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8章:罗贯中耍大刀
    回过头来我们该说一说甘肃了。
    甘肃改制的第一件事就是第十师和甘肃、青海两省武警部队的组建。第十师是由驻青海的独立第六骑兵团扩编完成组建的,整编后的第十师的第一团是骑兵团,第二团和第三团是标准的步兵团,他们的驻地是甘肃、青海两省。原甘肃总兵马爌,副将欧阳衮拟定担任第二团、第三团的团长。
    岳成(原朱大典的卫队长)被任命为第十师师长,师教官任命的是赵大柱。
    第十师有一个特殊编制,为了应付准格尔蒙古的骑兵,师部配有一个直属的战车连(重机枪),拥有十辆重机枪战车。准格尔蒙古的人口近百万,其部队的动员能力极为可观,动员几十万骑兵部队是很容易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对中原的威胁要大于原来的后金。现在准格尔与大明的矛盾还没有激化,准格尔自身存在很多困难,财力物力还不够强大,暂时是个潜在的对手。国防军对这个情况不能不重视。
    明朝末年,在甘肃,大明朝廷的管辖范围只是到达永昌,就是河西走廊的东端。河西走廊及其以西都是在准格尔蒙古的控制之中,从永昌到嘉峪关以西都是甘肃省的辖区。为此,大都督府有一个计划,今年整编训练第十师的部队,同时协助甘肃省的宪政进程,明年开春就要向西用兵,收复属于甘肃的河西走廊直到嘉峪关,在青海省,收复整个青海湖沿岸和青海湖以北地区,因为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侧翼,必须保证甘肃的安全。
    因为这个用兵计划,所以整编第十师之后,立即招募训练它所属的临时营,使其达到满编,准备作战。这样一来,甘肃境内的原官军部队的精华部分全部可以留下,编入部队。
    预计这一次西征的战斗规模可能会很大,所以陕西的第八师是战略预备队,今年也要招募临时营进行训练。这两个师的临时营各有一万多人,所以这个行动也会消化一部分人口压力,解决一部分救灾问题,士兵连同家属也是数万之众,他们的衣食都解决了。
    重机枪战车已经全部用尽了,没有存货,所以计划为第八师配备的十辆战车只能等到明年了,他们要走上对准格尔骑兵作战的前线,重机枪是必备的装备。
    甘肃省的武警是一个师的编制,青海省的武警是一个团的编制。武警部队和各地的警察以山东的武警教导队为骨干,吸纳部分原来的官军组建起来。
    整编后的第十师当前的任务是保证甘肃省的改制,建立议会,整顿各府各县的官府衙门,建立宪政之下的政权。
    林日瑞将被任命为甘青巡抚,督抚甘肃、青海两省的军政。
    军队、议会、官府政权,这几个方面工作不少,但是各省的情况雷同,我们的故事中就简略带过,甘肃的重点还在于救灾和经济建设。
    发放救济粮、御寒衣、设粥棚是救灾的应急方式,临时措施,它可以迅速的稳定地方,防止发生骚乱。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也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真正有效的办法还是让民众有收入的来源,手中有银子。加上朱家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平稳的粮价,则地方就能从根本上稳定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万化从南洋取得粮食的战略有多么的巨大的意义。粮食就是当今大明的最重要的物资,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朱万化知道,今年西北的旱灾只不过是预演,更严重的在于明年。所以从农业生产来说,那就是找水源。有水源就可以种地,没有水源,明年的庄稼就不必种了,种了也白种!
    甘肃的部分地区也属于黄土高原,但是在甘肃境内水土流失尚不严重,河流中的水还是清的,没有成为黄泥汤。以黄河为例,黄河从青海进入甘肃,经兰州向东北方向到达宁夏,形成了河套地区的灌溉网,使得河套地区成为西北的江南。所以有句话,叫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如果黄河在这里就是黄泥汤子了,还能灌溉吗?
    甘肃境内,特别是甘肃的中南部,河流非常多,大部分都是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的来源是高原上的冰川和雪水,即便甘肃境内干旱,河水是不会干枯的。这就为开发水利,灌溉农田提供了条件。
    现在刚刚进入冬季正是兴修水利之时,大批的饥民就是大批的劳工来源,即兴修了水利,又赈济了饥民,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水利工程就离不开水泥。说到水泥可是要提一句,在现代,甘肃的水泥可是出了名的好,质量高!原因就是甘肃的石灰石更适合烧制水泥。
    朱家的水泥设备已经是标准产品了,大小水泥窑都有现成的产品,只要能够运到甘肃,水泥工厂就可以建设起来。初期可以就近从陕西、河南等地调运水泥,国防军到达的地方到处都是水泥厂。
    烧水泥的煤炭甘肃也不缺,近在眼前的陕西神木煤矿也可以提供煤炭。
    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道路,没有道路就无法运输原料、燃料、设备、产品。因此,修路也是马上要办的大工程,特别是主干道,必须立即开工,这又能吸纳大量的饥民劳工。
    单单这些基础工程就解决了绝大部分的饥民赈济。
    甘肃还是有一些地区有水土流失问题,只是没有陕西那么严重,但是也是需要治理的,例如泾河的上游就在甘肃的东部,这些年连续的严重干旱也是发生在这些地区。种庄稼没有收获,干脆就不要种了,改种草、种沙柳,治理水土流失。泾河流域去年半途而废的治理计划,现在就可以恢复了。种草、种树也是有报酬的,也可以养家糊口。
    甘肃是多种稀有矿藏丰富的省份,例如,当年朱万化为了寻找镍矿,不得不到河南南阳去开发镍矿石。其实朱万化知道,最丰富的镍矿就在甘肃,对于当时在浙江金华的工业来说,甘肃太遥远了,只能退而求其次,开采南阳的矿石。还有诸如稀土类的矿藏,遗憾的是这些稀有矿物,现在还没有太大的价值,他们是子孙后代的财富。
    但是铁矿、煤矿是可以开采的,煤炭不说了,工业、民生都有用。在甘肃开采铁矿可以建立小规模的,比较简单的冶炼厂,出产部分生铁锭和钢锭。用朱家的技术,建立小高炉生产生铁,建立小转炉生产部分钢材,但是不建设轧钢厂,只生产钢锭,这些铁锭和钢锭作为原料提供给民间的铁匠炉,因此这些铁锭、钢锭的形状要易于铁匠炉切断,零碎使用。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建设轧钢厂、加工工业,直接出钢铁产品呢?
    其原因很多:第一,轧钢、机加工工厂投资大,建设工期长。甘肃的各种救灾、建设都需要大笔的资金,银子从何而来?主要的还是联省衙门的投资,联省衙门才成立一年,手中没有积累,底子还薄。因此,在甘肃的投资就要尽量压缩。第二,高质量的工业铁制品会强烈的冲击手工业,使大批的手工业者失业,这可是与救灾背道而驰的。现在需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有活干,有收入,能养家糊口。第三,民间的铁匠炉可以制造多种多样的民间产品,很多品种也不适于大工业生产,例如剪子、镰刀、锄头。第四,甘肃临近牧区,甘肃境内也有不少牧民。农耕经济与牧业经济之间的贸易是甘肃的一大经济支柱。牧区也需要很多品种的铁制品,民间铁匠炉的产品是这种贸易中很重要的一项,例如:铁锅、剪刀等民用品,还有马具上的铁制品,例如马镫子。
    ......
    提到马镫子还真要说几句,因为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穿帮!乌龙!
    马镫子在西方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靴子,意思是说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西方学者对马镫子的评价甚高,说它的军事意义是划时代的,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
    马镫子的作用就是使骑手与马匹结合成一体,战士骑在马上能够用上力气,使人力、马力结合化为战斗力,因为有了马镫子才有了真正的骑兵,而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顶级军备,其战斗力远在步兵之上。
    上溯到战国时期就是有骑兵的,但是很明确:没有马镫子,所以那只是骑马的兵,是没有骑兵的战斗力的,不能算真正的骑兵。上古年代都使用战车来利用马匹的战斗力,战士站在车上射箭、使用长兵器作战,那时候拥有多少战车是衡量军事力量的一个标准,所以古代经常有“车千乘”的说法。
    历史比较公认的是,马镫子出现在汉唐之间的南北朝,地点是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当时那里属于匈奴之一部。
    晋代(三国之后,司马懿的后代),才发现用绳子套在脚上的马镫代用品。
    结论:“马镫子”等于“骑兵”,因为有了马镫子才有了真正的骑兵,没有马镫子的时代就没有真正的骑兵。这话太罗嗦了,但是不得不罗嗦。
    因为这里有一个大问题: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之中可是有骑兵的,有关三国的绘画作品、影视作品也是不少,三国的那些英雄人物可都是骑马作战的,例如,关羽骑赤兔马、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等等。关羽、张飞、赵子龙等诸多名将都使用长兵器。
    注意:没有马镫子绝对无法使用长兵器!那个不服就自己试一试,骑在墙头上(比骑马容易),两脚悬空,挥舞偃月刀或者丈八长矛,任你多英雄,那刀枪也是像一个小木棍那么软弱无力,作战杀人太勉强了,自己不摔下来就算幸运!所以,骑没有马镫子的马,只能勉强使用短兵器,例如单手用的刀、剑、短棒子。骑马射箭还算勉强,所以古语中有“弓马娴熟”的成语,说的就是骑马射箭。关羽用偃月刀,张飞用丈八蛇矛绝对是乌龙,不可能的事!
    杨家将、岳飞使用长枪是对的,因为那时已经有了马镫子。
    大家还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才是历史,千万不要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那么我们就有几个推断:要么中国的、世界的历史学家、学者、考古工作者全都错了,马镫子发明、产生于汉代,而不是学者们说的南北朝,差错了两三百年。要么就是就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编错了,大大的穿帮,是罗贯中笔下乌龙。还有一个可能的推断:三国演义是穿越小说!有一位不知名的穿越者,给三国带去了关键技术——马镫子(可惜,罗贯中没有明确交代)。
    不要小看了这一项穿越技术,它可是比朱万化制造的机关枪还厉害,因为马镫子具有改变世界历史的重大作用。
    按照三国时代的制造水平,即便有穿越者带去了马镫子的技术,也只能用铜合金制造。因为铸铁的强度不够,钢又太稀少了,那时候达到“钢”的强度韧性,制作出来的兵器叫做宝剑、宝刀,那是极端稀少之物,怎么能用来做千军万马的马镫子?可是铜也很珍贵,那个年代的铜与金子一样,是贵重金属,大将配一副马镫子尚可,当小兵的可是配不起的,太贵了,士兵的命也没有那一副马镫子值钱。
    所以说罗贯中的这个穿帮非常严重,从工业技术上是经不住推敲的。他应该在三国演义中,开篇就交代清楚,穿越者是如何建立冶炼工场,铁匠作坊,生产出廉价的、大量的优质钢铁,可以用于制造马镫子的技术问题。然后再给三国的英雄人物配上马镫子。否则后面的故事就失去了依据。
    为了简化叙述,笔者没有提马鞍子,马鞍子、马镫子是成对出现的,三国时代也没有马鞍子!马背上铺上一块棉布垫子就骑上去耍大刀?那可就真的应了东北那句俚语了——“你耍大刀呐!”(就是发飙,不着边际的意思)
    哈哈,罗贯中耍大刀!
    我认为三国演义应该增加一个“第零回:汉工匠大炼钢铁,穿越者巧制马镫”。情节梗概:题头诗:滚滚长江东逝水......。穿越者无名氏,来到东汉末年,看到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无名氏欲拯救众生,于是组织工匠,土法炼出优质铸铁。遂研制马鞍、马镫子,使骑手与马匹完美结合,极大的发挥了人与马的战斗力,引得天下英雄注目。不料阴谋小人欲窃取此机巧发财,害死了无名氏,阴谋小人亦被杀。冶铁、马鞍、马镫制作机巧流传于天下民间,为天下英雄所得,视为宝贝......
    然后才是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样一来三国演义全书情节就没有毛病了。
    ......
    扯远了,回到我们的故事。
    假如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县的铁匠炉子,包括二次融化铸铁铸造产品的炉子,一个月消耗两千斤钢和铁,甘肃、青海两省最多一个月消耗十万斤钢铁,折合公制为50吨。那么年产600吨(日产1.6吨)就足够了。这一点产量,最小的炉子只要一个,一年开炉几个月,就会超额完成任务。
    所以冶炼厂投资不大,可是解决问题不小。假如没有现成的钢材,明代的办法就是“百炼成钢”“千锤百炼”。这两个成语可不是胡说的,古代的钢(或者叫做熟铁)就是融化、缎打、再融化、再缎打......不知道多少次,才百炼成钢的。
    由此可以知道,使用现成钢铁原料的铁匠炉子,使用现成铸铁锭熔化后铸造产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了。铁匠、经营铁制品的商铺都会有比较好的收益。
    钢铁制品就是这个时代的尖端产品,它会带动一系列的行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拉动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
    人们都忙碌起来了,餐饮等服务业就会发达,从快餐到豪华餐馆都会冒出来。当然不会有麦当劳、肯德基、汉堡什么的,但是肉夹馍、羊肉泡馍、米粉、卤煮火烧之类的跟定会有。如果朱万化有幸去吃一顿,会觉得味道不对,差哪呢?差辣椒!这时的辣椒刚刚传入中国,只是在福建广东沿海才能见到,并且不多,湖南四川人吃辣椒,那可是湖广填四川之后的事情,最早应该在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
    西北人爱喝汤,缺少了辣椒,确实有点寡味。
    朱万化爱吃辣椒,所以他前两年特意从西班牙人手中搞到好几个辣椒品种还有西红柿(辣椒原产地是美洲,西红柿也是),种植一些,用于调味。这些品种在中国的普及肯定要早一些,但是眼下还到不了甘肃。
    ---第38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