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二〇一)无为
    (二〇一)无为
    世皆以无为訾道家,谓其无所事事,非也。诸子百家无不贵无为者。他家姑勿论,《论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中庸》亦曰:“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此非儒家之显言无为者乎?为与化同音,本一语。两间品物之成,无不由于变化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彖辞》。又曰:“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说卦》。《乐记》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又曰:“和故百物皆化。”又曰:“化不时则不生。”《左氏》昭公七年传:“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此化字皆即为字也。《中庸》曰:“动则变,变则化。”《管子·侈靡》曰:“天地不可留,故变。化故从新。”物之施以人力,望其变化者,尤莫如五谷。《礼·杂记》: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弗为”之“为”,即贾生谏“放民私铸,奸钱日多,五谷不为”之“为”。《汉书·食货志》,今本作五谷不为多。多字后人妄增。言弛而不张,虽文武,不能使物变化而有成也。人之生必资于物。品物繁庑,实为生民之福。祭之义在于求福,福之本义为备,而《凫鹥》之诗曰“公尸燕饮,福禄来为”;《祭统》曰:“贤者之祭也,不求其为”,皆推本于物之变化而有成。最可见为字之本义。人之生必资于为如此,顾以无为为贵,何哉?变化之事多端,而其道则贞于一。必守此道而无失,而后其变化可遂岁月日时无易,则百谷用成其证。故曰:“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哀公问》。《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此义。又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然则无为者,正所以成其无不为也。天道如此,人事亦然。《管子》曰:“过在自用,罪在变化,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此为之谓也。又曰:“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则无为之谓也。《心术》。《礼运》曰:“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楚鼓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发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政之为,正自其心之为始也。此无为而治之真诠也,此无为之所以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