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那么一天,虽然那天的上午气温还不算很低,但毕竟还是低于零度的,所以在地面的时候中队长的那一口唾沫结成的冰还没有被融化掉,飞机当天还在前面飞了一个架次,都很正常,没有发生任何问题。第二个架次也得以正常起飞升空,座舱盖也还是牢牢地扣在飞机上。可是,后面的情况就再没有那么侥幸了,因为随着太阳的高高升起,当天的气温也已经没有早晨时那么低了,加上座舱调温增压系统会自动把座舱温度调节到二十几度,这是人比较适宜的温度,外面不够那么冷了,里面又这么热起来,所以终于就把处于座舱之外、机体之内的中队长的那口唾沫结成的冰给融化掉了,使它恢复了液体的本来面目。这个液体是抵挡不住气体的强大压力的,每平方厘米达到一百多公斤力量的冷气瞬间冲进了抛盖动作筒内,在抛盖系统自动打开座舱盖4个锁钩之后,迫使动作筒里面的圆柱形钢柱猛烈弹出,立刻便抛掉了前舱的座舱盖。一切都在电光石火之间,非常的短暂,飞行员根本来不及做任何反应!
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个抛盖动作筒里面的圆柱形钢柱工作时的速度和力量,那可是跟子弹一样的!它们两个分别被安置在座舱里面的两边,就在座舱边缘与风挡框过渡的拐弯处的下面,呈45度向后斜向安放,顶端很靠近座舱盖与座舱边缘的衔接处。钢柱镀着克努米亮闪闪的身体十分光滑,平时大部分都藏在动作筒内,只露出钢珠形的头部和很少的胸部。平常我们进座舱前站在舷梯上,趴在座舱左侧边缘检查飞机座舱设备时,会很靠近左边的抛盖动作筒。所以受到很多的告诫:不要把头太靠近这个动作筒了,也不要用手去动它,以前有一个机务人员的手掌就被这个动作筒里面的钢柱击穿了!
就这样,就是这么一口一文不值的唾沫,就损失掉一个价值十几万的座舱盖,好在万幸的是没有再摔掉一架价值数百万的歼击教练机,还有两个无价之宝的战斗机飞行员,也没有砸到地面上的人和房屋,造成什么附带损失。
这个机务中队长是吉林人,他不仅业务能力很强,是得到军区空军认可的专业技术骨干,而且人缘很好,很有群众基础。遇到谁都能说得上几句话,都可以开个玩笑什么的,不管你是领导还是战士,是空勤(指飞行人员)还是地勤(指机务人员),是男的还是女的。但是很可惜,他的这个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所以个人的政治前途也到此为止了,被自己的那一口唾沫给葬送掉了。他原本很有发展前途的,是个机务干部的好料子,不出问题的话,至少是可以干上个机务大队长甚至是机务副团长的。
后来,听说山里的老百姓在山坡上自家的苞米地里,发现了那个坠落的座舱盖,一打听都觉得应该是几十公里之外的那个机场的飞机飞到这里掉下来的。老百姓觉悟很高,感到这可是咱队伍上的军用装备啊,可不能放在自家的苞米地里给浪费了,也不能拿去当废品给卖了。于是,兄弟两个第二天便驾着马车,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像当年的祖辈支前那样,把座舱盖给我们拉了过来。搞得我们领导十分感动,我们也跟着甚是激动。最后团里拿了800块人民币,硬是塞给了兄弟两个,代表部队由衷的感谢了淳朴的人民。
低气象驻训的课目其实是很单一的,不过就是两个而已,一个是“穿云图”,一个是仪表大航线。二者的共同点就是最后都要利用仪表飞到“远距”、“近距”导航台着陆,不同点就是“穿云图”航线长一些,可以多放几架飞机,但是只能一次通过导航台着陆,而仪表大航线短一些,可放飞的飞机数量比较有限,但是可以多次通过导航台,复飞后再次建立航线,最后一次才着陆。
这两个课目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二者的共同部分,即通过“远距”、“近距”导航台后一次着陆成功。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恐怕也应该是突破点,更应该成为增长点,同时也是我们需要瞄准的创新点!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提高飞行员的复杂气象飞行技术水平,关键就是要提高仪表着陆技术,核心便是“远、近距”动作。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呢?只能是一靠技术研究,二靠飞行训练,三靠科技手段。前“两靠”都是老传统、老办法,很难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最后这“一靠”才是新技术、新手段,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我们便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给每个飞行员配了一部gps,这也算是一种依靠科技进行装备创新了吧。这是一种手持导航仪,使用的是美国24颗导航卫星。它是民间从境外进口进来的,有点像老式的大砖头手机,黑色的外壳,屏幕也只是黑白的,不算大,还没有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大,更没有现在汽车上使用的导航仪屏幕大了。虽然只是民用级别,但是精度已经足够我们飞“远、近距”的了。当时的价格是5800元一部,团里训练费有限,还多亏师里给了专款,师军训科帮忙联系的商家,这才春节一过就很快配备到位了。
中国空军飞行却要使用美国的gps,这在当时,在我们部队内部是有很大争议的。反对派的意见很明确,那就是“平常靠gps训练,一旦打起仗来了怎么办?美国人把gps一关,我们还不会飞了!”支持派说的也不无道理:“打起仗来美国人是不会关gps的,关了以后他们自己也不会飞了,还有他们的gps精确制导弹药也就瞎了眼了。另外,我们使用gps只是用来辅助提高飞行人员的起降能力,又不是拿来制导武器弹药的,就算他关了,也不致于对我们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不管怎么讲,在上级没有明令禁止的情况下,我们和许多部队一样,先用起来再说。这个东西确实好使,你输好航线以后,只用看那个小十字架也就是位置标志偏在航线哪一侧,操纵飞机进行修正就行了。小十字架长得也很像小飞机,所以我们也直接管它叫“小飞机”,用它跟航线进行比较十分的方便,也非常的形象,感觉它的动态画面就是飞机在航线上飞行,像电子游戏机一样。既能够看到方向位置偏差,还可以看到剩余距离,而且指示还十分精准,非常稳定。不像我们座舱仪表板上的“两个罗盘”,只能看到方向看不到距离不说,指针还晃动得厉害,而且指示误差也比较大。
看来科技的力量的确是巨大的,有时可以超乎人的想象,甚至是能够把以前可望不可及的事变成唾手可得和手到擒来。装备gps后飞了几个飞行日,飞行员们普遍反映很好,个个神采飞扬的,说比“两个罗盘”好飞多了,飞到云底高100米、能见度1公里没问题!
我们这些飞行指挥员们坐在塔台上,也明显都有这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连无线电都安静了许多。以前只要有飞机进入下降线下滑,那个无线电可就开了锅了:一会儿高50米,一会儿又低了100米的,不是偏左2度就是偏右4度,就听5号雷达的那个引导员指挥个不停,我们塔台的1号指挥员有时想插句话都插不进去。
5号雷达是一种着陆引导雷达,值班的引导员可以通过雷达屏幕看到下降线上飞机的距离以及高度和方向位置偏差,并通过无线电指挥引导飞行员及时进行修正。在只有“两个罗盘”的情况下,飞行员只能判断出飞机的方向位置偏差,而无法知晓高度偏差,所以是只能依靠5号雷达的通报。有了gps后,飞行员则是既可以从屏幕上直接看出方向位置偏差,同时还可以通过距离指示间接判断出高度偏差。以标准下降线为例,比如说在距离跑道20公里时,高度应该是1000米;距离10公里时,高度应该是500米。飞行员就可以据此通过gps上距离指示,判断自己当时的高度合适不合适,而及时加以修正,让飞机沿着标准的下降线下降高度。因为飞行员靠gps可以把方向位置保持的比较正,让高度下降的比较适宜,自然就可以明显减少对5号雷达的依靠了,5号雷达的引导员因此也不用再那么忙碌个不停了。
虽然时间很紧迫,但是当我看到整个仪表加工训练都比较顺利,尤其是通过gps大家飞行质量都提高比较快的情况下,心里踏实了不少,没有再那么一直悬在半空中了。这个时候,师长提醒了我一句:“团长啊,你们用这个gps啊模拟一下xx机场的穿云方法,熟悉熟悉,适应适应嘛!”师长说的这个xx机场就是指我们将要去的低气象驻训基地,因为机场周围的净空条件、跑道方向以及导航台的设置不同,而与我们驻地本场的穿云方法有所区别,但是差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