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武成王也派兵前来攻打王城时,文良王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递出降书。
当然了,这封降书是写给武智王的。其中就写到几点内容:首先让甲兵之士停止对于王城的攻伐。其次甲兵之士不可来到王城里,否则绝不打开城门。此外,文良王也决定以后不再夺取位于边境的两座城池。
武智王在看到文良王亲自所写的降书后,他觉得也已经达到了目的,没有必要再继续攻城了,但武智王也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文良王必须跪地称臣。
文良王本来是打算立刻否定这一要求的,但也有几位国政大臣劝解文良王接受这一要求,毕竟武智王与武成王所派的甲兵之士还列阵于王城外,而文良王也就只能勉强的答应了下来。
与武简王一样,文良王之后也是去到了武智王的议事堂,而文良王同样是跪地称臣了。
文良王对于武智王这样的做法感到非常不满,但他也知道武简王是跪地称臣了,于是文良王就决定去与武简王说此事,顺便再打探一下武简王的想法。
文良王没有去到武简王的王宫,而是在礼仪汇台等着武简王,毕竟他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
武简王得知文良王来到了礼仪汇台,他觉得这样也行,于是他就去到了礼仪汇台。
随后文良王就听武简王说了关于文庄王的谋划,此时文良王才想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出于文庄王的谋划。而对于文庄王的这一做法,文良王是很佩服的,同时文良王也决定帮文庄王达成其所谋。
不过文良王有一点没有想明白,同时他也会有一丝怀疑,于是文良王就接着说道:“武简王,你觉得这次到底是出于朝廷的安排?还是文庄王自己所谋划出来的?本王自然是会有些怀疑的……毕竟这次朝廷没有派兵阻止武智王攻伐别国。难道说是武智王提前预测到了朝廷的做法?可这其中的理由会是什么?本王还是没能想明白这一点。”
“这应该是出于文庄王身边一位谋士的做法。”这是武简王早就认为正确的答案。
“也有可能是出于几位谋士共同的做法。”文良王猜测着,“可本王也没听说文庄王身边有什么谋士啊?你是否问过文庄王了?”
“还没有的,再说此事也不好直接就提问,等什么时候见到文庄王了,本王可以委婉的提出这个问题。”武简王觉得可能这样的做法会更好些。
“也就是说,朝廷并不赞同文庄王这样的做法了?”文良王思考着,同时他也在面前的桌案上随意的敲了敲,“既然朝廷是不同意的,那为何朝廷又不肯派兵去阻止武智王?难道朝廷会看着武智王攻伐别国?”
武简王自然也会有些疑惑,“可能是文庄王对朝廷说他可以解决此事,而且文庄王肯定也对朝廷说出了他的谋划,朝廷自然也接受了文庄王提出的谋划,如此一来朝廷才在此事上选择了隐忍,但在此之后朝廷应该是会责罚武智王的。本王这次也看出来了,武智王可能与外敌有所关联,朝廷又岂能容忍?”
“嗯……难道只有武智王一人?”按照文良王的猜测,可能还会有别的诸侯王与外敌有关联才对。
武简王说道:“这也只是出于我的猜测,很有可能还有武成王,他与武智王总应该是见过戎狄王的。当然他人也难以知道,所以这只是本王的推测而已。”
文良王觉得可能还有别的诸侯王也参与了此事,于是他试着推测道:“朝廷这次没有出面阻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于顾忌戎狄王会趁机南下,从而威胁到都城。武智王与武成王也会因此攻打别国,以便于让别的君主跪地称臣。这是武智王谋划好的,但与外敌有关联的君主,应该不是只有武智王与武成王,文易王与文礼王可能也是参与了此事的……他们平时不也总是听从于武智王的指令?”
“应该不会如此。”武简王先是做出了否定的,然后他才想了想该怎么去说,“虽说他们都是听从武智王的指令,但这也是无奈之举,他们的王城距离武智王的王城并不远,而对于武智王训练出的甲兵之士来说,其在众多的诸侯国里又是最为精锐的,这对于文易王和文礼王来说,就是一种威胁。他们又岂能不听从于武智王的指令?就算他们两国联合起来也难以对付武智王。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才选择了隐忍,但至于说与外敌有所关联?本王觉得他们还不敢如此,而且如此隐秘的事情,武智王也不会让他们参与。武智王会认为能够真诚帮他的还是武成王。”
武简王边想边说着,而文良王坐在旁边也认真的听着。他时而也会看一下桌案上摆放着的漆盘,文良王觉得其做工是精良的。
“武简王,你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文良王稍后就评价着。其实文良王也是认可刚才武简王做出的推测,“你觉得当今的陛下是否知道这些?”
“当今的陛下虽然年轻,但也明白这些道理,更何况朝廷的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是擅于筹谋之人,他们也会对陛下说出这些的。”武简王认为他的这一想法会是准确的,同时他认为凡是朝廷的重臣都能够看的出来。
文良王再次敲了敲桌案,“可太尉是听命于太皇太后的。当今的陛下无法指挥朝廷的精锐甲兵。或许这次陛下是想出兵来阻止武智王的,但是太皇太后并不同意这么做,你也知道,太皇太后不愿看到有纷争的事情,而且太皇太后也不会随意的就同意出兵。”
文良王看到武简王是一副认可的样子,于是他又接着说道:“陛下与太皇太后的想法并不一致,其实朝中的大臣也能看的出来。虽说丞相和御史大夫是为陛下而谋的,怎奈一些事情也难以做到,就比如包括一些政令的颁布,只要太皇太后不同意,咱们的皇帝陛下也难以实施。对于这次的事情来说,太皇太后首先就是考虑到了外敌,太皇太后当然会想到外敌有可能的做法,所以太皇太后还是首先要防备于外敌。陛下这次会想到出兵,但肯定是没有得到太皇太后的认可。说不定陛下还被训斥了。”
“有必要这样做?陛下自然也会有自己的主见。”武简王不免说着他对于此事的感受。
“可又有什么用?这决定权并不在陛下的手中啊。或许文庄王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谋划,当今的陛下也是同意了,至少太皇太后没有表示反对……这就说明朝廷是决定要责罚武智王了。”
“难道武智王会想不到这些?可他不也还是没有改变做法?”武简王又会觉得似乎这一点说不明白。
“武简王,你觉得武智王的谋划是什么?”
“首先成为各诸侯国认可的君主,然后借助外敌来挑战朝廷的权威。”
“你认为武智王可以做到?”文良王问道。
“这次我们不也跪地称臣了?”
“话虽如此,但这也与文庄王的谋划有关,看来这文庄王是可以阻止武智王的,怎么以前没看出来文庄王可以想到这些?或许太皇太后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这次太皇太后没有同意派兵。不过让文庄王成为各诸侯国的盟主,本王也不一定就会提出反对。文庄王的做法会与武智王的不同,陛下也是打算扶持文庄王的,倘若陛下与太皇太后都选择让文庄王取代武智王,那么武智王还能做到什么?”文良王说着,也就又想到他对武智王跪地称臣时的场景,文良王决定他一定要找回属于自己的颜面。
“其实对于武智王攻伐别国的事情,朝廷还是能够隐忍的,太皇太后也会把这看成是一般的事情,但是武智王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与外敌有所关联,那戎狄王又岂会是秉持善意之主?武智王这么做只会让朝廷出兵讨伐。”武简王像是在做出预测似的说着这些话。
文良王神秘的一笑,“看来文庄王的身边有出众的谋士,文庄王自己也是懂得如何运用谋略之人,可以后又到底会演变为一种怎样的局势?现如今看来也是难以看的明白啊。”
“文良王是觉得难以看明白以后的局势?但在本王看来这不也已经很简单了?我们刚才都做出了具体的分析,难道你又想到了别的什么?”
“或许对于这次武智王的做法,我们都没能看明白,其实武智王同样是一个知道如何运用谋略的君主。武简王,你觉得是否如此?”
“你是指的武智王看出了文庄王的这一谋划?”武简王难免会如此认为,“那本王不就白跪在地上了?而且本王还对武智王称臣了,你文良王不也是如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