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皇帝刘斌为首的帝国决策者们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帝国想要迅速复兴崛起,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人才济济,国家才会兴旺发达。由于帝国是在满清的废墟上建立的,而且还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因此各方面的人才都十分匮乏。在这个问题上,帝国政府采取四个措施:重金招聘或雇佣国外的各方面人才;派遣学子留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革教育,建立培育人才的社会体制,靠中国本土的土壤培育人才;发掘和重用中国现有的各方面人才。
随着圣武皇帝的圣旨,帝国的“招贤令”随着一骑骑快马特使、一只只振翅信鸽、一道道有线电波,飞速地传遍了帝国疆域的各个地方,也犹如春风般刮进了黄河北岸,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中华帝国圣武皇帝的圣旨内容如下:
中华神州,地杰人灵;东亚之主,物华天宝;
炎黄族裔,贤才辈出;汉唐雄风,震古烁今。
忆往昔,始祖伟业,赫然在目;看今朝,山河破碎,社稷不存。
沧海桑田,震旦蹉跎;百年积弱,列强蜂至。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贻笑大方。琉球不守,藩属离析;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仰人鼻息,苟延残喘。泱泱大国,堕落如斯!炎黄先祖,神灵何安?吾等不才,奉天而战!涿鹿浴血,区宇以宁。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复兴中华,重整河山。中华帝国,必立东方!九州四海,凡有匡扶国家之才且愿投效帝国政府者,朕必授予其高官厚禄。尊贵卑贱,不论出身;士族庶族,一视同仁。望天下饱学鸿儒志士,牢记圣贤之道,以天下苍生为天职己任,与朕等共建中华,复兴神州。——大中华帝国圣武皇帝
这份荡气回肠的求贤令立刻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看了后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有人看了后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有人看了后泪流满面、唏嘘长叹;有人看了后若有所思、踌躇满志;总体来说,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圣武皇帝是个忧国忧民、雄才大略的好皇帝。大半个月后,再加上帝国安全部情报局特工们不遗余力的努力,逐渐有较为开明的饱学之士或社会精英源源不断地被送入南京,接受帝国政府的官职任命。
首先就是东山省长刘铭传和工业部长兼交通部长张之洞一起大力推荐的福建福州人陈季同。陈季同曾留学海外多年,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是个杰出优秀的外交人才,曾任清廷驻外公使馆参赞等职务,后来成为了刘铭传的幕僚。圣武皇帝立刻封陈季同为帝国外交部副部长,领从三品官衔。
第二位是容闳推荐的浙江宁波人戈鲲化。容闳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而戈鲲化则是中国第一位站在国外高等学府讲台上传播中国文化的东方教师,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精通多国外语。圣武皇帝随即封戈鲲化为帝国教育部副部长,领从三品官衔。
原广东巡抚吴大澄归顺帝国后,也向帝国皇帝举荐了一位广东籍的杰出人才:黄遵宪。黄遵宪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文学家。在帝国皇帝礼贤下士的邀请下,对满清失望透顶的黄遵宪欣然投效帝国,担任帝国的外交部部长。
帝国军在攻陷江苏省后,俘虏了几位江苏籍的重要人物。被帝国皇帝三顾茅庐精神感动的他们也陆续愿意投效帝国。这其中包括号称“中国商父”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局的盛宣怀和中国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张謇,两人都是继胡雪岩后的中国工商业巨头。盛怀轩是晚清时期著名实业重臣,发展航运、经营电报、督办纺纱、开办大学、投资煤矿、兴办银行、修筑铁路…都是他的赫赫功绩。张謇也同样大名鼎鼎,不但是清末状元,还是杰出的实业家、教育教、政治家。圣武皇帝颁布圣旨,封盛宣怀为帝国工业部副部长,领从二品官衔,担任张之洞的副手;封张謇为帝国商业部副部长,领正三品官衔,承担振兴起中国民族经济的重任。除此之外,帝国政府还陆续招募了一批中国近代的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主要是徐润、严信厚、周晋镳、曾铸、李厚佑、陈作霖、虞洽卿、叶澄衷、朱志尧、朱葆三、宋炜臣、黄楚九等等。这些杰出的企业家都拥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他们进入帝国商业部后,必然能为帝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帝国军第四集团军司令赵海军攻陷江西后给圣武皇帝送来了江西的两位名人,号称“江西二雄”的陈宝箴和许仙屏。这两人都是江西巨杰,著名思想家、实业家、清末维新派骨干,两人都被圣武皇帝安排到帝国宣传部工作,向帝国人民宣扬维新改革思想。另外,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也是一个大师级人才,陈三立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儿子陈寅恪在历史上是清华大学“四大哲人”之一,另一个儿子陈衡恪也是著名画家。陈三立随即被圣武皇帝安排到教育部工作,担任帝国南京大学校长。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三位重要人物:江苏无锡人薛福成、辽宁铁岭人张德懿、广西西林人岑春煊。薛福成是著名的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自然也被安排进帝国教育部工作;张德懿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外交家,电报、自行车、螺丝…这些新科学词语都是他翻译成汉语的,他还是第一个向中国同胞介绍蒸汽机、升降机、缝纫机、收割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巧克力等西方新事物的中国人,是一位拥有新思想的睁眼看世界人才,随后被安排进帝国外交部工作。
第三位人物岑春煊则是前任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儿子,被云贵总督王文韶推荐给了帝国政府。岑春煊嫉恶如仇、铁面无私、不畏强暴、执法如山,他在清廷当官的时候,处决贪官污吏简直是杀人如麻、砍瓜切菜,号称“官屠”,和“人屠”袁世凯、“士屠”张之洞并称为清末三屠。历史上他在中国南方权力极大,和北洋巨头袁世凯一起齐名号称为“南岑北袁”。对于这么一个人才,帝国自然也重用。岑春煊被圣武皇帝封为帝国监察院院长,和同样痛恨腐败的帝国检察部部长卞宝第共同负责帝国的吏治整顿,专门清查帝国政府内的贪官污吏。
还有不少著名的文艺学家也投效了帝国。包括“晚清三大家”之一的任伯年、吴昌硕和“清末四大家”的朱祖谋、况周颐、王鹏运、郑文焯等人。
除了中国本土各方面人才外,一些外国的在华工作者也愿意投效气象开明的帝国政府。比如詹天佑的英国老师金达(kinder claude william),他是一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也是最早来到中国进行铁路建设的英国人,他曾经建造了中国第一列性能世界一流的火车“中国火箭”号(也叫“龙”号);罗伯特·赫德,英国人,是英国在满清设立的海关总税务司负责人,历史上他在华工作整整五十年,任职期间他恪守职责、尽心尽力,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还给中国的海港建设了灯塔、气象站等新式设施,为满清政府开辟了稳定的、有保障的、逐渐增加的海关税收来源,并且他同情中国的落后现状和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还是个支持中国对外强硬的主战派。当然,帝国的海关属于帝国政府。另外,清廷设立的上海洋炮局和金陵机器局的厂长是同一个人,都是美国人马格里,但他已经加入中国国籍,并自己取表字为清臣,以示对满清的忠诚。马格里既是个军事人才,也是个军工人才。这三个国外人才也被帝国政府分别重用。
九月十五日上午,帝国圣武皇帝在南京皇宫上书房内召见了十几位此时中国的思想家。把这些人弄来费了不少力气,因为他们大半都在清廷统治区内,还多亏了情报部和第五集团军的努力。看到这些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刘斌还有点难以置信,因为这些人都很年轻。刘斌和站在旁边的诸葛明、吴俊垒互相咬耳朵道:“哎,那个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怎么才这么大?简直就是毛头小子嘛!还有,那个就是梁启超?有没有搞错,看上去二十岁都不到嘛!”
吴俊垒乐了:“那当然。戊戌变法是1898年发生的事情,距现在还有七年呢!这些‘清末四公子’、‘戊戌六君子’、‘维新四公子’当然都很年轻。谭嗣同不过二十五岁而已,梁启超此时才十九岁。谁叫皇帝陛下您的思想太超前呢!”
诸葛明补充道:“梁启超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他在前年中举,才十七岁而已。去年他赴京赶考,但没有中。后来认识了康有为并拜其为师,但两人现在产生了不少龃龉。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继续保皇,梁启超则觉得我们不错,认为应该彻底推翻满清,建立新的国家,所以便来投效了我们。”
被召集来的都是历史上清廷的变法维新派骨干,也有历史上的立宪保皇派成员。主要是谭嗣同、林旭、杨锐、徐仁铸、陶葆廉(陶菊存)、丁惠康、吴保初、梁启超、王韬、郑观应等人,引见他们来的是刘光第。刘光第在历史上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但他是四川人,所以很早就投效了帝国。
刘斌望着这些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开口道:“朕这次特地把诸位从全国各地招来,是希望诸位能发挥所长,在民主新思想传播这方面上为我大中华帝国多多做出贡献。”
谭嗣同、王韬、郑观应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不知道皇帝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因此都不敢突兀开口。
刘斌接着道:“诸位都是博学多才、思想前沿之人,都是帝国的宝贵人才,朕会好好重用你们的。想必你们也看到了,我们泱泱中华在近代已经大大地落后于西方诸国,所以饱受列强凌辱。朕和你们这些有志之士一样,都为中华的沉沦而痛心疾首。所以,朕非常希望中华能早日国富民强起来。国欲富强,就必须要变法维新,要赋权于民,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你们也看到了,满清已经摇摇欲坠,并且内部存在着冥顽不灵的顽固守旧派势力,他们声称变法改革就是祸乱国家,叫嚣‘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这样下去,必然固步自封、日益沉沦,并且满清覆灭在即,是不可能承担起复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的。中华的希望,在我大中华帝国。朕也绝非墨守成规、拘泥守旧之君。朕虽未曾出国门,但也深深懂得变法强国的道理。因此,帝国欢迎诸位在这里大展宏图、大兴学说、开化民智、挽救中华。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谭嗣同等人纷纷激动不已、热泪盈眶:“皇上圣明!”他们也曾接触过清廷,对满清内部的顽固守旧派深恶痛绝,如今,能在气象万新的中华帝国一展抱负,自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况且,从刘斌的话语中,他们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个皇帝确实是一个圣明英武的明君。
刘斌微微点头道:“王爱卿、郑爱卿,你们都曾周游世界、考察各国,你们的政治主张朕也是知道的,你们觉得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内阁制、俄国的君主专制都不适合中国国情,推崇英国、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朕也深以为然。朕虽然是皇帝,但为了中华的长治久安和昌隆兴盛,也愿意赋权于民、限制皇权。朕这个皇帝,并不是打倒皇帝做皇帝,朕不想做一个大独裁者,因为君主独裁的家天下制度是不会长久的。想必你们已经看到了,朕已经仿造西方议会制度而设立了帝国国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想要真正做到‘君民共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朕决定设立政党制度,创建‘民主党’和‘君主党’,竞争选拔总理职务以轮流执政,互相监督、互相敦促、互相进步。你们觉得意下如何?如果觉得朕的设想是正确的,那这个重任不妨由你们完成。帝国军政高层已经在策划这件事了,但还需要你们这种专门人才进行统筹。”
王韬和郑观应都泪流满面,两人齐齐跪倒在地:“皇上圣明!皇上身为九五之尊,愿赋权于民,真乃开天辟地以来史无前例之明君!臣等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效皇上!肝脑涂地,在所不惜!”王韬和郑观应都是历史上晚清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第一批提倡君主立宪制的中国民主思想启蒙者。他们的政治理想在清廷自然得不到施展,而如今,听闻圣武皇帝竟然主动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分给人民,这种亘古未有的破天荒举动自然让两人激动得涕泪交零。
刘斌爽朗地扶起两人:“二位请起!只要为了中华的长治久安,朕即便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也是天经地义的。”他望向纷纷感动不已的众人,“诸位,开启民智、宣扬民主思想的重任,就交给你们了。还希望诸位不要辜负朕的希望哪!”
众人纷纷跪倒:“臣等谨遵皇上圣命!”
九月底的时候,又一批胸怀大志的俊杰志士从南方来到南京,投效帝国政府。这批人的分量可不得了,因为领头的竟然就是历史上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
孙中山此时才二十五岁,还在湘江西医书院(湘江大学)读书。在湘江期间,他看到大批英国军队登陆并进入广东地区,随后又得知了清廷“借师助剿”的密约内幕,自然愤怒不已,并领导湘江的中国学生们发动了数次抗议集会活动。但没过几个月,孙中山又看到当初踏上中国国土的英美军队狼狈不堪地铩羽而归,同时大汉王国的军队雄纠纠气昂昂地开入湘江,收复了一部分湘江主权。很快,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而至,大汉王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打垮了清廷和列强的九国联军,并横扫黄河以南。这顿时让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湘江华人都振奋不已。整个湘江连续好几天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英国湘江殖民当局迫于大汉王国的国威,不敢进行镇压,这让湘江华人大大扬眉吐气了一回。孙中山以前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就很高,非常同情和支持中国的农民起义运动,此时自然对大汉王国也很有好感,再加上大汉军在战场上击溃九国联军,大大涨了中国国威,这更加让孙中山对汉政权仰慕不已。再研究了汉王国的《土改政策》和《民族平等政策》等国策方针后,孙中山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觉得大汉王国气象万新、政策开明、领导人也极具战略思想,而且没有滥封官爵、没有内部权力倾轧、治国正确、政府清廉等优点,早晚必成大事。大汉王国迁都南京并改国号为大中华帝国后,孙中山再也坐不住了,决心投效这个新的中国,一展抱负,为中华崛起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跟着孙中山一起来的,还有他的胞兄孙眉等人(注:此时同盟会、兴中会、光复会等辛亥革命的团体都还没有形成,那些辛亥革命的功勋人物和民国元老也都只是十几岁左右)。本来,孙中山是帝国国务院总理的最理想人选,但他毕竟太年轻了,因此刘斌先把孙中山安排到外交部磨练磨练。
除了孙中山外,还有一批来自广东的豪杰人物。接见他们的时候,圣武皇帝差点喷了,因为这些人都是大名鼎鼎的“江湖好汉”。刘斌把负责送他们来的第一集团军炮兵部队总指挥徐栋叫到身边,张大嘴巴道:“你没有搞错吧?”徐栋其实是顺路从广东来南京一趟,负责从南京兵工厂押运军火补充给第一集团军。
徐栋嘿嘿笑道:“没有搞错!皇帝陛下,您今天大饱眼福了吧?不但见到了孙中山,还见到了黄飞鸿和霍元甲。”
刘斌一头热汗:“那就是黄飞鸿?跟李连杰长得一点都不像啊?十三姨呢?”
徐栋翻白眼道:“废话!是不是十三姨应该和关之琳很像啊?十三姨根本不存在好不?”
徐栋送来的这批“江湖好汉”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最著名的当然是一代武学宗师、广东佛山人黄飞鸿,另外几个也是“广东十虎”之一;除此之外,诸葛明的情报部还把霍元甲、王正谊(大刀王五)、孙禄堂、郭云深、杜心武、韩慕侠等十多个晚清时期的中国武学宗师给从清廷统治区给弄来,让刘斌大饱眼福。最后,这些货真价实且德高望重的武学大师都被安排进帝国体育大学担任体育教师或安排进军队里担任武术教官,为强健中国国民的体质而做出他们的贡献。毕竟,民智开启的同时,帝国人民的体质也要跟上的。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全国崇尚武功,中国人才不会沦落为“东亚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