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简直好极了!这个关键的时候全罗盘指示了,真是挽救我于危难之时、危机之中啊!你别看我前面通过要3号飞的还挺正的,可后面就不好说了,因为高度越来越低,距离越来越近,允许的误差也就越来越小,没了全罗盘还真就不那么好干了。
的确如此,那个时候不光是机上导航设备比较落后,别说是没有装备什么gps、北斗导航等先进的了,就是惯性导航这样的不算先进的也没有啊;而且机场的地面助航设备也是很落后,我们机场便是连个5号雷达都没有。5号雷达也叫着陆引导雷达,可以探测到下降线上的飞机,看出高度、航向和位置上的偏差。通过无线电通报飞机上的飞行员,可以有效帮助飞行员飞到标准下降线上去。
全罗盘不指示,又没有着陆引导雷达,在这么复杂的天气条件下,你让飞行员仅靠个定向台穿云下降着陆,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了。这就叫做给了“力不胜任的任务”,或者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你看,这个3号给的航向精度还是要差一些的,他前面一直给270度的航向,反映出我的位置是好的,但现在通过全罗盘的指示来看,我还是位置稍偏左的。高高度、远距离用它还可以,因为允许误差大,来得及修正偏差;低高度、近距离的情况下再靠它就的确是很难的了,因为允许误差小,误差大了根本就来不及修正。
因为偏得不多,所以我只是往右稍微压了一点坡度,但是右舵却被我柔和有力地抵住了。很快,不到2秒钟吧,等我的注意力分配从地平仪、高度表、速度表那边转了一圈回来,全罗盘就已经被我修正到位,晃着指到正前方去了。直到此时,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在跑道延长线上,并且对向了导航台也就是对正了跑道。
高度700米时飞机出云了,当时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天气是好转了啊,你看,云底这么高呢!可是当我抬头看了看机场方向寻找跑道的时候,才意识到天气很差了,团长前面是骗我的,说地面天气好转了。因为我刚才只是穿出了中云,下面还有低云呢,好几块,其中的一大块正好覆盖上了机场,遮挡住了跑道。这块低云的浓度似乎也是最大,它的颜色不均,远方发黑,近方发白。发白的地方下面也发毛了,那长长的一丝丝絮状的白毛都粘连到地上了。坏了,坏了,我心里暗暗叫苦不迭,因为我明白,这白毛其实就是雨水,而且是强降水,说明机场正在下着大雨呢!
通常情况下,强降水对中高空飞行的飞机来说,影响都不是很大,一般还不至于造成什么严重危害,实在不行还可以进行绕飞。但是对于低空飞行的飞机,尤其是对于进入起飞或着陆阶段无法实施绕飞的飞机来说,影响就是很大的了:如果有强烈的风切变,会使飞机掉高度,导致撞山触地;如果有强烈的雷暴,也会产生剧烈的颠簸损坏飞机结构,其中的雷电还有可能击穿飞机;还有就是强降水会严重影响到能见度,这就对飞机的着陆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高度500。”高度下降到了500米,我稍带杆把飞机的下降率从10米减小到了5米,并向塔台报告。要求我们在穿云下降线上的几个重要位置都要报告的目的:一是便于塔台掌握我们所处的位置和高度;二是提醒我们自己减小下降率,同时也便于塔台帮助提醒我们。
“改下降率。”塔台的团长按惯例既是回答我,也是提醒我减小下降率。他的话音刚落,我的飞机就又入云了,这次是进入了下面的低云了。我的心也一下子就又被悬了起来,真不知道后面会怎么样啊?还能像前面那么幸运、那样的有惊无险吗?
时间非常短暂,此刻我的飞机距着陆不过就是两分钟多一点而已,已经不允许我再有什么过多的心理活动了,最后时刻即将到来,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高度400平飞。”高度440米的时候,我柔和向后带了一杆,把飞机在420米的高度改成了平飞状态,随即向塔台报告。此时,我的语速已经比较快,语调也比较急促。因为时间关系,我已经很难再顾及吐字的清晰和语速的适中了。
“保持好状态,严格飞向‘远距’!”我的话音尚未完全落下,耳机里面就传来了团长的回答。同样,团长的声音也是语速加快了,但到底还是老江湖,估计这样的天气人家是见得多了去了,所以还是显得那么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听不出一丝的胆怯和懦弱。仿佛他一个高明的棋手,机场的所有飞机,不管是空中的还是地面的,都是他手中的棋子,往哪里放心里有数得很,早已看到了三步之外。
低高度台前平飞时间很短,设计的标准时间只有30秒,但却是穿云图里面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也是飞机能否一次着陆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它的难度更是非常之大的:飞行员一是要严格飞向“远距”导航台;二是要严格保持好平飞高度;三是要把速度从500减小到420公里/小时。要求飞行员注意力分配要快,要科学,突出重点,全面兼顾;操纵动作要准,要及时,柔和细腻,把控到位。
我快速分配着注意力,以地平仪为核心,扫视其它几块仪表:双罗盘、高度表、升降速度表、速度表、转速表。驾驶杆迎一点、带一点,油门加一块、收一块,脚蹬抵一些、回一些的,及时修正着各种细微的偏差。这个阶段对各种偏差发现就要动,丝毫不能偷懒,用飞行员的行话来说,就是“要把偏差消灭在萌芽状态”。
鸭子浮水一样,全靠下面功夫。正是由于我的手脚在座舱里面忙乎个不停,飞机看上去这才高度好,速度好,位置好,方向正,稳稳地飞向了“远距”导航台。
云空!飞机突然出了云,但是数秒钟的光景便又入了云。原来是一个云空,台前平飞正好经过了这个不大的云空。但是,最后还就是这个不大的云空,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了我最大的帮助。
天啦!您可真是开了天眼啊!因为这个云空当时正好处在“远距”导航台的上空,在此时、此地、此高度出现,真是天助我也!
正常情况下,飞机低高度平飞到“远距”导航台上空时,需要立即转入下降,进入着陆阶段。飞行员判断飞机位于导航台上空的依据有两条:一是信标机灯亮铃响。飞机上装备有信标机,在导航台上空接收到信号后,座舱中央仪表板上的红色信标灯会闪亮,同时座舱里面的信标铃也会嘟嘟嘟叫响;二是全罗盘指针晃动两下后反向指到后面。这是歼六以下的比较落后的机型如此,而歼七以上的稍微先进一些的机型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它们具备自动转“近距”功能,会在低高度通过远距导航台后自动转换,指示前面的近距导航台,所以指针仍旧会继续指在前面的。
可是这次我在导航台上空又遇上了一个不常见的邪乎情况,那就是不仅信标机没有工作,灯也不亮、铃也不响,而且全罗盘指针也不往后倒。这便造成了我无法依靠机上设备来判断飞机是否通过远距导航台,其结果是我必然还会保持平飞状态,不知道及时把飞机转入下降。
我们机场的远距导航台是按标准设置的,距离跑道头也只有4000米,所以飞机从远距导航台上空到着陆,不过只有40秒钟左右的时间。如果在远距导航台上空不把飞机及时转入下降的话,后果一:高度过高,飞机无法进行着陆;后果二:速度过大,飞机勉强着陆后冲出跑道。
所以说,这个导航台上空的云空真的是在最后一刻救了我!因为我在云空里看了一眼左边的地标,一个非常熟悉的小水库一下子就闯入了我的眼帘。平常在简单气象飞行的时候,没有云的遮挡,我飞到这个地方也就是远距导航台的上空的时候,都会向左边看一眼这个小水库。所以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当于我的地标导航台了,没想到今天可算是发挥大作用了。
我看到小水库后,马上就把视线重新转回到座舱里看仪表,因为这个时候必须要严格按仪表飞行,正常情况下甚至可以完全不看外面。
哎,信标机怎么还没有灯亮铃响呢?全罗盘也不倒?不对啊,已经到了“远距”上空了啊!好在只是电光石火般的瞬间我就反应过来了:信标机故障了!全罗盘是被前面那块黑云吸引过去了!赶紧干吧!不能再等了!
“扳、转、收、放、报”,不假思索,我便手脚高度协调一致地做完这5个动作,基本上是全凭无数次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顺畅连贯,精准到位。扳“近距”、转航向、收油门、放襟翼、报告,这是整个穿云图里面的最高潮部分,动作最集中,要求也最高,难度也最大。做好了一次着陆就可以成功,做不好就等着复飞或摔飞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