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〇一)晋度田收租之制
《晋书·食货志》:咸和五年,成帝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哀帝即位,乃减田租,亩收二升。孝武大元二年,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三斛,惟蠲在役之身。八年,又增税米口五石。《文献通考》云:晋制:男子一人授田七十亩。以亩收三升计之,当口税二斛一斗。以亩收二升计之,当口税一斛四斗。今除度田收租之制,而口税二斛增至五石,则赋颇重矣。岂所谓王公以下云者,又非泛泛授田之百姓欤?当考。
案马氏所疑是也。《隋书·食货志》:北齐河清三年定令:京城四面,诸坊之外,三十里内为公田。受公田者,三县代迁内,《通典》作户。执事官一品以下逮于羽林、武贲各有差。其外畿郡,华人官第一品以下羽林、武贲已上各有差。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受田。《通典》作永业田。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以上及王宗止一百人,七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品以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遗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然则王畿百里以内,任土之法,与其外不同。其外有桑田,有露田;其内则皆为永业也。此制盖沿自后魏。《魏书·食货志》:肃宗孝昌二年税京师田亩五升,借赁公田者亩一斗。即指此项田亩言之。税五升者,盖其所谓代来之户;税一斗者,则华人之借赁者也。北朝立法,多规放南朝。晋世之度田为税,自亦指王公之田言之:云蠲在役之身,明其人本来无役;又云度百姓田者,则其田不能尽为王公所有,平民亦有借赁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