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大门洞开,帝国主义蜂拥而至,疯狂地哄抢掠夺地上地下财富,还逼迫大清政府卑躬屈膝地签署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直接从大清政府的手里拿走数不清的真金白银,山东人民不畏强暴,为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以求生存,自发地组成了各种武装,直接跟国内外的一切敌人做殊死战斗,比喻说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还有以半武装性质的团体为主,如红枪会和大刀会等。这些团体武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有他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便是有,所提的政治主张很明显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最大最致命命的弱点:都是采取宗教形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尊重科学;缺乏明确的斗争纲领和规范的章程,多为家长式的领导。这种组织状况,正是早期农民自发斗争的反映,也是他们缺乏生命力的根本。
民国时期,特别是自1912年至1937年间,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的统治,旧的模式没有根除,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即便建立起来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所以那些所谓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听起来动听,说起来很美,执行起来又大走样,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倒退大不如以前。中国已处于历史大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山东的农民团体具有新旧混杂的过渡性。旧式的农民结社,如大刀会、红枪会层出不穷;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号令组成的农会合法存在,根据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意旨,集合受压迫农民而建立起来的群众组织,这样的群众组织“其目的在谋农民之自卫,并实行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
这是孙中山亲自审定的《农民协会章程》的话,有道理,有远见,革命党和进步人士谁都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同时还规定,有田地百亩以上者和以重利剥削农民者,不准入会。农民协会是真正代表农民群众利益的团体。农民协会的兴起,代表着农民运动的发张达到了高潮。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不可调和性,农民组织的大发展,是社会危机加深、农民和地主阶级矛盾尤为突出。辛亥革命以后,土地问题并没有解决,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占有大量土地,对农民群众进行高额地租剥削,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军阀混战,聚敛无度,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农民负担异常沉重;自然灾害频繁,土匪横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广大农民群众想过上好日子,那根本就是什么天方夜谭,广大人民群众被逼上了绝路,广大人民群众要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山东各地的农民协会虽然被血腥地镇压下去了,但农民自发地反军阀和反封建地主统治的斗争一刻都没有停止,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那就是各地应运而生各色各类旗会。
在山东的莒县前海子后村有一对贫苦的农民田五、田瑞父子,他们贫穷潦倒,饥饿中一直在为自己的贫穷找辙,父子听说在藤县有人成立了什么旗会过上了好生活。1927年初,父子俩一咬牙就去了藤县,从滕县请来师傅,建立了青旗会。田五、田瑞父子自称是青旗会的老师,把办青旗会当成了职业。附近村庄都请田瑞去立会。青旗会成立后,各村守望相助,土匪再也不敢骚扰。离前海子后村二三十里路的大李家庄梅景玉来请田五、田瑞帮助立会,并和田瑞结拜为把兄弟。梅景玉又陪田瑞到周围村立会。在梅、田二人的活动下,各村都办起了青旗会。
沂水县的青旗会以张恒远为首,张恒远,一八九二年生,行四,中农。曾集股开过油坊。读过私塾,能识字。他身长五尺半多,学过武术,擅长三节棍。为人正直,性情豪爽,讲义气,有威信,会友们称其为“四老师”或“四会长”。
一九二八年张恒远在其本村东营庄(今属沂南县)建立青旗会大约是在目的是防御土匪。那时土匪很多,大股的有刘黑七、刘天增、杨广胜等,多是从费县一带过来的。土匪以来,乡亲们就躲进本村的围子里,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张恒远的油坊就曾被土匪放火烧掉。张恒远听说莒县组织了旗会打土匪很管用,还听说入了会,学了法,会画符,念着咒语和土匪打仗就有了,还刀枪不入。
于是,东营庄村旧派人到莒县把青旗会(即黑旗会)老师田瑞请来,和张恒远拜了把兄弟,田瑞就把立会的一套传给了张恒远,这样,青旗会就在东营庄村建立起来了。当时东营庄(包括薛家庄)和张恒远一起学办会的是八个人,张恒远是总头,又是老师。张恒远在本村立会后,接着向周围村辐射发展,会友越来越多。张恒远的父亲为支持张恒远办青旗会,卖了二三十亩地,帮助会员打造大刀和长矛。因张恒远排行老四,会友称他“四老师”或“四会长”,他很快成为沂水青旗会的总会长和总老师。在张恒远的组织下,沂水县青旗会发展迅速,1930年发展到14个团,成员上万人。
莒县、沂水两县关系密切,边界群众互相往来休戚与共。青旗会的组织打破了县区界限。1931年夏,在沂河以西葛庄、界湖、依汶庄一带,南北80华里,东西70华里的地区,大小约500余村庄,都成立了青旗会,会众达1.5万多人。莒、沂两县青旗会共有22个团,总数约有3万人。每团设团长一人,由老师在会众中指派。团长只负责承上启下调集会众,并无团部,亦无其他佐理人员。每团备有五市尺长、三市尺宽的青布大旗一面,自右至左镶有“第xx团”黄色大字,集合或行动以吹牛角为号。
各类旗会,特别是青旗会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寻根清源藤县的田五田瑞父子俩的老师就是大刀会的人,青旗会只不过是大刀会变了一个脸而已,骨子里还是大刀会。
大刀会从19世纪末兴起,到20世纪40年代消失,前后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刀会是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民族矛盾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之际,即大刀会等秘密团体兴起和发展之时。山东的大刀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清末自卫身家与反洋教斗争阶段;二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税、抗捐、保家御匪阶段;三是抗日战争时期分化瓦解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刀会的作用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大刀会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大刀会,原名金钟罩,是白莲教的支流,大刀会是它的俗称。在清雍正年间,大刀会的名称即在文献中出现。
金钟罩本是一种单纯的武术,早在民间流传。清乾隆、嘉庆年间与八卦教结合后,从而带有了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八卦教分文场和武场,又称离门和坎门,大刀会属坎卦的武场。其主要特点是掐诀念咒、画符饮吞、排枪排刀。到民国时期,大刀会的支派越来越多,有青旗会、黄旗会、红枪会等名目。其组织多采用近代军事编制。一般一村一会或几村一会。会有会长,下边分团、连、排、班等。如有事,以吹牛角或击鼓为号,听到鼓声和号角声,大刀会会员则从四面八方集合,统一行动,青旗会几乎全部延续了这所有的办法。
大刀会最初的口号是“反清复明”,但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民间自卫性质的秘密组织,其基本口号是“自卫身家”。到民国时期,大刀会则成为抗捐御匪的民间自卫组织。会员的成份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各有差异。清末多数是“富庶之家”,也有一部分是自耕农,而贫苦农民参加者甚少。到民国时期,其主要成份是农民,但领导权还大多操在当地地主、富农手里。大刀会内部派别很多,矛盾重重,遇到重大社会变动或外敌入侵时,大刀会就很快分化,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派别中差异较大。
主要有青旗会、五旗会、黄旗会等门派,其中以青旗会最盛。青旗会在维护地方治安、防御土匪侵扰和抗击贪官污吏敲诈勒索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30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土匪杨广胜、李明钧抢劫了沂水北乡杨庄,抓了不少“肉票”(即人质)。张恒远得知后,立即率附近的青旗会到渊子河截击,莒县大刀会首领田瑞、梅景玉也带领100多名会员前来助战。会员们奋勇冲杀,消灭土匪100多名,不仅夺回被土匪抢劫的财物和“肉票”,还缴获了大批的枪支、马匹。这一仗震动了莒、沂两县,大长了青旗会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