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襄调兵遣将,以伊河而守,此时正为汛期,百十来米的河床满满荡荡,且水流湍急,一泻百里。他又把伊河上的小桥全部烧掉,渡口所有的船只都控制起来,除了划分防守区域外,又设立了不少机动部队,一旦一处告急,机动兵马迅速赶来接应。
没有渡船,心里再着急也没有用处,桓温只好从后方调来大量渡船,到旱地上,采用科学院院长李智博的设计,把渡船上装上木轮,然后用马匹拉着,纷纷运到洛阳前线。
在运输的路上,大小渡船装上木轮,在土路上用马匹拉着,自然成为一景。不少老百姓围着观看,各种说法都有。“哟,这就奇怪了,这么大的木船,怎么三匹马就能拉动。”“要是把木船放到马车上,怕是没有这么大的马车,小马车也早就压趴了。”“木船上这些轮子也怪奇怪的,大木船上10个轮子,小木船上只有6个轮子。这是咋回事呢?”
叶枫后世是机械工程师,当然对机械设计有着自然的爱好,不时地观察着这些设计的木轮子,给他们解释说:“三匹马就能拉动几十吨的木船,其中的奥妙就是渡船的重量通过滚动摩擦力,变得很轻了。就和马车的道理一样,几吨的重量要是放在地上,马是如何拉不动的,但是放在马车上,马就能拉动。”
桓温可没有这么高的学问,又问:“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为什么船越大,放在船下的轮子越多?”
叶枫只能解释:“每对轮子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船大怕轮子承受不了,所以多放了些。”
桓温点了点头:“干爹的学问就是大,我是一辈子也学不来的。干爹啊,只有你的叶家军有火器,什么时候我们荆州的兵马也能装备上火器呀!”
这句话是敏感问题,叶枫心里一惊,只能苦笑:“这个事呀,是叶家军的原则,任何人改变不了的。当初西晋的时候,惠帝司马衷要求过,几个王爷也要求过,但是都没有解决。怕是现在也解决不了。”
叶枫心话,你还要装备火器,现在整个东晋王朝都防着你呢!我更要多长几个心眼,万一你真要做出破格的事来,如果装备上火器,那还了得,岂不是为虎作伥。
桓温大军的渡船运得差不多了,都放在岸边,一旦全部运到,就立刻下水,和姚襄大战一场。谁知晚上又出事了,姚襄乘着夜黑风高,派小船渡过伊水,摸到船场,洒上麻油之类易燃之物,一把火使这些渡船统统燃烧起来。
桓温大惊,急派军队驱走姚襄军卒,领人提取伊水救船,这些渡船已经烧得差不多了,没剩下几条。
叶枫看到这些情况,皱着眉头,也没有说话。钟馗心里不服,对叶枫说:“三弟呀,要是你领兵出战,哪会出现这种情况。看来,桓温是粗心了些,太小看姚襄了,没有战船,怎么渡过伊水?”
叶枫叹了一口气:“作战的经验,是经过无数次挫折,一步步总结出来的。咱这两个老头子啊,人家不让咱说话,咱就少说话,省得人家听了心烦。这点小困难,桓都督一定能想办法克服的。”
虽然千辛万苦搞到的战般毁了,但是桓温又使用了第二条计谋。那就是,因地制宜,采用当地人的办法,扎制了不少羊皮筏子。羊筏子就是用羊皮吹起来,算作“浮筒”,浮筒上再扎上架子,一条简易船就算造成了。
虽然羊皮筏子不如战船好使,但是没有办法,谁让木船全给烧掉了呢!
准备好了几百条羊皮筏子,然后桓温调动大军,开始进攻。而姚襄的军队早就准备好了,乘着木船,到处撞击这些小小的筏子。羊皮筏子太小,哪容得大船撞击,被撞翻不少,士卒落下水去,很快被湍急的水流冲得没了踪影。
剩下的一些筏子好不容易靠上岸,被早已等待多时的姚襄军队迎头斩杀,就算士兵英勇,也架不住姚襄人多,很快败下阵来。羊皮筏子去的时候不容易,回来的时候更难,没有多少官兵能生存回来。
小小的筏子进攻失利,桓温这算连败两场。他哭丧着脸找到叶枫,眉头不展地说:“干爹呀,我看横竖是过不去伊河了。如今我们应该怎么办,干爹总得说句话啊?”
叶枫微微笑了一下,说道:“来的时候,你已有言在先,军营里的事,不要操心。战场上的事,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回营睡觉,只当是看戏,切不可以操心上火。”
桓温一听,这是干爹在生自己的气呢!只得说:“干爹啊,是我错了不行吗,怨我不应该看不起老人行吧?现在军情十万火急,还请干爹指导一下军事,务必渡过伊水,才谈得上歼灭姚襄叛匪。”
听到桓温说软和话了,也不能太难为他。叶枫只好和他分析道:“现在咱们分析一下,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
桓温这时候,就和个小学生一样,在聆听着叶枫的教诲:“全凭干爹点评,我洗耳恭听。”
叶枫点了点头,和他分析道:“首先从大局分析,姚襄的总兵力为7万,我军的兵力为6万,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优势,只是自认为军队比他们精锐。渡船被烧,说明了你有骄傲心理,总认为我们势大,姚襄势小,没把他放在心上,所以用兵不慎,被他胜了一局。”
桓温点了点头:“干爹说得极是。”
叶枫又分析道:“伊水一战,我们是羊皮筏子,而姚襄是木船,我们完全处在劣势。再加上他们巧妙地利用伊水,半渡而击,失败乃是常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如今我们面对如此形势,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桓温再问道。
叶枫想了想说:“他们凭伊水之险,我们则用疑兵之计。再加上些小手段,看看能不能渡过伊水?”于是,在桓温的耳朵边悄悄说了几句。
桓温听后大喜,咧开大嘴说:“妙计,妙计,干爹此计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