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夜间编队(十二)
    所以,我要感谢夜间编队,它不仅是让我从昼间到夜间都彻底看清了“自己”,同时也更看清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我是战斗机飞行员,必须要做一只攻击鹰,而绝不能是一只和平鸽!而我作为战斗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要带的必须是一个鹰阵,而绝不能是一个鸽群!
    夜间编队在我28年漫长的战斗机飞行生涯里,虽然不如空中加油难度那么高、影响那么大、意义那么深远,但是也可以算是难度最高的课目之一了,也可以说它甚至为空中加油训练也打下了坚实的编队技术基础。飞过夜间编队后再回过头来飞昼间编队时,就感觉好飞多了,真可谓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了。看来在训练指导上常说的“以高保低”、“以难保易”、“以夜保昼”还是很有道理的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首次飞过夜间编队的7年以后,我从空x军司令部军训处副处长被提升为飞行团长,开始了长达6年的团长履历。在这个漫长的6年里,我一直高度重视夜间编队训练,恰好那时也正赶上了大气候,空军从上到下都越来越高度重视从严治训按纲施训,对我们这样具备夜间作战能力的战斗团,要求就是要全年保持夜航技术。在此基础之上,在我的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之下,我们“就高不就低,从难不从易”,全团飞行员还全年保持了夜间编队和标志灯着陆(不开探照灯着陆)技术。
    “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齐呢!”一个团的飞行员技术水平自然也是参差不齐的,能够全年全员保持这样高的夜间飞行训练技术水平可不是一件易事。光靠吹牛是不行的,必须要下很多苦功夫才能练成这样的真功夫啊!为此,我经常是亲自组织飞行员,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研究夜航飞行技术和安全问题,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夜间编队技术。比如,以前对夜间编队,《飞行教范》上教我们的只是说柔和形成坡度,但都没有说到什么才叫柔和,以及怎么样才能柔和。为此,我感到有些困惑,便专门组织教学骨干进行相关研究,结合大家的实际飞行经验,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如从平飞状态进入转弯,从坡度为0到45度,应该用时10秒左右,即为柔和;再比如,要求长机下口令并得到僚机回答“明白”后,不能马上做动作、压坡度,要稍等一会儿。但这个“稍等”又究竟是多长呢?也没有个具体的时间标准,我们也把它确定为了3~5秒钟。这么量化下来,倒不是要长机在压坡度转弯的时候还要看领航时钟记时间,那样会增加飞行员的负担,而只是为了在飞行员的脑海里树立一个概念,一个有关时间的概念。有了这个概念,长、僚机飞行员的操纵就都有了一定的依据,便于彼此在这些模糊概念中,能够把动作做得更加的精准一些。
    通过多年的领导理论学习和领导岗位实践,我从入伍开始就担任学员班长,一直干到航校毕业,到部队后又是第一批被提拔为航空兵中队中队长,这期间只有改装歼六的两年时间没有担任领导,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不仅要自己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更重要的还是要带领大家一起干,群策群力,把整个团队的能力都提高上去。我把航空兵部队如何领导飞行员这个非常特殊群体,总结划分为三种境界:第一是“上面不干,下面干”。就是当领导的自己不用亲自去干活,但是下面的部属仍会去主动把工作干好。这是领导的最高境界,说明你有威望,有本事,能让别人自觉自愿地去干;第二是“上面带着下面干”。就是必须要领导带着部属一起干,不然的话部属也不会去主动干活的。说明你本事不大,但还是有领导能力的,能够把别人都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干活;第三则是“下面不干,上面干”。就是部属不干活,但工作总得有人去干啊,那么领导就只好自己亲自去干了。这是领导的最差境界,说明你既没威望,又没本事,还没有领导能力,只能是自己干。这样的领导虽然水平很低,但是他还是有责任心的,起码还是能够把一个单位的正常工作完成掉。
    这也是我个人当了4年飞行大队长的切身体会,经验总结。第一年我带的是老飞行员,第二年我带的是同批的飞行员,第三年我带的是新飞行员,第四年我到空军指挥学院中级培训。这前3年带飞行员是一年一个样,一年一个特点,一年一些体会,但说句不太谦虚的话,我还是从未跌落到领导的第三境界,而是从第二境界逐步攀升到了第一境界。
    当了飞行团长以后,我自以为还始终是高居第一境界的。这真不是吹的,虽然也因工作关系得罪了一些人,受到一些莫须有的攻击,但是从上到下绝大部分人对我还是认可的。
    那么,作为飞行团长,如何引领和组织飞行员认真学习航空理论,深入研究特殊情况处置,并使之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呢?如何进一步增强飞行员学习的压力和动力,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我想了很多办法,在广泛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全面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其中,最得意之作就是在全团飞行员当中开展了“日练一题,周学一课,月考一次”活动。
    “日练一题”是让飞行员自己做的。每个人都发给了一个“日练一题”的专用练习本,除去法定休息日以外,每天要自选做一道特殊情况处置的题目。中队每月检查一次,中队长签上名;大队每半年检查一次,大队长签上名;团每年检查一次,分管训练的飞行副团长签上名;“周学一课”由飞行大队组织,根据战备任务以及训练课目的需要,自行选题,飞行员之间相互授课;“月考一次”则是由团组织,分管训练的飞行副参谋长负责,所有飞行员包括我在内都要参加。飞行领导干部确因工作原因没能按时参加的,后面也必须补考。考试成绩一律上墙公布,就贴在空勤大楼也就是飞行员宿舍一进门的大厅,墙上的显著位置。
    这个“日练一题”是我们空军航空兵部队流传很久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无法考证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就有的,但是我个人估计恐怕早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就有了。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这个方法来逼着飞行员去认真学习,从而牢记飞行中特殊情况的处置办法。飞行中的许多特殊情况如发动机空中停车、失速螺旋等,对飞行员处置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一是讲究时间性,分秒必争;二是讲究程序性,不容混淆。所以必须要在地面背得滚瓜烂熟,练成条件反射才行!“日练一题”具体操练起来,是各个单位叫法一样,但方法略有不同。我所知道的绝大部分都是把特殊情况做成小纸签,一个纸签上写着一个特殊情况,由大队或中队干部拿着,每天把飞行员集合起来,让飞行员自己抽取一个,然后回答处置办法。
    这个方法很好,多年的实践证明了也是卓然有效的,但是操练起来略显麻烦,需要天天把飞行员集合起来,所以久而久之有些部队就没再坚持下去了。我们航校毕业分到航空兵作战部队改装歼六后,我也只是听说了这么一回事,觉得很新奇,也很好,但是我们团、大队以及中队都没有这么做过。
    两年时间,我和同批航校毕业的十几个新飞行员一起飞完了《歼六飞机改装训练提纲》,我和其中的另外两人一起被第一批提拨为航空兵中队的中队长。正好分布在三个飞行大队,是一个大队一个新飞行员中队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官不大,中队长只是个正连职干部,但是该烧的火咱也得烧啊!所以我当上中队长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也算是第一把火吧,就是把“日练一题”建立起来。
    条件十分有限,所以也做得非常的简陋。我是把新军装里面衬垫的硬纸板裁剪了一下,打了一个圆洞,以便挂在墙上;粘上两个纸袋,放进标有特殊情况的小纸签;画上一个飞机图案,上面再写上醒目的“日练一题”四个大字。挂在我们中队的宿舍墙上,看起来也算是有模有样的。
    后来有一天,我们团长来到我们中队宿舍转转,看到了这个“日练一题”后,很高兴,说你们这个中队不错嘛!飞行员就是要这样,不仅是要认真研究技术、战术,还要深入研究特殊情况处置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了战斗力,又保证了飞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