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三角风挡的内侧下角看跑道有点费劲,但是从前面又的确是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就把头尽量的往左靠,头盔都贴到左边的座舱盖玻璃上了,实在是没法再靠左了,这样才尽可能多地看到一点跑道。目测着陆,目测着陆,只有目视看到跑道才能做好着陆,当然看到的跑道越多就越好做了。
高度7~8米了,拉开始。也就是开始拉杆,要把飞机从10米/秒左右的下降状态拉成平飞状态。这么大的下降率是不能着陆的,那叫撞地而不叫接地。因为这个时候飞机的速度已经比较小了所以舵面效用比较低,需要拉比较多的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我尽可能地向正后方拉着杆,既要柔和,又要有力,要把飞机的姿势拉出来。
我的视线一直看着跑道头,虽然只能看到左边那么一点点,但这也是我目测着陆的唯一依靠了。跑道的确有点偏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还是看好跑道头的观察角吧,这个是变不了的。
跑道头的观察角,即飞行员看跑道头的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飞机所处位置及高度相对跑道的高距比,这是目测着陆的主要依据。
观察角很好,越来越小,变化得很均匀,说明我的飞机正沿着一条圆滑的曲线在逐渐转入拉平状态。在跑道头后面50米左右的位置上,飞机终于被我拉平了。此时的机头已经从下俯状态转入了上仰,仰角大约有了3~5度吧。但这种拉平只是所谓的拉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飞,只是说经过了这么个平飞的过程,飞机是仍在继续下沉的,不过是下降率已经明显减小了而已。
“带住杆,收光油门!”团长看出了我的飞机速度有点偏大,及时提醒我收油门。
我也感到速度有点大了,前面没有看出来的原因主要是怕速度调小了,所以油门特意晚收了一点,收慢了一点。因为别说这样复杂的天气了,就是好天飞行我们也应该把握“速度宁大勿小,高度宁高勿低”的原则做着陆。天气复杂情况下着陆,速度是绝对不能调小的,必须随时做好复飞的准备。歼六飞机的发动机加速性能比较差,如果复飞的起始速度小了就很危险,在短时间内飞机是越拉杆速度越小,很有可能会在还来不及增速到安全的上升速度之前,飞机就已经坠地或失速了。
听到团长的提醒,我更放心大胆了,说明速度不小,于是便柔和地带住杆把油门收到了底。跑道此时从左三角风挡内侧下角里“冒”出来的已经比较多了,足够我保持方向和判断高度以及下沉量的了。所以我的视线在飞机被拉平以后就一直固定在机头左侧30~40度、距离50~60米处,看着跑道边。跑道头此时已经从我的脚下掠过到了后面,根本看不到了。在此之后,跑道边就是我目测着陆的主要依据了。
下沉加快了,我看到跑道向上“浮动”起来,这说明飞机在下沉。赶紧拉杆,我柔和有力地向后拉着杆,控制飞机缓慢下沉。飞机越接近地面,就越要减小下沉量,这样接地才能轻:一是好看,飞行员经常津津乐道的就是“t字布旁边轻‘两点’”;二是减少起落装置的劳损,这也有利于保证飞行安全。比如说这架飞机的起落架有一个裂纹没有被发现,别人起落飞得好,飞机接地轻,可能就不会发生问题,而你的水平低,飞机接地重,就有可能折断起落架,造成严重后果;三是有利于保持较大的“两点”滑跑姿势,充分利用气动阻力帮助飞机减速,缩短滑跑距离。这也对保证飞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飞机的危险往往就是危险在速度上,把速度减下来了,自然就安全起来了。
我继续拉着杆,飞机在均匀地下沉着,离地面已经越来越近了。方向很正,位置也是好的,基本上是处于跑道的中线附近。我看速度还是不小,便果断地放出了减速板,帮助飞机进一步减速。
有些飞行员不喜欢着陆放减速板,甚至还高傲地讽刺着陆放减速板的飞行员:“xxx今天着陆又带‘耳朵’了!”我对此倒是不以为然,那个减速板就是用的,着陆时更有大用场,干嘛不用啊?飞机在着陆阶段因为速度大、减不下来发生过很多事故,如果能把减速板正确使用好了,对保证着陆阶段的飞行安全毫无疑问是大有裨益的。而这个减速板的特点就是在速度越大的情况下效果越好,也可以说在着陆阶段是越早放越好,越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飞机减小速度,缩短滑跑距离。如果到了发现减速伞放不出来或是刹车失效等特殊情况后,再回头去放减速板就意义不大了,已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的问题了。可谓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有在飞机着陆前或是刚着陆时就把减速板放出来,才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这一次我在飞机尚未接地的情况下就提前把减速板放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让飞机尽快越过“滑水速度”这道鬼门关!
互联网上有这么一个资料,就是关于滑水速度的研究,其中披露:据《1995年商用运输机事故统计图册》公布的资料表明,1958年至1995年世界商用喷气运输机进近/着陆阶段因天气造成的事故中,因大雨、暴雨酿成的事故占了五成以上。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很多的因素造成的,但其中滑水速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飞机轮胎是飞机在地面运行时与地面唯一适当的接触点。在大雨条件下着陆时,由于跑道道面上的积水来不及完全排出,存有一定厚度的积水。充气的飞机轮胎在积水的道面上滚动时,在轮胎的下表面与道面之间会产生流体动压力,当飞机高速运行在有水的跑道表面时,由于高速运动减少轮胎表面的排水功能,同时由于水的浮力,发生像浮在水面的现象,这叫水膜现象。这个流体动压力与飞机地速(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成正比。当流体动压力等于飞机重量时,轮胎下表面的水膜隔开了轮胎与道面的接触,即形成了滑水。
滑水的形成不仅与地速,而且与轮速有直接的关系。地速越大滑水越严重,轮速越大滑水持续时间越长。当滑水出现时,如果飞行员试图用增大刹车压力迅速减速控制飞机,将会使滚动阻力更小的轮胎减小转速,但是飞机的防滞系统又会减小刹车压力,这样就形成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处置,同时延长滑水的持续时间,造成更大的危害。飞机出现滑水后,滑跑方向和滑跑速度将失去控制,呈现顺风飘流的危险势态,它是造成积水道面条件下偏出或冲出跑道事故的罪魁祸首。
各种飞机因其机型的不同,所以着陆时的滑水速度也是大小不同。但是共同的一点,就是只要小于滑水速度,就不会产生水膜现象,就不会出现危险的滑水了!
所以,我提前放出减速板的目的,就是为了尽我所有的可能让飞机尽快减速,尽快越过滑水速度,等飞机小于滑水速度后我再使用刹车进一步减速,就可以有效防止出现水膜现象。
我把油门杆上的减速板收放滑板刚扳下来,就感到飞机轻微一仰头,就嗤地一下轻盈接地了。放的正是时候,因为放减速板产生的是上仰力矩,刚才接地前飞机下沉略偏快,我拉杆不太够,正好这个时候减速板张开,产生的抬头现象等于帮着我拉了一杆,从而有效弥补了我拉杆的不足。
较之空中,飞机接地后减速是比较快的,造成升力也是比较快地减小,不带杆及时增大飞机迎角的话,就保持不住飞机的仰角也就是大“两点”姿势滑跑。迎角是机翼翼弦与相对气流的夹角,而仰角则是飞机纵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在实际飞行中很少相等,但是相差都不是很大。
着陆后飞行员能否保持飞机以较大的“两点”姿势滑跑,对着陆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大“两点”滑跑时飞机的气动阻力也很大,整个飞机就相当于一块大减速板,飞机减速是很快的。如果飞行员能够保持住这样的大“两点”滑跑一段距离,飞机就可以很快减小速度,越过危险的大速度范围,进入相对安全的小速度范围。所以,可以说接地轻不轻、姿势够不够,是衡量飞机着陆动作好不好的一个主要标志。有的飞行员着陆动作没做好,表现就表现在姿势小、接地重,保持不住“两点”,很快便进入了“三点”滑跑阶段。而此时飞机的速度仍比较大,飞行员剩下的减速手段就只有两个了:一是放减速伞;二是使用刹车。大速度放减速伞的危害也比较大,那就是容易拉断,拉断后就等于这个手段失效;那就只能依靠刹车,但是刹车在大速度的情况下效果也不是很好,因为有拖胎放气装置,为防止刹爆轮胎它会自动调节有效刹车压力,导致虽然飞行员把刹车手柄握到底了,但是刹车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如此,着陆三个减速手段只剩下最后一个,而且刚开始还不太管用,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飞机像一只脱了缰的野马在跑道上狂奔,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拦,最后十有八九是会冲出跑道,最后的情况难以预料,不敢想象。
平常飞行都是这样,像今天这样的冒雨着陆就更是如此了:能否以大“两点”轻盈接地、能否保持大“两点”滑跑尤为重要,可以说是能否尽快安全越过滑水速度这道鬼门关的关键所在!
我继续向后带着杆,丝毫没敢松劲,像抻拉橡皮条一样抻着,努力保持着较大的“两点”姿势滑跑。飞机的头昂得很高,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的。仿佛机场就是它的领地,而它正在例行巡视一圈呢!
“检查速度放伞!”团长的语气已经不再那么凝重了,变得轻松加愉快起来。
我扫视了一眼速度表,已经小于300公里/小时,可以放伞了。便在继续向后抻着驾驶杆的同时,放出了减速伞。就听到尾后传来了“砰”地一声,紧接着飞机明显低头,这些都是减速伞正常张开的标志。我加大拉杆力,不是抻拉了,而是使劲把驾驶杆拉到了底,拉不动了。
在这一过程飞机的速度是急剧减小,我使劲拉杆到底是阻止不了飞机低头、前轮接地、变“两点”为“三点”的,只是为了减慢它的低头,让“两点”滑跑的气动阻力尽可能减小得慢一些。
不用看,减速伞正常放出并张开,驾驶杆也已经拉到底了,速度肯定早就已经小于滑水速度了。安全了,放心刹车吧!我柔和地把飞机的刹车手柄握到了底,同时用脚蹬保持着滑跑方向,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飞机急剧减速,我的上半身随之一个劲地前倾,把左右两个肩膀上的安全带都拉紧了。如果没有它们的保护的话,估计我的脸都该贴到瞄准具上去了。
雨还是那么大,仿佛是天上的河直接流淌了下来,流到了地上,把大地也变成了河。睥睨一切,肆意纵横。飞机似乎变成了军舰,虽然谈不上什么劈波斩浪的,起码也像是在水中扬帆航行了。
飞机的滑跑速度已经很小,从速度表上已经看不出来了(速度表上最小刻度是100),我目视判断只有50公里左右了。接近跑道头,我在规定位置投掉了减速伞,脱离跑道,把飞机的速度控制在不大于30公里,缓慢地滑行着。这个时候还得小心,别一不留神把飞机滑出去了,那可就不圆满了。飞机不滑到停机坪关车停稳,人不下飞机就不算保证了这个架次的飞行安全,就不能麻痹大意。
滑到停机坪后,在机务人员的指挥下,他们也是穿着雨衣、打着雨伞在指挥呢,我把飞机停稳,关车,然后习惯性地就去解除了座舱密封。这是个败笔,整个起落最欠考虑的地方,当然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加上飞机停稳关车后我的精神完全放松下来,所以就不假思索地做了这么个习惯动作。
妈呀,妈呀,坏事了!只见雨水哗地一下从风挡和座舱盖接缝处直泻下来,把我握驾驶杆的右手以及两条腿裤立刻就打湿了。这是因为我解除了座舱密封,座舱盖边缘处的密封胶条在弹性作用下瞬间回缩,将风挡与座舱盖之间的缝隙顿时暴露出来。而那些从空中正携着淫威疯狂泻下的雨水可是无孔不入的,这道缝隙又是正对着天空,毫无任何遮挡的,雨水自然就立刻闯了进来。
唉,前面都做得好好的,到最后却还是湿身了,看来想不接受这个洗礼都不行啊!
我赶紧把座舱盖又重新密封上,解开安全带和伞带,让人稍微轻松一些,然后就只好耐心地坐在座舱里面等着。同时也需要平静平静心情,刚才的几十分钟里,我经历了太多太多,有恐惧,有紧张,有激动,等等,但毕竟这一切都已过去了,欣慰之中我需要平静下来,至少是好好踏踏实实地喘上一口气。
在座舱里面至少坐了有二十来分钟,雨才逐渐小了下来,机务人员拿来了一把大伞,撑开来罩在座舱盖上,这才把我从座舱里接了出来。
正如同李宗盛和周华健在《真心英雄》里面所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回想起来,那年正是经历过了那么一次洗礼,我才真正成长为一只雄鹰,不仅是拥有了钢铁的翅膀,而且还拥有了过人的胆略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可以翱翔九天,能够搏击长空,敢于叱咤风云。
哈哈,想想还真是划算,用掉的是一条河,收获的却是一片海,得到更是一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