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夜间编队(三)
    在后面进也有后面进的好处,那就是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去深入研究和认真准备,另外还可以充分学习和吸取前面进的经验及教训,少走些弯路,避免摔跟头。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在飞行事业中走在最前面的先驱者们,在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挑战着陌生的领域,克服着意想不到的困难,进行着艰辛的探索的同时,还的确是承担了极大的安全风险。那年我们团的夜间编队训练,在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就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意外险情,差点就是摔掉两架飞机、牺牲4名飞行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广大官兵尤其是飞行员的心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那是在夜间编队训练的第一个飞行日,前面的带飞、单飞都非常的顺利,可是,就在飞行计划第三大批的第一批双机编队跟进起飞时,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险些造成空中相撞。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4名飞行员分别驾驶着两架歼教六跟进起飞(夜间编队与昼间编队起飞方式不完全一样:昼间编队既可双机在跑道上编好队同时起飞,也可跟进起飞就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别各自起飞,到空中再集合编好队形;而夜间编队由于飞行员夜视能力的有限,所以则只能进行跟进起飞),长机在左,使用左半边跑道起飞;僚机在右,使用右半边跑道起飞。飞机没滑跑之前以及刚开始滑跑的时候,长机的航行灯都是正常燃亮的,可要命的是恰巧就在滑跑一段距离后,长机的内侧航行灯也就是右侧航行灯突然发生故障熄灭了。
    由于此时长机上的两名飞行员都在集中精力保持方向和状态做起飞,没有发现也的确是很难发现自己的右侧航行灯熄灭。夜间编队起飞时方向是重点,尤其是长机,如果偏到僚机那一边,不仅会造成僚机观察长机困难(机头会把长机遮盖起来),而且还会导致僚机吃尾流。所以长机在起飞过程中是必须要将全部的精力用来保持滑跑方向和“两点”姿势,做好自己的起飞动作。这既是技术上的要求,也是对僚机最好的照顾。正因为如此,长机在离陆之前是不可能回过头去检查自己的航行灯亮不亮的。
    歼六、歼七那样的二代战机的航行灯设计存在一些缺陷,主要就是灯光的照射方向有一定的局限性:白色的尾灯居于垂尾后上部的尖端,主要向后照射。在前方不容易看到,甚至是根本就看不到;“左红右绿”两个航行灯分别居于两边机翼的翼尖,主要是向前照射。在后方也是不太容易看到,尤其是距离远了以后就更看不到了。除非是有较大的高度差,也就是飞机在空中,地面的人员在后下方仰望飞机还是可以看清左右航行灯的。但是,当飞机在跑道上起飞滑跑的时候,由于没有高度差,地面的人员在它的后方观察两边航行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塔台上的飞行员指挥员和其他的工作人员虽然在飞机的起飞过程中,也是密切关注着两架飞机,尤其是飞行指挥员,按要求他对起飞着陆的飞机是必须做到“目送目迎”的,但是毕竟由于视线角度问题,在飞机滑跑一段距离后便只能看到其尾灯而看不到两侧的航行灯了,所以也难以及时发现长机的右侧航行灯熄灭,从而在无线电里面立即通报僚机。
    僚机飞行员就更是如此了,他们看长机的视线角度更小,基本上是处于长机的正后方,也是无法在跟进起飞的过程中发现长机的航行灯已经熄灭。
    这三个方面都没有发现问题,就导致了僚机始终只能看到长机的一个尾灯,一直错误地以为是因为距离远而看不到长机的右侧航行灯,所以就一个劲地加大油门,保持大速度差在赶队。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僚机还一直把长机的尾灯“卡”在瞄准具镜片(位于座舱前风挡的正下方)的根部稍微偏左一点的位置,因而是直接对着那个尾灯冲上去的,既没有高度差也没有间隔!
    在正常情况下,跟进起飞的时候,刚开始僚机是要把长机“卡”在瞄准具镜片根部稍偏左的地方的,感觉上是对着长机直接上去的,没有什么高度差和间隔。这是视觉误差造成的,其实还是有高度差和间隔的,等到距离越来越近,就会看出高度差和间隔来,而且还会感到越来越大的。僚机在赶队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距离大约是1千米左右吧,就可以看到长机的内侧航行灯了。在看到两个灯的情况下,就可以概略判断距离,自然会逐步减小速度差,并取出一定的高度差和保持一定的间隔来稳稳当当地加入编队。这个过程中,僚机会把长机从瞄准具镜片的根部稍左位置,逐步移到左边的三角风挡中间。是不可能始终把长机“卡”在瞄准具镜片根部稍左位置的,那样最后不就撞上了吗?
    那次真就是这么的可怕!僚机一直以为距离还很远,所以就一直把长机“卡”在了瞄准具镜片根部稍左位置上,真的就是没有高度差,真的就是没有间隔,就是这样直接对着长机冲了上去,而且至少有150公里/小时的大速度差!
    就这样,仿佛电影情节一般,形势是急转直下,危险已迫在眉睫!可就在那千钧一发,即将万劫不复之际,突然,有如神助,仿佛天际划过一道闪电,蓝色的光芒耀眼炫目,瞬间便撕开了漆黑的夜幕,一下子就把已经接近并且伸出了魔爪的死神触电般地弹开。挽救了飞机,挽救了飞行员,挽救了村庄里的黎民百姓。最终,僚机从长机的下面呼啸着冲了过去,没有相撞!估计只有毫厘之差,但毕竟还是万分侥幸地没有撞上!一旦撞上的话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这么低的高度,在漆黑的夜空,两架互相都看不清的飞机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直接撞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两架飞机肯定是摔定了,那么那4名飞行员呢?还能活命吗?也肯定是活不了了!另外,飞机的下面还有一个村庄,那个村庄的人口至少也有个数千人。要知道这两架飞机不仅是机身油箱加满了油,而且还都各自外挂着两个大副油箱,也是加满了油。那可是好几吨的航空煤油啊,一旦双机相撞后坠毁燃烧起来还了得!
    因为那一瞬间太短暂,那一瞬间太突然,那一瞬间简直就是一个传奇,所以实在是讲不清楚了,当事飞行员也回忆不起来。反正是到了最后一刻,也不知道是僚机隐约地看到了长机的轮廓,还是感到尾灯太亮了而意识到距离已经很近了,从而下意识地向前推了一杆,取出了些许还不致于相撞的高度差;抑或僚机根本就无任何知晓,只是非常非常侥幸的原本就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高度差或间隔,才没有导致双机相撞。反正具体情况实在没法搞清楚了,只知道最后是长机飞行员正好好地飞着,在等着僚机加入编队呢,却突然听到发动机呼呼怪叫起来,原本均匀沉稳的发动机声音仿佛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像是吸进了许多石子一般,把涡轮叶片打得尖叫起来,十分瘆人,简直就是惊魂一刻。几乎同时,飞机也如同撞上了什么东西,非常剧烈的抖动起来,筛糠似的,把前后舱两个飞行员的肩膀都重重地甩到了座舱壁上,整个飞机好像都要散了架似的。紧接着,前舱飞行员出乎意料地在自己的左前方看到了一架飞机,弄得他是目瞪口呆,直在那儿怀疑是不是自己眼花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应该是自己的僚机,是僚机冲到了自己的前面,并且让自己吃了它的尾流!因为发动机的怪叫以及飞机的抖动,所有的这些都是飞机误入前机强尾流区的表象。
    哗地一下子,全场的无线电里面一下子可就是炸了窝了:长机在指挥僚机,僚机在报告长机,都在抢着说话,还想着重新集合上呢。结果是谁也听不清,整个乱了套了。机场飞行时无线电是飞机与飞机、飞机与塔台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对没有加装先进的数传系统的二代以前战机来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便捷有效的方式了。和电话与电话之间一对一的通话不同,飞行时航空无线电的使用有点像开电话会议,一个人说话时,所有的用户端都能听到。但是,如果有人抢着说话,便会互相干扰,结果是谁都听不清别人说了什么。只有塔台飞行指挥员使用的话筒具有优先通话的功能,只要他一发话,全场便都鸦雀无声、万马齐喑,只能听到他一个人的声音了。这种话语优先权的给予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飞行时整个机场以及飞行空域就会混乱成一个集市,战时延误战机不说,平时更将危及飞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