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双向模拟法(四)
    师长只是做了这么个原则性的交代,但具体怎么模拟他也没有再说了,估计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好吧,或者说是这个不是他作为一师之长需要考虑的问题。他考虑的都应该是作战战备和军事训练上的大事,这点小事最多也就是让团长考虑考虑、抓一抓便足够了。于是,按照师长的指示要求,我专门召开了教学法研究会,组织飞行骨干们研究如何来模拟xx机场的穿云方法。研究来研究去的,大家都兴致不是很高,因为普遍感觉意义不大,那个机场虽然是地处山区,但是穿云方法和我们机场差别还真的不大,只是“远距”导航台设置的稍微远了一点,距跑道头有5公里,而我们机场是4公里。标准的设置就应该是4公里,他们因为地形的影响,所以设置的不够标准。其它的差别就不值得一提了,只是航向和时间上的不同,这个自然是的了,因为跑道方向与我们的不同嘛。但是不管怎么说,既然师里一把手讲了,我们没有动作也不好交代啊。那具体的怎么模拟呢?xx机场“穿云图”、仪表大航线的航向和时间等数据我们很难模拟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法模拟,因为你模拟了它的就对正不了我们自己的跑道,那还怎么练习一次着陆成功呢?思来想去的,唯一能模拟的就只能是它的“远距”导航台了:在我们的gps里面,输入“穿云图”和仪表大航线的时候,不能把“远距”导航台设定在4公里,而改成在5公里处。其它的所有我们机场的数据都不变,包括“近距”导航台在内,因为他们的“近距”导航台与我们一样,都是标准的设置,1公里。
    如此模拟“远距”,给飞行员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从“远距”到“近距”之间的下降率,原先无风情况下标准的下降率是10米/秒,现在减小了,变成了8米/秒。因为飞行的距离变长了,原先“远距”到“近距”之间的距离是3公里,现在延长至了4公里。当然时间上也从原先的30秒钟,延长至了40秒钟。但是这一点飞行员实际飞行的时候感觉不明显,这主要一是因为时间延长得不够多,不过是增加了1/3的时间而已,所以飞行员不容易感觉出来;二是这整个过程不过都是在40秒钟之内,没有超过1分钟,不需要飞行员去专门记时间,当然他这个阶段十分的忙碌,也没那个精力去记时间,也的确是没那个必要去记时间。
    但是,就是这个所谓最大的改变,也就只是个下降率减小了2米/秒而已,所以也并没有多大,不过就是相对比较起来是最大的罢了。飞行员飞起来也感觉不出有多大的变化,本来10米/秒的下降率保持不好,小了一点,也就小到了8米/秒去了。所以啊,我们这么模拟飞了几个飞行日,大家也都没什么感觉,反正师长让模拟就模拟吧。师长呢,也跟着我们在飞,但是什么都没有再说了,我估计他是不是也感到索然无味了。
    在转场去xx低气象驻训基地之前的加工过程中,我们通过多次实践有了一点感悟,于是便对gps的安放位置有了一个小的创新。但是,创新虽小,解决的可是大问题哦!
    gps刚到我们手上时,因为只是个手持机,只能在下端拴个绳子,便于使用者携带。然而,这在地面使用倒还可以,但我们可是要在空中使用的啊,要知道战斗机飞行员在飞行的时候,两手可是都没空闲着的,是左手握油门,右手握驾驶杆的,怎么可能始终腾出一个手来拿gps的呢?
    于是,这就由副师长把另外一个团的创新经验引进来了。这个副师长也是飞行的,正好在师里分管飞行训练工作,所说的另外一个团与师部驻在一起,正是他原先当团长时所在的团。这个团早在一年前就曾赴空军另外一个沿海的低气象驻训基地驻过训,那时我在军司令部军训处任副处长,也全程跟随指导并且参加了他们的低气象飞行,借机也把我的歼七复杂气象飞行技术达到了最低起降条件。所以这个团在gps使用上比我们团更早,更有经验一些,特别是在gps的安放上有小创新,这个创新就是在副师长的亲自指导下,由机务大队的定检中队技术人员用薄铁皮手工敲打出来的架子,再拴上橡皮绳,把gps安放进去,然后整个绑到飞行员的左大腿上。飞行员飞行时是坐在座舱里的,在不蹬舵的情况下,左右大腿都是呈水平状的,gps安放在大腿上比较便于飞行员使用和观看,既没有遮挡其它仪表,也没有影响到其它的任何设备的使用。
    我们按照这种gps安放方式飞了好几个飞行日,感到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接收信号受到影响。偶尔会出现“丢星”现象,gps会在很短时间内不指示了。但时间很短,影响不大,但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尤其是在穿云下降到“远距”、“近距”的时候,那可是能否一次着陆成功最关键的阶段啊;二是注意力分配受到影响。仪表飞行,对飞行员的注意力分配的要求是很高的。可以这么说,仪表飞得好的飞行员肯定都是注意力分配比较快的飞行员。你看,飞机座舱里面仪表板上各种各类仪表的安放位置都是很有讲究的,作为仪表之王的地平仪是安放在最中间、最核心、最醒目的位置,围绕着它的是高度表、速度表、针球仪、升降速度表以及“两个罗盘”等几块重要的状态仪表,组成了一个状态仪表圈。飞行员主要就是依靠这个圈里面的仪表保持飞行状态的,所以视线主要也就是在这个圈子里面转。设计飞机的时候也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的,所以才设计得如此独具匠心的,尤其是指示导航台的无线电全罗盘和指示飞机航向的电罗盘,在歼六以上的机型座舱里面都被合二为一,从而变成了一块仪表——组合罗盘,当然飞行员习惯上还是叫做“两个罗盘”。由于这个状态仪表圈里面的仪表安放的比较集中,而且范围也不大,所以飞行员的视线在这里面转圈观察仪表的时候,是不需要偏转头部的,只需要转动转动眼珠子即可。现在虽然有了gps了,好是很好,但是被安放在了左大腿上,飞行员的视线在看它的时候就要离开状态仪表圈了,而且离开的还比较远,光靠眼珠子转动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还要低头才能看到,这就带来了“一个麻烦”和“两个隐患”了。
    “一个麻烦”是注意力分配的效率有所降低,增加了飞行员的工作量。飞行员在进行仪表飞行的时候,不是说看几眼、几十眼状态仪表圈的仪表就可以了,而是必须要成百上千次才行的。这也就意味着有了gps之后,飞行员在一个架次的飞行里面,就需要成百上千次地把注意力分配到左大腿上面,所以工作量必然是成百上千倍地大幅度增加了,而注意力分配的效率呢?自然也是成百上千倍地大幅度减小了。
    “两个隐患”则是指丢失状态的隐患和产生错觉的隐患,都是比较严重的隐患,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飞行员在看gps的时候,余光是根本看不到其它的状态仪表的,这就造成了短时间内他对飞行状态是不清楚的。如果此时飞行员的注意力再长时间被gps吸引过去,或是调整gps的显示画面,就有可能把飞行状态丢失掉。不像注意力分配在状态仪表圈里面循环的时候,虽然注意力的核心可能并没有正对着地平仪,但是他的余光还是可以看到地平仪的,也就是说飞行状态仍然还是在飞行员眼里的,他是始终清楚的,不容易造成丢失。一般人可能不太理解,飞行其实主要就是飞个状态,所以丢失状态是很严重的问题,可能直接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飞行员仪表飞行的时候,频繁地低头看gps,又抬头看状态仪表圈,很容易就会产生科里奥利错觉。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觉,它的表现就是当飞机同时围绕两根轴旋转的时候,飞行员如果抬头或低头,很有可能就会产生围绕第三根轴旋转的错觉!以水平转弯或盘旋为例,飞机此时已经是在围绕立轴和纵轴旋转了,如果此时飞行员抬头或低头过猛,就会产生科里奥利错觉,误以为飞机进入了上仰或下俯状态。
    怎么办?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把gps纳入状态仪表圈,也就是把它安放到地平仪附近,和“两个罗盘”挨得越近越好,因为它们都是同类性质的东西,合并同类项嘛。
    这个是大事,虽然看起来很小,只不过就是个gps的安放位置而已,但是摔了飞机可就大的不能再大了!所以,我亲自带着训练副团长去了机场。他是陕西人,我的同批飞行同学,我们两个一直关系很好,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在生活中交往很深。我俩到了机场的战斗值班室,那里有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飞机,没有盖蒙布,始终是敞开着的。我拿着gps坐进了座舱,副团长站在舷梯上趴在座舱边,我们就比划开来。一是要看把gps怎么放到状态仪表圈里面,还不能遮挡其它仪表,影响什么设备的使用;二是怎么才能安放牢固,而且gps上面的每个按钮飞行员都还能很方便地用左手使用到。因为右手始终是要握着驾驶杆的,是尽量不能用它去调整gps,那样可就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