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队飞行是指两架以上的飞机按照一定队形编组或排列飞行,可以用于攻击、轰炸、侦察、空投、搜索、掩护、防御、空中摄影、检阅、表演、训练等,是空中兵力部署的重要战术之一。在编队飞行中,根据队形需要,各机之间必须按规定保持相应的间隔、距离和高度差。按队形形状划分,编队有楔队、梯队、横队和纵队等;按飞机数量划分,编队有双机编队、三机编队、四机编队、六机编队等;按气象条件划分,编队有昼间编队、云中编队、夜间编队、黄昏或佛晓编队等……
顾名思义,夜间编队就是指飞机在夜间进行的编队飞行,也就是在前日天黑之后至次日天亮之前所进行的编队飞行。另外,根据飞行训练法规的有关规定:“黄昏和佛晓飞行性质上属于夜间飞行”,所以,黄昏编队也就是在日落到天黑之间那段时间的编队,与佛晓编队也就是天亮到日出那段时间的编队,都是属于夜间编队的一种。
通常情况下,夜间编队多为歼击机、强击机或轰炸机等作战飞机根据战训任务的需要,为在夜间快速投送兵力、集中打击火力或是夺取空中优势而协同配合实施的一种飞行。作为民航机和运输机,因其担负的任务需要以及性能等方面的制约,就没有必要而且也是不便于进行夜间编队飞行。
昼间编队飞行时,长、僚机之间可以清晰地看见对方的机体,便于保持间隔、距离和高度差,从而进行各种队形的编队。而夜间编队飞行时,长、僚机之间基本上都看不到对方的机体,只能是依靠飞机外部的航行灯和编队灯进行编队。暗夜在中、高空飞行时,更是完全看不到对方一丝一毫的轮廓,极尽目力所能看到的仅仅只有那比星光略微明亮一些的航行灯和编队灯光。只有在月夜或是高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飞越城市灯光区上空的时候,才能勉强看到对方的一些轮廓,但也是模糊不清,根本无法据此像昼间那样进行编队。
所以,可想而知,夜间编队飞行的难度是很大的,起码从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一是从飞行方法上看。夜间单机飞行除了起飞着陆之外,一般都是要按仪表进行飞行,也就是主要依靠座舱仪表来保持飞行状态。这反过来看也说明了夜间因为飞行员的视力受限而难以进行目视飞行,只好依靠仪表来实施盲目飞行(飞行术语,也就是指仪表飞行)。而夜间编队却是完全改变甚至是颠覆了这种飞行方法,非要进行目视飞行不可,这分明不是扬长避短、避难就易,而是扬短避长、避易就难了;二是从编队方法上看。各型作战飞机的《飞行训练大纲》里,对夜间编队课目的设置都是只进行双机编队训练,而没有什么三机、四机的了;三是从训练方法上看。对动作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坡度没有超过60度的,俯仰角没有超过30度的。这相对于昼间训练课目的双机编队俯仰角达到并超过90度、坡度达到并超过180度而言,已经是很小很小的了。并且还要求长机的油门要按照地面预先协同好的转速相对固定,不能随便乱动。确实需要要动时必须要先用无线电通知僚机,然后再使用油门改变发动机转速。
所以,完全可以这么说:在各种各类的编队飞行中,夜间编队是技术难度很大的编队飞行之一。依我个人两千多小时的各种课目、各类气象、各个型号的战斗机飞行体会,反复比较之后认为:这恐怕是仅次于空中加油时的异型机超密集队形编队了。
还记得早在我们刚从航校毕业分到航空兵作战部队改装战斗机、都还是一群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听说作战部队的《飞行训练大纲》里面居然还有夜间编队这样的课目,大家禁不住都有点目瞪口呆了,就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怎么可能呢?这怎么能飞呢?!仅仅依靠两个航行灯就要在夜空中进行编队飞行,而且还要盘旋和俯冲、跃升的!要知道这可是两架速度能达到上千公里的战斗机啊!要在那漫无边际的黑暗中凭雷霆万钧之势并驾齐驱,以霹雳千里之阵比翼双飞。昼间在能把整个长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情况下,还编不好队,还会发生空中相撞呢!更何况还要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空?!
好在到部队后飞了近10年,我从我们师的一个团调到了另一个团,从歼六飞到了歼七,职务从一名新飞行员变成了一名飞行大队长,同批飞行员因为技术或身体原因停飞都停了好几个,都也还没有飞上那个传说中的夜间编队,没有经历上那种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有些可怕的事情。
但是,该来的终归还是要来的,想躲毕竟是躲不掉的。就在我和大家年年都不费多大劲,轻松愉快地飞着相对简单的老课目,感到一切都顺风顺水甚至是有些怡然自得,仿佛自己在飞行上真的就已经迈入了自由王国的时候,夜间编队来了,终于还是不期而遇了!不管你怕不怕,它还是来了,让你不能拒绝,无法躲避,只能面对,必须接受。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势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在人类的历史越来越走近新的世纪的重要时期,面临汹涌澎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空军党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突出强调“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军事训练指导思想,全面恢复并进一步加强高难课目训练。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夜间编队。而且是要求全员普训,不是试训或选训,也就是说要求的是所有的战斗机部队的所有飞行员都要训到!
其实,那个时候除了夜航团之外大部分的空军航空兵部队都有很多年没有普训夜间编队了,反正当时我们团是至少有二十年没飞过了。各个部队普遍都是缺少组训经验,缺少飞行指挥员,缺少任教教员。我们这个歼七团完成改装(从歼六改歼七)的时间也不长,仅有的一个教员不光是飞的少、底子薄、间断长,而且以前还只是在歼六上飞过。他以前就是从夜航团调过来的,所以虽然飞的也不多,但好歹也还算是飞过夜间编队的,“有毛不算秃”嘛!
以前别说飞夜间编队了,就是夜航各个飞行团也只是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象征性地保持一下技术。记得有一年,还是在我们航校毕业后分到的第一个飞行团,我们完成歼六改装后的第三年,按照年度飞行训练计划集中组织夜航训练,开局非常不顺利,连续发生了好几起问题,都性质比较严重,十分吓人,处于了飞行事故的边缘。看此情景,团里很紧张,就不敢再组织下去了,生怕摔了飞机,请示完师里后便草草收兵,干脆不飞了。那个时候可以啊,没有太高的标准、太严的要求,随意性比较大,只要不摔飞机能够保证飞行安全就可以。但后来就不行了,要求从严治训、按纲施训,狠抓偷训、漏训、粗训、偏训等问题,搞得一个个规规矩矩的,谁也不敢再那么随便干了。尤其是哪个部队敢不完成年度任务的?师长、团长都不想干了?的确是有客观原因、过硬理由完成不了的,也得逐级解释到空军,得到允许才行。
当时我们团组织夜间编队普训还有一个不利的因素,那就是还没有配备歼教七飞机。战斗机是歼七,教练机用的却是歼教六。没有同型的教练机来带教。这个歼七和歼教六区别大了去了:一个是超音速歼击机,一个是跨音速歼击教练机;一个是三角翼,一个是后掠翼;一个是单发(单台发动机),一个是双发(两台发动机)。一个是只需要操纵一个油门杆,一个却要同时操纵两个油门杆。就绝大部分飞行课目而言,歼教六只能是粗略带教或检查到飞行员的基本驾驶技术,而很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带教出歼七的性能来。飞行员只能是自己在歼七上摸索体验性能特点,以精细掌握飞机驾驶技能。如此,对一般的课目而言,倒还好说,但是对夜间编队这样的高难课目来说,就是十分的不利了。给飞行员带来了双重的挑战:一是夜间编队技术的本身;二是机型的转换必然带来的飞行技能的负迁移。
所谓飞行技能的迁移,是指飞行员掌握的前一种飞行技能,会对后一种飞行技能的掌握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这种干扰和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之为飞行技能的正迁移。相反则被称为飞行技能的负迁移。所有飞行技能的负迁移中,机型转换所造成的最明显也是最大,有时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这就好比司机开车:让小车司机去开大车的时候,他的驾驶方法和动作习惯肯定会受到长期开小车的干扰和影响。如果他在超车变道时还是小心翼翼地先观察后加速变道,这个好习惯就是驾驶技能的正迁移;可是如果他在转弯时仍像小车那样高速行驶时急打方向盘,就有可能造成汽车侧翻,发生事故。这个坏习惯则就是驾驶技能的负迁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