
我们轮战要去的那个机场地处东南沿海,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远比低气象驻训的xx机场更加复杂和凶险。一是气候复杂多变。由于这个机场既是沿海,又是山区,所以经常是低云密布,阴霾弥漫,雾气蒸腾的,而且说变就变,过程很短,不易掌握,对飞行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二是地形复杂多山。西、南、北三面的山不仅是高耸入云,而且离机场还比较近,只能单向起降,也就是只能向东起飞和降落。起飞还好,向东起来以后可以爬升到一定高度后转弯飞向各个方向,这个飞行员飞起来并不难。难就难在下滑着陆上,飞行员需要驾驶飞机越过一道高高的山梁,才能进入机场区域,安全下降高度进行着陆。从地面看上去,飞机是从山梁上俯冲下来的,比较吓人。不像别的机场看下滑着陆的飞机,都是从比较远的地方就开始慢慢下降高度进入着陆的,看上去从容不迫,稳稳当当的。这个机场不这么做不行,因为山梁的影响,飞机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通过才行,过了以后就需要立刻下降高度、尽快下降高度,否则的话就会因为高度来不及下降而无法着陆了。所以,别的机场都可以叫做下滑着陆,相比较而言,只有这个机场可以称之为俯冲着陆了。
许多年以前,曾经有一架外来的军用运输机在这里坠毁,就是因为天气复杂和地形复杂:飞行员操控飞机穿云下降准备着陆时,由于下降高度过早,结果不慎撞上了一座高大的山峰。机上人员无一人生还,全部牺牲。据说当事飞行员还是个将门虎子,他父亲曾是一代名将,后来还担任了国务院领导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机场对我们团乃至整个师的飞行员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因为没有一人去那里着过陆。对它的这些特点都只是道听途说,耳闻风语的,从没有过任何的切身感受和亲身体验。所以首先是感到非常的神秘,其次是多少还有点担忧。所谓“无知者无畏”,因为不知道这些特点究竟会给自己带来些什么,所以并不是很害怕,只是心里隐隐约约的有那么一点不踏实。比如说对这个机场那与众不同的穿云下降方法,我们只是感到有些诧异:“远距”、“近距”都那么远!下降率也那么大!一般都是10米/秒,而它竟然达到了20米/秒!但是我们都没有去深入思考和深入研究:这一下子就超过了一倍,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影响又究竟能有多大呢?对这个我们能不能适应?到时候能不能做好?
刚开始进行针对性加工训练的时候,我也和大家一样,也是这么简单认为的:我们机场就是10米/秒,既然那个机场是20米/秒,那我们到时飞20米/秒就是了。所以我们只是按照我们机场的“穿云图”和仪表大航线加工暗舱仪表,并严格按照《大纲》要求,战斗机到“远距”、教练机到“近距”开罩,一次着陆成功。当然,毫无疑问了,我们还是非常注重“远、近距”动作的深入研究和强化训练的,因为这个是穿云下降最重要的阶段,也是能否一次着陆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远、近距”动作中最难、最紧张忙碌的就是“远距”上空的“查转收放报”,务必要一气呵成,精准到位。这五个字的要诀里面虽然没有提到下降率一个字,但是,这五个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向“近距”下降高度,到“近距”上空高度、速度好、方向、位置正,所以又与下降率关系很大,只不过是心照不宣,明摆着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去专门强调罢了。
真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啊,深入研究和强化训练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准备参加轮战的飞行员半年下来,个个都被每个飞行日至少3个起落“喂”得饱饱的,把个“远、近距”动作练得是炉火纯青的,尤其是那个10米/秒的下降率更是一杆到位(即从升降表为零的状态一杆推到下降率为10米/秒),不说是分毫不差的,起码也是不会超过正负2米/秒的(正2米/秒是指12米/秒,负2米/秒是指8米/秒)。
就这样,离入x轮战还剩一个多月的时候,大家都因为飞行员的技术加工得不错而有点信心满满甚至沾沾自喜的时候,说句不太谦虚的话,那就是可能真是“众人沉睡我独醒”了,只有我这个团长还不是太满意,心里还是不够踏实,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回想起来,也正是我拥有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和追求完美的进取精神,再加上超越常人的高智商的大脑,才最终促生了我们的“双向模拟法”。
那天,我突然想起了低气象驻训之前,师长要求的利用gps模拟驻训机场穿云方法来,这个虽然当时感到用途并不大,但是毕竟是师长的要求,我们也象征性地尝试过了,现在要不要再试试呢?一是为了深刻理解和领悟师长的指示精神,举一反三地贯彻落实到我们的飞行训练工作尤其是执行重大任务中,需要我们再试试。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等着师长来提醒我们,他已经教过了方法了,早在低气象驻训之前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现在要去轮战了,难道说还要让他把同一件事再说一遍吗?那不就显得我们太愚钝、太被动了吗?二是本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必定能做好”的基本原则,也需要我们再试试。这是我个人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的行为准则和工作指导,直到若干年以后被“把办法想到山穷水尽,把工作做到滴水不漏”的思想理论所替代。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我们军区空军的一位首长说的,这位首长很厉害,28岁时就担任了飞行团长。人家那可真是人才,不光是长得相貌堂堂,仪表不俗的,而且飞行技术好,理论功底扎实,的确不是一般的干部,更不是一般的飞行领导干部。大家对他都很敬仰,我也很是崇拜他,我个人也更是非常荣幸地得到他多次的表扬和夸奖。其实,说实话,对于这个“把办法想到山穷水尽,把工作做到滴水不漏”,我当兵入伍以后多年来一直是努力这么做的,为了把工作干到尽善尽美,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到一切努力。只是忙乎来忙乎去的,也一直没有上升到首长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水平,直到有幸听到首长这句话后才犹如醍醐灌顶,即刻茅塞顿开了。哈哈,也对,要不人家是28岁,而我是37岁才当上团长呢?这就是差距,不服不行,好好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