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蜀道难(一)
林俊决定接受蒋介石的召见要求,前往重庆。对于自己亲自去重庆,林俊倒是不担心安全问题。虽然自己来自后世,很清楚蒋介石的为人。可是龙泉军团今非昔比,四个军十几万部队,控制半个省的地方。
林俊已经是名人,虽然在很多地方自己根本无视国府存在,可是老蒋还不至于敢公开对付自己。另外自己执行的是两不得罪的政策,老蒋没有对付自己的必要。
不过桂秀娥和钱玉书比较担心。功高震主,树大招风这是规律,另外全国抗战战场一片低迷,江南江北都是一路败绩,可林俊竟然接连胜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对桂秀娥他们的担心,林俊没有放在心上,那是古代帝王的做法。虽然满清灭亡时间不过三十年时间,可是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明面上国民政府还是民主政府,很多事情还是要注意影响的。
林俊也清楚,这一次去重庆,时间不会太短。虽然现在从阜平去重庆已经不用再穿过日军封锁线,但毕竟是要绕道而行,争取在国军控制区行走。
这样必然导致时间延长,林俊对国民政府的了解,来源于后世的资料,可能还没有桂秀娥和钱玉书他们了解。
林俊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的开,大战刚刚结束,事情千头万绪。当各军把战报汇报上来的时候,林俊的心头颤抖。本来认为以自己的训练,两个师的苏制武器。又有空军提前摧毁日军主要机场,虽然战斗会艰苦,可是却没有想到伤亡会这样大。
这一战共计歼灭日军一个师团,重创五个师团,歼灭日军总数达到七万多人,整整是三个师团的兵力。第21师团全军覆没。第108师团和14师团相对损失小一些。
石门的三个师团,最后冲出石门的时候,主攻的第5师团已经伤亡近半。其他两个师团在卫立煌指挥的第四集团军追击下,伤亡也是不小,加上被民兵队,游击武装袭击,和第108师团会合之后,三个师团几乎被打残。
天津方向的第4师团被夏荷伏击,损失惨重退回北平。驻守天津的38师团,更是没有好结果,一路败退到唐山,伤亡近半。
林俊的这一场华北决战大获全胜,战果公布的时候,全国为之震惊。当宣布河北省几乎全部被收复的时候,喜悦之情让全国人几乎晕倒。
这是中国军队的胜利,在武汉失守后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中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证明了中国有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能力。
这一切源于哪里?当然是年仅十岁的少年将军林俊,林少俊。
在国内,林俊的威望在直线上升,已经超过了很多政治军事名家,说是家喻户晓一点不为过。这不仅仅是林俊的战功,还源于他的年龄。
天才,神奇,妖孽,不是人。反正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人们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蒋介石想见林俊真正的想法没有人知道。在接到冀绥战区和第二战区报告的时候,国府军事委员会开会研究,怎么对待林俊的问题。这一次如此大的战功,该如何奖赏,会议开了一整天,没有研究出结果。
这一次国府高层大家都明白,林俊已经是上将,难道还能把他晋升为一级上将吗?他年仅十岁,对这样妖孽般的人物,每个人都感到忌惮。
会议结束的时候,也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不过在会议之中,很多人都建议让林俊前来重庆,一来当面嘉奖,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林俊到底想要什么。
对于这个提议,蒋介石是很赞同的,让林俊前来他有另外的想法,关于陕西和山西的中共发展问题,蒋委员长想知道林俊的真实想法。看着会议中每个人的表现,蒋委员长心中有自己的算计。
会议结束的时候,采纳众人的意见,蒋介石宣布,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邀请林俊前来重庆。除了给予重大的奖励,另外就北方的军事战略问题进行商谈。
所有人都明白,林俊的影响力和已经让委员长不得不考虑。北方战略是什么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黄河北岸已经收复,山西也光复。阎锡山被调到重庆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山西暂时由卫立煌兼任省主席,可是国军实际控制山西的地方不超过三分之一,其他地方都在中共手里。
河北省大部分在林俊控制之下。虽然汤恩伯在那里,可是想控制林俊,还是不行的。林俊和中共关系太近,河北实际情况汤恩伯已经汇报,这让蒋委员长更加担心。
龙泉军团民政部是国府中央下属的一个行政部门,可是地方政府的人却什么人都有,很容易失控。这些事情都是要解决的,国民政府军政两各部门的人都是老奸巨猾,谁都明白这些问题的敏感性。
每个人当然都想知道林俊的真实想法。作为汪精卫搞的一套,在越南发表的声明,高宗武私自前去日本,暴露出日本在支持汪精卫上台,打击蒋介石,逼蒋下台,让蒋介石十分愤怒。
林俊的崛起,日本的军事困境,给蒋介石注入信心。看来抗战胜利在望,那么自己就不应该妥协,要针锋相对,林俊就是关键。
了解蒋介石的人明白,林俊是不排斥中共的,和中共方面一直保持着很平和的关系。山西战役明显能看出来,林俊在两不得罪,山西几乎是一分两半,整个山西北部全是中共的地方。黄河东西两岸连到一起,成为中共的地盘。
这又是一个独立于国府之外的政权,林俊已经取得天津,这是重要的地方,在政治和经济角度上,天津超过北平的政治地位。
林俊把自己最得力的干将,也是自己夫人的夏荷派驻天津,战斗力最强的龙一军也驻防在天津,并且正在调整战略布局,向北进攻,占领北平的战略意图是明显的。
北方局势有脱离国府控制的趋势。这个时候蒋委员长不是命令林俊来重庆述职,而是说邀请林俊来重庆商谈北方军事战略问题,这就十分耐人寻味。
林俊心里清楚,不管历史如何变化,可是中国的各股势力还在,政治形势让自己弄得更加复杂。原来只是在日军的强势下,国府退守西南一隅,在战场上正面战斗几乎没有什么,只是阻挡日军向西北进攻,广大的敌后战场也是八路军在作战。
三九年到四一年,日军的治安整肃作战,让根据地大幅度缩水,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候。即使到了四四年,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还是占领河南,从北打到南方。可是现在局势完全不一样了。
日军在中国的战略势态完全变化,林俊占领沧州,控制运河两岸,独立师已经占领沿海地区。夏荷的第一军进入天津。唯一的是天津港还在日军手里,那是因为日本海军舰队进入天津。林俊是清楚淞沪战斗的惨烈,面对海上重炮,路基士兵就是送死一样。命令第一军退出沿海岸边,不用占领港口。
第一军只是占领天津市区。塘沽,汉沽还在日军手里。对于夏荷提出,第一军配合空军飞机,夺回天津港不成问题,把日军佐世保海军陆战队赶下大海的提议给否决。
林俊心里也是难受,全国的人只是看到龙泉军和国军部队取得的胜利,对林俊公布的伤亡数字就看不见了。
这一战消灭日军七万多人,可是龙泉军的损失达两万多人,差不点一个军的兵力打没了,伤亡最大的是警备军。第一军伤亡也不小,日军的战斗力和顽强精神让龙泉军官兵有了全新的认识,就连夏荷的狂妄也收敛不少。
伤亡最大的是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全军四万人,最后进入石门的部队不足两万,在阻击作战中,伤亡达到百分之六十多。
李默庵的十四军,高桂兹的十七军,全都有不小的伤亡。最后统计结果,在人员伤亡上,中日双方只能算是平手。还有民兵队,游击队,要是算上百姓的死亡数字,中国方面的伤亡数字远远高过日本方面。
林俊的冀绥战区唯一伤亡不大的是一直做为威胁兵的第三十五军傅作义部队。
作为威胁北平的军事力量,三十五军一直在阳原一带,这是对山杉元最大的压力。
山杉元大将不能不承认,林俊确实深谙用兵之道,三十五军一直不动,在张家口和绥德的日军蒙疆兵团就不敢动。而北平的110师团,和在热河一带的日军也就不敢动。
特别是在山西北部的第十八集团军,更是蓄势待发,要是日军增援华北战场,这些部队就会绝对大举攻入绥远和张北地区。那样对日军来说才是灾难。
所以尽管天津、沧州战斗日军已经岌岌可危,山杉元大将就是不敢动,只能是看着天津、沧州、石门失败。
这一战林俊最头痛的是他的战略物资消耗,特别是武器弹药。斯大林绝对是一个现实的人,和日本互不侵犯条约一签定,立即停止向林俊的龙泉军援助。理由就是这违反苏联的外交政策。
林俊只能是通过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米拉多维奇私底下的军火买卖。可是这样的交易是不能通过空中运输机运送的,陆地通道又不在林俊手里。
实际上等于林俊失去外援,部队储备本来不多,这一次作战几乎消耗空了。即使再怎么想,林俊都无能力进攻。部队转入防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林俊也不想去重庆,因为他没法做出决定。这个时候和老蒋一起反共,为蒋家王朝打天下?维护这个腐败得不能再腐败的政府?林俊坚决不想。
这个时候和蒋介石翻脸?大搞华北独立,脱离国府那就是陷入全国人的声讨之中,龙泉军就会四分五裂。破坏抗战,挑起内战的罪名,别看林俊吓唬别人的时候说自己不在乎,可是他能真的不在乎吗?
卫立煌的建议林俊觉得是正确的。蒋委员长让他去重庆,这是示好和拉拢。林俊处理正确的话,就会得到国府的支援,毕竟大后方还是有能力支撑一个龙泉军的。
桂秀娥和钱玉书也觉得正确,毕竟龙泉军还是国府军队,林俊是陆军上将,维护国民政府的利益是正常的。现在毕竟林俊不能搞独立,再说他也没想过独立的问题。
虽然桂秀娥知道林俊是穿越者,可还是有很多林俊没有说,她也不知道。对蒋介石的印象和评判,林俊就没有说过,他心中有自己的主张。
最后林俊下决心,还是去一趟重庆,自己怎么也是穿越人士,有机会见一见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根据情报林俊知道,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最显著的地方是华北战场的变化,让本来很多亲日派没有公开投敌。可是最大的汉奸汪精卫还是出逃越南,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
武汉沦陷的时候,汪精卫还没有离开,他还是在犹豫中,三天后,林俊就成功占领太原,这个变化让抗战派欢欣鼓舞。
林俊的胜利却处使汪精卫离开,这是林俊怎么也想不到的。林俊凭借着先知先觉,在没有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候,在林俊的心里,并没有历史改变这个想法。他是不自觉的被事件推向前方,所以在龙泉广播电台建立的那天,林俊就有针对性的攻击汪精卫这个日后的最大汉奸。
林俊的胜利,对蒋介石的公开支持,让汪精卫离开重庆前往越南,公开表示和日本和谈的主张。这一下激怒林俊,龙泉电台的措辞更加犀利和直接。
对日本的近卫声明,林俊更是有一千个理由反驳他。在无形中林俊成为蒋介石的打手,也让汪精卫一伙人看到危机。林俊这样做,也激怒了很多亲日派和反蒋派的人。
这些也就是林俊一路高升,得到蒋委员长喜欢的原因,可是不懂政治斗争的林俊,并没有明白他得罪了多少人。
随着华北局势的变化,和中共关系的进展,蒋介石也开始忌惮林俊。这才有这一次重庆之行。
林俊不知道这些,桂秀娥也不是政治家。钱玉书虽然很有政治家天赋,可是他太年轻了,没有经验。而卫立煌是十分相信蒋介石的。
最重要的是林俊很自信,自己拥兵十几万,是战斗力强悍的龙泉军。在桂秀娥和夏荷的指挥下,并不是在其他人的指挥之下。他也没有公开对抗国府,当然没有什么担心的。
半个月时间,林俊对龙泉军进行了大幅度的调动调整。部队补充受损的兵员,进行训练,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稳定周边地区。
龙泉第一军没有变,还是原来的编制和人员。警备军改编成龙泉军团第二军,原来的四十七军改编成龙泉第三军。独立师还是独立师,只是增加一个旅的编制。民兵总队变成龙泉军团第四军。参谋部直属一个特种师,一个空军大队。
独立师驻守沧州,第四军驻守阜平,第一军驻守天津,第二军驻守定兴,第三军驻守霸州,特种师驻守保定。
林俊把自己的兵力全部集中在北部,这样的战略势态很明显,林俊的目标还是北平。龙泉军向北进攻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在林军调动部队进行调整的时候,中日双方都在进行兵力布局。对于天津失守,河北被中国军队夺回,整个中国战场被截断为两部分,战场形势回到三七年开战之初的状态,山杉元大将以为自己会和寺内寿一一个下场。
可是对此国内大本营反应平淡,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参谋本部只是根据中国战场的情况,进行兵力调动。也尊重了山杉元大将的要求,把新组建的部队派往中国。
给山杉元增加两个师团。把第32师团和第37师团调归华北方面军,过黄河的11师团也并入华北方面军第12军。在国内向中国运送补充兵力,给受损的师团补充兵员。
第21师团已经全军覆没,师团长鹫津松平中将烧毁军旗,切腹自杀。这是开战以来第一个死在中国战场的中将,参谋本部撤销第21师团番号。
山杉元心情平静下来,林俊的调动让他明白,林俊的目标不会改变。根据龙泉军的调动,山杉元大将也开始把兵力进行调整,防止林俊向北进攻。
在山杉元看来,林俊既然把国军部队放到南面,这就是不打算进攻黄河沿岸的第12军。虽然接连消灭大量的中国政府军,但这一次天津战役,国军部队显示出战斗能力。
尽管这样,山杉元更加明白,没有林俊的龙泉军,国民政府军队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华中派遣军就是这样,他们战绩辉煌是因为对手太弱。出于这个判断,把第38师团部署在唐山。
宝坻和香河是刚刚到达的32师团。北平是第4师团和110师团。在西面西北山方向部署一个37师团。山杉元大将在林俊的当面部署了五个师团,加上独立混成旅团,兵力十五万之众。还有在国内刚刚到达的第9战车师团。共计四百多辆95式新型战车。
徳川好敏中将的临时航空集团,改变为华北方面军航空兵团,补充了大量的飞机和高射炮,加强机场的防空能力。
给第12军司令尾高龟藏中将命令,在确保山东和皖北的同时,加强德州一线的防御。
虽然卫立煌调回山西,可是河北南部是汤恩伯。他的军事能力和他贪钱的能力一样大。尾高龟藏中将也十分担心,黄河只有开封到滨州这一段在皇军手里,要是德州失守,黄河以北日军彻底没有兵力,就是想夺回河北都是不可能的。那样林俊真的有了坚固的后方,他会好不犹豫的向北进攻。
根据方面军的命令,加快给部队补充兵力,恢复建制。把第5师团调往滨州,优先补充兵力。
第108师团和114师团驻防德州。第14师团和20师团驻守临清。第11师团驻守濮阳。在整个黄河以北,日军集中了六个师团,兵力也是十五万多。
日军在中国关内战场兵力是七十多万,在林俊周围就是接近三十多万。
在林俊决定去重庆之前,蒋介石也对国军部队进行了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