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8章 谋(31)
    年轻的皇帝正一人坐于国政殿中,对于这几天所发生的事情,他也是在认真的审视着的。就在这之前,他还去找太皇太后说要主动派兵的,尤其是针对于武智王的这种做法,很让皇帝觉得不满,而且年轻的皇帝看出了此位君主的真实意图,他甚至感受到自己的皇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皇帝想到了之前他面见太皇太后时的情形。
    当时的太皇太后慢慢的说着她对于此事的看法,而且还有宫女站立在一旁,但太皇太后好像也并不介意。
    太皇太后的说法就是在于,这是属于自家的事情,而且也还没有像看上去的那么有威胁。对于武智王的做法来说,并不会威胁到皇帝之权,也不会对朝廷造成什么太多的影响,凡遇事则需要冷静对待,以免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皇帝当然看出太皇太后挺冷静的,几乎是出奇的冷静,这让皇帝觉得可能太皇太后是能够掌控一切的,但实际上又可能并非是如此简单的,皇帝觉得很矛盾,可又难以说些什么。
    而皇帝也在太皇太后面前提出,至少也要派出使臣去到武智王的王城,如此也可以对武智王当面做出斥责,这自然是代表朝廷了。只是另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太皇太后竟然也否定了这样的做法,并且太皇太后还一直强调说这是属于自家之事,那些诸侯王也都是属于皇亲国戚的范畴,他们是真诚护卫于朝廷的,所以并不会主动做出功伐朝廷的事情。既然是自家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朝廷最好不要出面参与。
    太皇太后说出的话语让皇帝难以认可,其实也是让皇帝难以想到的。
    之后皇帝就提出可能此事会牵扯到外敌。在听皇帝这么说后,太皇太后就认为朝廷更加的不能派兵了,因为要护卫都城。
    太皇太后的意思就是在于说,武智王的做法不会扰乱天下局势,而且这是属于自家之事,武智王与文良王会处理好此事的。当皇帝说出了关于文庄王提出的谋划后,太皇太后没有表态,但也算是默许了这样的做法……
    如今皇帝一人来到了这国政殿之中,让他难以想明白的是,为何太皇太后会是这样的态度以及想法?
    皇帝觉得他一人也难以想出什么来,可能也是在于他自己并没有看明白太皇太后的做法,于是皇帝就决定派人去找丞相和御史大夫,然后让他们来这国政殿商议此事。在皇帝看来,他总要知道太皇太后的真实意图所在,而且皇帝也看的出来,太皇太后对待于此事的态度如此,这其中肯定是有什么具体原因的。
    而在大概半个时辰之后,丞相淳于谋就首先来到了国政殿里,片刻之后御史大夫姜之瑞也来到了此地,他们分别都参见了皇帝。
    其实年轻的皇帝也并不是很在意这礼数的问题,他更为关切的还是在于此事的真实一面,而皇帝也对丞相还有御史大夫说出了他的疑惑。
    “既然陛下已经见过太皇太后了,那么太皇太后会有这样的态度也很正常。”丞相淳于谋开口说道。
    在听淳于谋如比说后,皇帝就更加的不理解了,“丞相啊,难道你没有听明白朕的意思?或者说是朕未将意思表达清楚?”
    “陛下都已经说出来了,而且臣也听明白了。”
    皇帝稍微想了想,“既然如此,你可知太皇太后为何是这样的一种态度?似乎太皇太后并不在意这样的事情,可这又不是什么普通之事,朕没能想明白……”
    淳于谋肃然的说着:“陛下,臣可以这么说,武智王会攻伐别国,并不是武智王想如此行事。”
    “这是什么话?也没这个道理啊……”皇帝越听就越想不明白了。
    随后皇帝就看向淳于谋旁边的姜之瑞问道:“御史大夫,你可听明白丞相的意思了?”
    御史大夫躬身说道:“陛下,此事首先是在于文良王派兵攻打城池,也是在于文良王想着夺回属于他的两座城池。陛下应该是知道的。”
    “嗯,你说的没错,朕当然是知道的,那两座城池原本就是属于文良王,是武智王派兵攻打下了两座城池,并且到现在也还派兵占据着。之前朝廷有派出使臣去两国调停,但最终还是没什么结果。听说这次文良王打算夺回城池,也是因为看到了城池里的甲兵之士守备松散,正因为如此,文良王才会想到要在此时夺回两座城池,不过这也很正常。”皇帝说着他所知道的情形,并且皇帝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陛下可曾想过,为何那两座城池的守备会变得松散了?并且让人觉得似乎是可以被攻打下来的?”姜之瑞恭敬的问道。
    “可能是武智王没有做出相应的吩咐,以至于城池里负责守备的甲兵之士放松警惕了。”皇帝说道。
    “陛下,为何是在此时?而不是之前?或者是另外的什么时辰。”这次说话的是丞相淳于谋。
    皇帝看出来丞相和御史大夫应该是知道些什么的,但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自己还是没有想明白。
    “是啊,为何会是在此时?”皇帝又问着丞相,毕竟皇帝自己也不知道具体的答案。
    “这次文良王不仅没有夺回城池,反而又被武智王派兵攻打他的王城,而文良王在无奈之下向武智王递出了降书。”丞相淳于谋接着说道。
    “丞相啊,对于你说的这些,朕都是知道的。”
    “陛下试想,倘若文良王不想着要主动夺回城池,是否还会有像如今这样的事情?以臣的想法看来,武智王不会主动的去攻伐别国。”淳于谋认为他这么说,也应该是能让皇帝想明白了,其实此事看上去也很简单,“陛下,文良王肯定是想让朝廷派兵的,但文良王难以向朝廷派出使节,所以武简王亲自带兵前去营救,只不过武简王没能成功……当然了,臣知道,这是出于文庄王的谋划。而这几天以来,朝廷也没有主动派兵,只是不知……刚才陛下可有将文庄王的谋划告诉太皇太后了?”
    皇帝一边听着,一边也在思考着,而在听到丞相提出关于文庄王的谋划后,皇帝就说道:“朕当然告诉了太皇太后关于文庄王的谋划,朕认为也应该让太皇太后知道此事,否则这之后朝廷又如何派兵?”
    “陛下,既然太皇太后已经知道了文庄王的谋划,那么此事也就到此为止了。武智王不会攻打文庄王的王城,朝廷也不会派兵攻打武智王。”淳于谋说的很肯定。
    “这……难道是说……武智王会这么做,不对,武智王敢这么做,其实是出于太皇太后的支持?”皇帝到此时也已经看明白了,而这也就是为何太皇太后不派兵的真实原因所在,“丞相,还有御史大夫,为何你们不早些与朕说这些?”
    “这……陛下,臣以为陛下是能够看明白的,而且陛下到此时也才提出这样的问题……”淳于谋显得有些不知该怎么说才合适了。
    而御史大夫姜之瑞也是同样的想法,不过姜之瑞说道:“陛下,其实这件事是出于太皇太后的主导。太皇太后是想扶持武智王,因为太皇太后看出陛下是想扶持文庄王的,而且文庄王也是站在陛下这一边的,太皇太后又岂会看不出来?这实际上是陛下与太皇太后的权利之争……如今的七大诸侯国也会分成两个派系,一个是以武智王为首,其中就涉及到武成王,文易王,以及文礼王,他们自然是属于太皇太后的阵营。”
    淳于谋接着姜之瑞的话说道:“另一个派系是以文庄王为首,其中还有文良王与武简王,他们是属于陛下的阵营。”
    “朕已经明白了,这看似是属于七大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其实又并非如此。”年轻的皇帝也算是想明白。
    淳于谋在心里想到:其实这并非是陛下难以想到的情形,而是在于说陛下没有往这个层面去想。要不然以陛下的聪慧又岂会想不到这一点?
    皇帝感到有些为难,这其中也会带有一丝无奈,“可朕已经将文庄王的谋划告诉了太皇太后,这也就是说,武智王肯定是提前知道了文庄王的谋划,而且武智王也会提前做好应对之策,刚才丞相说武智王之后并不会攻打文庄王的王城,朕如今也是想明白了。”
    “陛下,其实太皇太后也是不满意于文庄王的一些做法,但太皇太后又不好直接责罚于文庄王。”淳于谋认为他应该做出一些说明。
    “朕知道丞相的意思,也是在于文庄王之前帮着朕来谋划,就比如说是关于之前在铜钱上印有朕的年号之事。朕早该看明白太皇太后的做法,可朕没能做到啊。”
    “陛下,其实这也没什么,太皇太后也不会真让武智王去攻打文庄王的王城,毕竟塞外还有戎狄王的,现如今也不能扰乱了天下的局势。”姜之瑞认为看出皇帝有自责之意,于是姜之瑞就淡然的说着这些,“不过以臣对武智王的了解,他肯定是会让文良王与武简王跪地称臣的。”
    “御史大夫刚才说什么?是让文良王与武简王跪地称臣?难道武智王真敢这么做事?”皇帝觉得这会是难以想象之事,但他觉得可能又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