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已经知道你们的想法了,可朕又该如何应对?武智王毕竟算是朕的一位皇叔。”年轻的皇帝变得有所顾虑。
而台阶下的两位臣子却不是这样的想法。此刻的御史大夫姜之瑞又说道:陛下当武智王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皇叔,可在武智王看来,陛下又算什么?是乖巧的侄子?还是属于不明事理的一位侄子?”
“御史大夫,怎么能对陛下如此说话?”淳于谋认为姜之瑞应该注意他的措辞,毕竟姜之瑞所面对的是当今的皇帝。
“其实也无妨。”皇帝不介意姜之瑞的说法,同时他示意姜之瑞可以接着说下去。
“陛下,这里是帝王之家,而并非是寻常庶民之家,所以陛下做事肯定不能总是遵照于常理,许多事情对于陛下来说,可能就只有一次机会,所谓成王,亦或者是败寇,而且陛下还应想到他人所难以想到的,以及忍耐于常人所难以忍耐的,如此或许才可以守住这皇帝之权。自古为臣难,为君将更为艰难,同时陛下是也是孤独的,一切都是为了这帝王之权柄……”姜之瑞说到这里就看着皇帝的反应,他觉得可能是自己刚才说多了,但从年轻皇帝的表情里,他又看不出什么来。
姜之瑞不免也会多想,他又说道:“陛下,可是臣刚才说多了?”
“御史大人啊,你是多说了一些话,并非是说多了。”丞相淳于谋开玩笑似的说道。
“陛下,倘若是臣说错了什么,还请陛下责罚。”姜之瑞一副诚恳的样子。
“并非如此。”皇帝笑着说道,“只是平常很少会有人对朕提到这些。”
“陛下,臣是否还可以再说一些?”姜之瑞趁势问道。
其实淳于谋觉得姜之瑞说出这些也没什么,皇帝也不可能会做出什么责罚之事,说不定这位年轻的皇帝也愿意听到这些话语。
皇帝只是接着笑了笑,“御史大夫请讲。”
“陛下,对于武智王的这种做法,臣又想到了另一层可能的原因。”
“原来御史大夫是想说此事。”这显然是与皇帝的预期不一致,不过皇帝还是问道:“不知御史大夫又想到了什么?”
“陛下,臣听说武智王最近让他的门客编写,并且整理出了一部书,太皇太后也是看过那些竹简的,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于,太皇太后对于此书的评价还很高。”
“御史大夫说的这一点朕也听说了。”
“启禀陛下,臣想说的就是在于,武智王这么做……就包括说武智王只听从于太皇太后的指令,其实就是在于武智王想讨好太皇太后,并且武智王是在向太皇太后证明……”姜之瑞没有接着说出后面的话语。
“御史大夫想说什么?”皇帝不免感到好奇,他认为既然姜之瑞都说了这么多,也应该是打算把话说完的,却未曾想到姜之瑞又不愿说了。
淳于谋是在猜测着姜之瑞想说的话语,不过淳于谋也已经猜到了,于是淳于谋说道:“陛下,御史大夫的意思是说,武智王是在向太皇太后证明,他要比陛下更适合成为皇帝,而且武智王也能够看的明白,太皇太后可以做到废除陛下而另立一位皇帝。”
“臣就是指的这层意思。倘若武智王发现太皇太后并不想这么做,那么他的另一种做法就是借助外敌而达成目的,刚才臣和淳于丞相已经对陛下谈到过这一点了。而如此一来,也就能够解释清楚武智王现在的一些做法了,至少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的。”
“也就是说武智王一定是想成为皇帝的?他也打算取代朕而自立为皇帝?”
“启禀陛下,臣觉得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但武智王还没必要走出这一步的,自立为皇帝是与天下为敌,武智王会认真的考量此举,不会轻易就这么做的,或者借助这削藩之事,武智王还会有进一步的打算,陛下需要防备武智王。其实臣觉得让文庄王去对付这个武智王也可,毕竟文庄王所能做到的一些事情,臣与陛下也都曾见识过了。不知陛下以为如何?”淳于谋说着一些他之前就思考过的问题。当然,这其中也会包括着他刚想到的问题。
“臣附议。”御史大夫姜之瑞说道。
“既然御史大夫与丞相都是相同的想法,朕当然是同意的。”皇帝表态道,“不过你们觉得文庄王会如何应对?”
“陛下,这是文庄王自己应该去考虑的事情,陛下以后只用给文庄王一定的支持就行。”淳于谋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而且皇帝也不用想太多,毕竟有些事情就是应该让国之大臣去完成的,这也算是为臣者该做的事情。
“启禀陛下,臣之前提到的那个澹台宬,陛下觉得是否有必要见一下?或许以后对付那武智王,他也能够做出一些更加巧妙的谋划。”姜之瑞提议道。
皇帝肯定也会如此想,但他又觉得时机还未到,“御史大夫,就如朕之前所说,如今还不适合见此人,不过他应该知道如何做事。只用把朕的意思告诉文庄王,他自然也会帮着文庄王谋划,再说这也会是文庄王做出的选择。”
“陛下英明。”姜之瑞打算听从于皇帝的安排,于是就如此说道。
“臣以为陛下可以让武智王来一趟都城。”淳于谋顺势就想到了这一点,“这也算是告诫武智王应该做些什么,以及什么事情不该去做。”
“武智王会愿意来到都城?”姜之瑞难免会提出怀疑,“以武智王如今的做法来看,他不一定会来到都城,毕竟他只听从于太皇太后的指令。再说此举也会让太皇太后产生怀疑。”
“太皇太后会怀疑武智王的做法不是更好?说不定太皇太后会认为武智王改变做法了。”淳于谋笑着说道,但淳于谋知道并不会这么的简单。
“倘若武智王做出拒绝,岂不让陛下没了颜面?更何况陛下也难以责罚武智王,毕竟太皇太后也不会同意陛下这么做。”其实姜之瑞是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但陛下总能派出使臣当面斥责武智王,也好让天下之人看明白武智王的做法。太皇太后总不至于连这一点都要做出阻止?”淳于谋认为能够做出应对的办法有很多,“御史大夫,你要看明白一点,这武智王只是一个诸侯王而已,他岂敢不来这都城面见陛下?到时候在这国政殿内,他还要跪着对陛下说话,在陛下面前,武智王只是臣。”
“嗯,淳于丞相说的有道理。”姜之瑞逐渐认可了淳于谋的说法,“如此说来也是有必要这么做的,可以把这看成是对于武智王的一种试探。到底武智王会选择隐忍?还是会就此直接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事?”
“看来御史大夫也是同意了本丞相的提议。”
“但有一点,倘若朕让武智王来到都城,太皇太后是否也会让文庄王来到都城?到时候岂不是会让朕觉得有些难堪?朕还是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的。”
在听皇帝如此说后,淳于谋就说着他的想法:“启禀陛下,臣以为太皇太后不会如此做事。”
“这是为何?”皇帝问道。
“因为太皇太后如此行事就是在告诉天下之人,她是与陛下为敌的。”淳于谋直接说道。
“也就是说,朕可以让武智王来到都城?可朕有一点不明白,对于武智王的这种做法,太皇太后是否看的出来?难道说太皇太后真是看不出来的?”
“其实陛下已经看出来了。而对于武智王的做法,太皇太后又岂会不知?太皇太后毕竟是朝廷的太皇太后。也就是说,太皇太后既是支持武智王的,但同时也在防备于武智王。”这是姜之瑞的回答。
“所以说让武智王来到都城,太皇太后并不会多说什么。说不定太皇太后也会想知道武智王的一些做法,臣以为陛下可以让武智王来到都城,而且武智王也不敢随意的就做出拒绝,毕竟对于武智王自己来说,可能现如今做事的时机还未到。”淳于谋补充道。
“嗯,朕之后就会让武智王来到这都城的。”年轻的皇帝说道,“今天就先商议到此,丞相和御史大夫也可以回府了。”
“是,陛下。”淳于谋和姜之瑞同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