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整体的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帝国高层们都处理。扫尾工作可不轻松,这让沉浸在胜利喜悦里的帝国高层们无不忙得焦头烂额。但所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虽然接下来的工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所有的帝国高层无不干劲十足、精神抖擞,毕竟战争已经结束了,中华民族已经彻底崛起并雄踞东方,成为全世界头号的超级大国。这种空前的自豪感足以驱散高层们身心上的疲惫。
首先就是墨西哥。失去美国这个大靠山进行输血,以独裁总统波费里奥·迪亚斯为首的墨西哥政府成了无源之水,在帝国北美远征军犁庭扫穴般的猛烈进攻下,不到半个月,迪亚斯政府彻底垮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弗兰西斯科·马德罗为首的墨西哥资产阶级组建的革命政府。新的墨西哥合众国自然是对帝国死心塌地的附属国,况且帝国还帮助墨西哥从美国那里夺回了四个州的国土,这更加使得墨西哥政府高层、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社会贤达以及绝大部分的墨西哥基层百姓都对中华帝国充满了真诚的好感。因此帝国政府让墨西哥尊奉帝国为宗主国,这并没有引起墨西哥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反感,甚至反而得到了普遍的赞同。在对待盟友和藩属国的态度上,帝国政府确实是以怀柔手段进行拉拢,而不是以霸权手段强迫其归顺,前者可以让藩属国对帝国死心塌地,后者只能让藩属国口服心不服,虽然一时半会可以屈服于帝国的强大国力下,但暗地里很容易导致出现反华势力。
新的墨西哥拥有3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这片藩邦的土地上,帝国拥有筑路、采矿、移民等多种特权。帝国对墨西哥进行的贸易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也都能得到很大优惠,这让帝国在北美洲的发展自然是如鱼得水。当然了,以圣武皇帝为首的帝国高层们也很清楚,帝国对这些藩属国不能过于压榨,获得的利益要和当地政府以及当地民众进行分享,这样才能切实而有效地赢得人心,奠定帝国在这里的绝对控制权和主导权。“双方合作、互利双赢”,这是帝国对待众藩属国和仆从国的重要原则。
除了墨西哥合众国外,帝国在北美洲还拥有另外两个藩属国,其中一个是巴拿马共和国。随着战争的结束,帝国也开始履行诺言,向国内各大建筑工程公司招标,和巴拿马政府进行合作,继续开凿巴拿马运河。这条贯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金水道在名义上属于巴拿马政府,但实质上也被帝国政府所控制。以后巴拿马共和国很大一部分的财政收入都来自这条运河,帝国帮助巴拿马政府开凿运河,一方面惠及自身,一方面也更进一步地拉拢了巴拿马政府和巴拿马民众。
帝国在北美洲第三个的藩属国,自然就是刚成立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联盟国”。北美的印第安人对帝国此时的态度异常亲密,在极度仇视白种人的同时,印第安人对黄种人则极度亲近,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和印第安人都是黄种人并且拥有共同的祖先,还因为正是帝国的大力帮助,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才能彻底摆脱被屠杀、被欺凌、被掠夺、被迫害的悲惨命运,并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联盟国”的国土位于原先美国的中部以及中南部,总面积200余万平方公里。在这里,帝国自然也拥有在墨西哥的一切特权,甚至更多。因此印第安人还处于原始的游牧社会时期,此时彻底接触了世界,印第安人自然也想要早日迈入现代化社会。以印第安人此时的游牧水平想要进入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极度依赖帝国的扶植和援助。对此,帝国自然也慷慨解囊,获得的自然是蕴藏在印第安国土地下那无穷无尽的资源和战略好处。另外,印第安人原先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的,现在正式独立建国了,关于政治方面的事情,印第安人自然一窍不通。帝国政府为印第安人量身定做地设计了“部落联合会议”的全国政治制度。印第安国由北美洲大陆上22个势力较大的印第安部落组成(包括易洛魁联盟的六大部落),按照帝国的设计,印第安国全国划分为22个省,每个部落居住一个省,各省以联邦的形式组成这个国家,每个部落、每个省各派出五名代表组成“全国部落联合会议”,对国家大事进行商讨,同时以投票的方式选出德高望重、令人信服的总统。各省各部落对内实行自治政策,对外则以国家的名义同仇敌忾。对于帝国设计的这个政治制度,22个部落都非常满意,认为这很公平公正。因此正式建国后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联盟国是个类似于联邦的国家,但各部落对帝国的亲近以及对帝国的忠诚都是绝对可靠的。
在北美洲大陆上,除了直接被帝国所统治的北美区以及绝对附属于帝国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联盟国、墨西哥合众国、巴拿马共和国这三国外,帝国能控制的地区还有墨西哥和巴拿马之间的中美洲地区以及加勒比海群岛。按照同盟国内部的划分条约,中美洲地区划分给葡萄牙,加勒比海群岛划分给西班牙,这两片地区作为给这两个同盟国成员国的补偿。但由于这两个地区都是帝国军打下来的,因此帝国在这里也拥有驻军、建设军事基地的权力。虽然这两地的利益收入归属西班牙和葡萄牙,但帝国在实质上也控制这里。另外,帝国帮助西班牙和葡萄牙打下这两片殖民地,也是帝国给这两国的顺水人情,以此来拉拢西班牙和葡萄牙。
至于北美大陆上剩下的美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的国土面积已经从一开始的八百万平方公里锐减到了二百五十万,国力元气大伤。另外,在美国割让出去的土地内,生活着大约两千五百万美国人,这些美国人纷纷逃离仇恨白种人的印第安国和仇恨美国人的墨西哥国,约一半逃到了东部美国此时的国土里,还有一半不愿意放弃家园和土地,愿意加入帝国国籍,成为帝国的欧族成员。除此之外,美国境内的数百万黑人也纷纷移居到帝国北美区境内,宣誓效忠帝国皇帝,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由于这些黑人都是非洲黑奴的后裔,再加上多年的混居和混血通婚,民族和血缘也已经很模糊了,因此帝国北美区主席锡良大笔一挥,给在北美地区加入帝国国籍的黑人定名为“非族”,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新民族。
整个北美大陆,除了美国本土外,其余地区已全部被帝国所占领或控制。
帝国在北美区的直接统治地区主要是北美洲的北部(除了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和冰岛都是丹麦王国的领土),由阿拉斯加地区、加拿大地区、美国被迫割让给帝国的12个州所组成,总面积140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00多万,主要是2200多万欧族人、100多万非族人以及200多万帝国本土移民组成。北美区,也是帝国辽阔的疆域里最吸引帝国移民们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气候要比冰天雪地的北亚区好,环境则要比戈壁遍布的澳洲区好,不但气候宜人,而且土地肥沃,使得这里成了帝国本土移民们最佳的热门选择,这也让北美区在短短十年内人口便猛增到了7000多万,成为帝国境内除东亚地区外的最繁华、最富饶的地区。
由于帝国通过这场战争所获得的战果实在太巨大了,光是领土就翻了一倍多,从战前的两千多万暴增到了现在的五千五百多万,好在中国人多,而且汉族占主体位置,因此帝国政府号召全国夫妻们多生孩子以增加帝国的人口。帝国此时有5.7亿人口,即便再增加5.7亿也完全无所谓。帝国除了在北美扩大了领土和势力范围外,在非洲的收获也是非常丰厚。同盟国内部的瓜分条约规定,东非的五个国家都划归给帝国,非洲大陆东部海域内的所有岛屿也划分给帝国。东非五国分别是:苏丹王国、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此时的厄立特里亚是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吉布提是索马里的一部分),得到这五个东非国家,也奠定了帝国绝对掌控印度洋的基础。另外,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以及非洲东部沿海所有岛屿都已经归属帝国,这让帝国国务院不得不再次增加行政单位。当帝国海军印度洋舰队不费吹灰之力地占领了东非和非洲东部沿海岛屿后,帝国国务院宣布新建“帝国北印度洋行政区”和“帝国南印度洋行政区”这两个单位来管辖印度洋里的所有岛屿,北印度洋行政区主要是锡兰岛、马尔代夫群岛、索科特拉岛等等;南印度洋行政区主要是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科摩罗群岛、毛里求斯群岛、凯尔盖朗岛等等;两个行政区几乎覆盖了整个印度洋,配合帝国强大的印度洋海军进一步地使得印度洋成为了帝国的内湖。帝国对非洲部分地区的统治,也使得帝国众多的民族里增加了几百万非洲黑人。实际上,帝国此时的境内已经聚齐了世界四大人种:东亚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北美白种人、澳洲棕种人。但不论肤色如何,此时都已经是帝国的人民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当然了,汉族和东亚黄种人仍然在帝国是占主导地位的。
在这之后的几天,帝国国会有议员提议:既然印度洋已经完全被帝国掌控,基本成了帝国的内湖,再以印度洋来称呼已经不妥,印度洋的得名来源于北方的印度国,帝国大洋岂能以旁国的名字而命名?因此这几位议员建议帝国政府将印度洋改名,按照西方大西洋的命名规律改为“大南洋”。这个草案在帝国国会内很是折腾了好几天。
除了印度洋外,实际上太平洋也差不多被帝国完全独霸了。环绕太平洋,除了南美洲外,其他地区要么是帝国领土,要么是帝国藩属国,因此太平洋内成千上万的岛屿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帝国的领土。国务院总理卞经纬也很干脆,按照印度洋两个政区的划分方式,在太平洋也新建了两个行政单位,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太平洋群岛(除夏威夷群岛)都划分为帝国的北太平洋行政区,赤道以南的太平洋群岛(除澳洲所属群岛)都划分为帝国的南太平洋行政区。获悉后的圣武皇帝忍不住咋舌,这两个行政单位的面积实在是太辽阔了,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太平洋。但对于已经独霸太平洋的帝国来说,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实力说了算。
帝国海军总司令李喜浩元帅提议,帝国既然已经把势力伸进了大西洋和北冰洋,应该建立帝国的第三支和第四舰队:大西洋舰队、北冰洋舰队。但圣武皇帝和帝国几位高层商议后,决定适可而止。帝国已经控制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没有必要再继续向大西洋扩张,大西洋现在其实是德国和几位欧洲盟国的势力范围,帝国建立大西洋舰队会破坏盟友的关系,给外界造成“帝国贪得无厌,妄图控制世界所有海洋”的印象,在国家利益上没有什么好处;至于北冰洋舰队,也没有必要建造。北冰洋气候恶劣,同时向来不是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帝国的利益重点也不在北冰洋,建造这个北冰洋舰队等同于屠龙之技,并且劳民伤财,没有必要。
此时的中华帝国,拥有的土地真是辽阔万里、无穷无尽。帝国领土总面积达5500万平方公里,遍布亚、非、澳、北美四大洲(帝国南洋军区以前声称南极洲也是帝国领土,但得不到国际公认,因此帝国也没有认同这个说法,而是宣布南极洲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领地),其中,东亚区面积1500多万,北亚区面积1200多万,澳洲区面积900多万,北美区面积1400多万,南洋区面积250多万,其他地区(印度洋群岛、太平洋群岛、两河区、北洋区)总面积100多万。如此巨大成就,离不开帝国百万将士浴血奋战和政府官员克己奉公的操劳。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了,圣武皇帝自然要好好地封赏一通,以此奖励帝国军政各界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们。
首先就是在这场战争里为国捐躯的五十多万帝国陆海军将士,圣武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区各省在首府城市修建大型英烈祠和英烈纪念碑(比如江苏省就要在南京市修建,江苏省籍贯的阵亡将士都安葬于南京英烈祠内),按照阵亡将士的籍贯将其遗骨安葬于当地的英烈祠里,阵亡将士的名字和事迹永刻纪念碑上,以供后人瞻仰;阵亡将士的家属在三代内一直享受七品文官的待遇,家属前往英烈祠哀悼家人时由当地政府出资路费并提供一路食宿费用;对于遗骨散落在战场上无法寻回者,当地政府设立衣冠冢,以阵亡将士生前的遗物代替遗骨安葬,同时帝国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帝国军寻觅忠魂基金会”,永远不停寻找散落在全球各个战场上的帝国军阵亡将士的遗体骨骸,让这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忠魂能够回家并瞑目安息。
帝国军在战场上受伤或致残的一百多万将士,圣武皇帝下令赏赐他们每家每户在三代内一直享受七品文官的待遇,当地政府无偿供应其生活一切费用,并提供高档住房和土地奖励。
根据帝国政府和圣武皇帝的命令:
为国捐躯的帝国军将士,家属三代内享受七品文官待遇,永久赐地三百亩;
为国伤残的帝国军将士,家属三代内享受七品文官待遇,永久赐地二百亩;
为国立功的帝国军将士,家属三代内享受七品文官待遇,永久赐地一百亩。
全国各地新建英烈祠、英烈纪念碑、英烈纪念馆等公益建筑,以此提醒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些为国家洒下热血或献出生命的英雄烈士们。老兵不怕死,只是怕被遗忘。
除了最广大的帝国军基层将士们,高级将领和政府功勋们的奖励也没有落下,接受皇帝封赏的都是帝国的封疆大吏和军政巨头。帝国施行的是土地私有制,除了因为违法而被政府没收外,归属公民的土地便永久地归属于公民,土地里蕴藏的财富和带来的利益收入也完全归属公民,因此圣武皇帝自然用土地来奖励帝国的功勋们。除了土地外,帝国也正式设立爵位制度,除皇族外,对帝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可以封爵,成为帝国的贵族。爵位荣誉可以世袭罔替,但贵族成员在法律上仍然和普通公民是平等的,不拥有特权,一旦违法仍然要遭受法律的制裁。帝国的爵位按照古制并进行删减,以避免帝国贵族泛滥,因此帝国的爵位共分为王以及公、侯、伯三等,每等爵位分三级。“王”只有皇族才能封,比如皇帝的儿子除储君皇太子外,其他几位都可以封王,但需要通过国会的批准,如果行为不端,遭到了弹劾,即便是皇族亲王,也要被废黜掉封号。总体而言,帝国的爵位制度并非特权,只是一种荣誉。
另外,帝国政府保留了庙号和谥号,庙号是给皇帝的,谥号是给贵族的,作为对他们在离世后的盖棺定论。政府文官的谥号一律以“文”开头,军队将领的谥号一律以“武”开头。
首先要封赐的自然是帝国皇帝本人和皇室成员。帝国圣武皇宫为帝国皇族的居住场所,但不是皇族私人财产,而是属于国家。帝国的皇帝是帝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和陆海军大元帅,除此之外不担任任何职务。按照圣武皇帝的安排,帝国皇族在北亚区、澳洲区、南洋区、北美区、东亚区(四川邛崃山地区)这五地各拥有10万亩领地,而这50万亩领地里的土地、山川、田园、河流、森林等任何财产都属于帝国皇族的不动产,是帝国皇族唯一的私家财产。帝国皇族所需要的任何生活费用和私人开支,都来源于这50万亩土地(等于333平方千米,相当于湘江总面积的1/3),不由国家额外再拨款。此时帝国的皇族共七人,分别是:圣武皇帝本人、皇后(德皇威廉二世的胞妹维多莉亚公主)、皇太子刘仁睿、长公主刘仁曦、三皇子刘仁哲、四公主刘仁瑶、五皇子刘仁诚,除了皇太子刘仁睿将继位为帝国的下一任皇帝外,其他两位皇子都可以封王,后代称王子或公主。圣武皇帝给皇族后代设立的辈分排行为“仁义礼智信,东方常兴盛,忠孝勇烈毅,中华永昌隆”。圣武皇帝(1890年-1921年)之后,继位的刘仁睿为文德皇帝(1921年-1983年),之后是崇仁皇帝(1983年-2001年),之后是光孝皇帝。圣武皇帝庙号“武皇帝”;文德皇帝庙号“文皇帝”;崇仁皇帝庙号“仁皇帝”。
接下来被封赐的自然是帝国的众开国元勋和军政巨头们(部分名单)。
萧浩然,陆军元帅,帝国陆海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江南地区赏赐萧氏家族良田五千亩,再在北美区赏赐萧氏家族土地一万亩,并册封萧浩然为“一等江南公”,爵位世袭罔替。萧浩然于1920年退役,于1940年去世于南京,谥号“武正”,其妻为德皇威廉二世的胞妹索菲亚公主,两人育有二子,长子萧天磊,后成为陆军情报局长,中将军衔;次子萧天森,后成为皇家御林军副司令,中将军衔,皆有所作为。
赵海军,陆军元帅,帝国陆军总司令。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两湖平原赏赐赵氏家族良田三千亩,再在库页岛赏赐赵氏家族土地一万亩,并册封赵海军为“二等潇湘公”,爵位世袭罔替。赵海军于1922年退役,并于1935年去世于长沙,谥号“武毅”,其妻为前清江西巡抚德寿之长女德馨(满族),两人育有二子二女,长子赵子瑞,后成为某集团军司令,中将军衔;次子赵子祥,从事经商,后因在库页岛赵氏属地发现油田而富甲一方。
李喜浩,海军元帅,帝国海军总司令兼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太平洋赏赐李氏家族岛屿二百余座,再在澳洲区赏赐李氏家族土地一万亩,并册封李喜浩为“二等平海公”,爵位世袭罔替。李喜浩于1925年退役,于1933年去世于夏威夷王国,谥号“武睿”,其妻为前清江西巡抚德寿之次女德静(满族),两人育有一子一女,长子李海梦投身海军,后于文德十七年(1937年)为帝国第一艘重型航空母舰“龙武”号的少将舰长;次女李海思从事商业,开辟自家李氏封地里的岛屿发展旅游业,后也颇有所成。
尹润海,海军元帅,帝国海军副总司令兼印度洋舰队总司令。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锡兰岛赏赐尹氏家族土地一千亩,再在马达加斯加岛赏赐尹氏家族土地一万亩,并册封尹润海为“二等定海公”,爵位世袭罔替。尹润海于1920年退役,于1922年去世于海南岛,谥号“武烈”;尹润海长子尹蛟龙在南海大海战中为国捐躯;次子尹云龙投身海军,后为海军副总参谋长,中将军衔。
吴俊垒,陆军元帅,帝国前陆军总司令,病逝于大瘟疫时期。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海河平原地区赏赐吴氏家族良田三千亩,再在南洋地区赏赐吴氏家族土地一万亩,并追封吴俊垒为“二等太行公”,谥号“武壮”,爵位世袭罔替。吴俊垒育有一子一女,俱未投身军政,归隐民间从事寻常生活。
聂士成,陆军元帅,帝国北洋军区司令兼驻日派遣军总司令。早年退役,于1915年去世,谥号“武顺”,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汉中地区赏赐聂氏家族良田一千亩,再在北洋区赏赐聂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并册封聂士成为“三等镇岳公”,爵位世袭罔替。
丁汝昌,海军元帅,帝国前海军总司令兼东海舰队总司令,早年退役,于1912年去世,谥号“武恭”,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辽东地区赏赐丁氏家族土地一千亩,再在南洋区赏赐丁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并册封丁汝昌为“三等镇海公”,爵位世袭罔替。
诸葛明,陆军上将,帝国前国安部长兼公安部长。1914年退役,1925年去世于新加坡,谥号“武肃”,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南洋地区赏赐诸葛氏家族土地一万亩,并册封诸葛明为“二等逍遥公”,爵位世袭罔替。诸葛明之子诸葛瑜早年违法而入狱,出狱后脱离军政界,随父亲一起定居于南洋,诸葛明次子诸葛玮,在南洋从政,后为马来亚省长。
卞经纬,帝国国务院总理。1920年卸任离职,由副总理孙中山接替其职务,1938年去世于中京,谥号“文贞”,根据皇帝的御批和国会的审核,帝国政府在江浙地区赏赐卞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再在北美区赏赐卞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卞经纬为“二等吴越公”,爵位世袭罔替,卞经纬长女卞芸菲后来嫁于德意志帝国新皇帝威廉三世。
孟翔,前大汉王国兵部部长兼大汉军副总司令。早年阵亡于武汉战场,追晋为陆军上将,谥号“武殇”,追封孟翔为“一等荆楚公”,无子嗣后代。
彭天宇,前帝国内务部长兼商业部长。早年含冤自尽,谥号“文殇”,追封彭天宇为“三等巴蜀公”,其子彭正旭后为北美区主席,勤政为民、业绩斐然。
李鸿章,帝国第一位国务院总理,早年去世于任上,谥号“文正”,赐地五千亩。
张之洞,帝国前工业部长兼交通部长,早年去世于任上,谥号“文正”,赐地五千亩。
刘秉璋,帝国前四川省长,早年去世于任上,谥号“文忠”,赐地一千亩。
爱新觉罗·载湉(满族),前清光绪皇帝,后为帝国国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49年去世,谥号“清德仁孝宽勤明正君”,赐地一万亩,载湉有三子五女,都为平常百姓。
龙兴汉,陆军元帅,帝国南线军总司令、中南战区司令。1920年退役,1922年因车祸去世于暹罗王国,谥号“武厉”,根据皇帝的御批和国会的审核,帝国政府在马来亚地区赏赐龙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再在澳洲区赏赐龙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龙兴汉为“二等平南公”,爵位世袭罔替。龙兴汉育有三子二女,或从政或参军或经商,俱有所成就。长子龙跃天继承父业,后为中南战区某装甲军中将军长。文德二十八年(1948年),越南王国境内爆发叛乱,龙跃天奉文德皇帝命,率精兵五万镇压叛乱,前后杀敌二十余万,掠地一千七百里,并勒令越南王室集体亲自前往中京向文德皇帝负荆请罪,颇有其父之英风。
华震东,陆军元帅,帝国西线军总司令、北美远征军总司令。1920年退役,1931年去世于中京,谥号“武勇”,根据皇帝的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北亚区赏赐华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再在北美区赏赐华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华震东为“二等平西公”,爵位世袭罔替。华震东育有二子,长子华光云从事科研事业,后成为帝国研制原子弹的主要科学家,次子华耀阳承接父业,后为北亚区驻军司令。文德二十二年(1942年),北亚境内西部地区爆发俄罗斯人叛乱。华耀阳奉命率十万精兵和三十万日本雇佣军进行严厉镇压,剿灭叛匪五万余,彻底肃清北亚地区,战功赫赫。
左宝贵,陆军元帅,帝国北洋军区司令、西南亚远征军总司令。1915年退役,1920年去世于耶路撒冷,谥号“武懿”,根据皇帝的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青海地区赏赐左宝氏家族良田三千亩,再在两河区赏赐左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并册封左宝贵为“三等西海公”,爵位世袭罔替。左宝贵育有三子,皆成大器。
刘峰岭,陆军元帅,帝国蒙古军区司令、欧洲远征军总司令。1927年退役,1938年去世于中京,谥号“武智”,根据皇帝的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巴蜀地区赏赐刘氏家族良田三千亩,再在蒙古区赏赐刘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刘峰岭为“三等定西公”,爵位世袭罔替。其妻为德皇威廉二世胞妹玛格丽特公主,二人育有一子三女,长子刘清泉投身政界,后成为著名外交家,文德十九年(1939年),刘清泉代表中国政府和德国政府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
董彦杰,陆军上将,帝国欧洲远征军副总司令、陆军第五集团军司令。1927年退役,1939年去世于中京,谥号“武勤”,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两河地区赏赐董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董彦杰为“三等定远公”,爵位世袭罔替。董彦杰育有三子一女,与刘峰岭子女结为连襟,俱有所成就,长子董超负责代表帝国政府在阿拉伯联合王国开采石油,后成为世界首富。
刘锦棠,陆军上将,帝国陆军副总司令。1914年退役,1918年去世于故乡湖南,谥号“武敬”,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北洋地区赏赐刘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并册封刘锦棠为“三等忠武公”,爵位世袭罔替。
舒国生,陆军上将,帝国陆军航空兵司令,帝国航空部队主要奠基人。1920年退役,1933年去世于中京,谥号“武恒”,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江淮地区赏赐舒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在北美区赏赐舒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舒国生为“二等江淮公”,爵位世袭罔替。舒国生育有二子二女,二子为航空兵军人,二女为科学研究者,俱为航空兵发展和航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其长女舒晴雨后来为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的主要科研设计者。
宋来鹏,陆军上将,帝国特种部队司令,帝国特种作战奠基人。1930年退役,1940年去世,谥号“武敏”,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澳洲地区赏赐宋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宋来鹏为“二等南海公”,爵位世袭罔替。宋来鹏育有一子一女,俱有所作为。
曲吉东,陆军上将,帝国日本雇佣军总顾问。1927年退役,1939年去世,谥号“武刚”,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贝加尔湖地区赏赐曲氏家族土地一万亩,再在北洋地区北海道省赏赐曲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曲吉东为“二等北海公”,爵位世袭罔替,曲吉东育有四子三女,分布各领域,俱有所作为。曲吉东家族一直致力于对帝国北亚区的开发,为北亚区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欲晓,陆军上将,中南战区总参谋长、北美远征军总参谋长,后为日本雇佣军总顾问。1935年退役,1944年去世,谥号“武宣”,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北洋四国岛地区赏赐王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王欲晓为“三等东海公”,爵位世袭罔替。
段江涛,陆军上将,帝国御林军司令。1930年退役,1935年去世,谥号“武忠”,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中原地区赏赐段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并册封段江涛为“三等忠义公”,爵位世袭罔替,段江涛育有二子三女,都为皇室工作。
樊昌昊,陆军上将,帝国南洋军区副司令,1930年退役,1937年去世,谥号“武襄”,根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海南岛赏赐樊氏家族土地五千亩,并册封樊昌昊为“三等海南公”,爵位世袭罔替,樊昌昊育有一子四女,俱生活于海南省。
袁世凯,陆军上将,帝国南洋军区司令,后为帝国陆军副总司令,1925年退役,1930年去世,谥号“武景”,据皇帝御批和国会审核,帝国政府在南洋地区赏赐袁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再在澳洲地区赏赐袁氏家族土地三千亩,并册封袁世凯为“三等定南公”,爵位世袭罔替,袁世凯育有四子三女,俱从事军政,其长子袁克定后为新西兰总督,颇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