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6回 余孽丧家百济覆亡 都督用计辽东遭抢(2)
    百济连年遭受战火,村舍荒废,尸殍遍野,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刘仁轨奉诏镇守百济,指挥百济各级官长和胥吏,掩埋骸骨,统计户籍,修缮房舍,赈饥济贫,抚孤养老,通路架桥,筑堰竣塘,鼓励农桑,建立大唐社稷,颁布大唐正朔及庙讳。这些所作所为,赢得了百济老百姓的衷心拥护,百济人安居乐业,开始真心愿意做大唐人。打下这个良好的基础后,刘仁轨带领留守百济的大唐军队开荒屯田,囤积粮草,训练士卒,为灭亡高句丽做准备。
    先锋团、劲卒师随孙仁师、刘仁愿返回大唐,回归幽州都督府,李大昌、黑齿常之随队来到大唐。
    李治召见刘仁愿,对他坚守百济大加慰勉,然后问:“刘爱卿在百济的时候,上书奏事,言辞简单明了,还很有文采,你是一员武将,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刘仁愿回道:“那些奏章都是刘仁轨写的,臣可没那么大的本事。”李治闻奏大喜,给刘仁轨连升六级,正式任命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在长安城里赐给一所宅院,赏给刘仁轨的妻子一批金银珠宝,还专门派遣使者赍玺书到百济去慰问刘仁轨。
    李治和武皇后详细询问平定百济叛乱的主要战役经过,刘仁愿突袭支罗城、奇袭真岘城、力克迟受信、大破倭海军等几场主要战役的经过介绍了一遍,李治和武皇后听罢大喜,在盛赞刘仁轨机智善战之余,对先锋团和劲卒师的战斗力也赞赏有加,武皇后对刘之孝能够怀柔和驾驭夷人,以夷制夷特别欣赏,连夸刘之孝是大有前途的帅才。发现了刘家二子、方家四男这批后起之秀,李治大喜,给刘之孝晋升了四级,给另外五个小兄弟各晋升了三级。刘明、方天戟教子有方,李治给刘明晋爵郡公,给方天戟晋爵县伯。
    对于黑齿常之和李大昌这两员降将,李治都有封赏,封黑齿常之为左金吾卫司阶,留在长安。李大昌想去幽州,跟刘之孝在一起,李治封他为振威校尉,由幽州都督府酌情授职。
    苏定方久攻平壤城未下,被迫撤军,前功尽弃,这件事引起了刘明的忧虑。本来按照他的设想,对高句丽采用瘦敌之策,使其粮缺国弱,民心离散,不必进攻坚城就能将其灭亡,可朝廷的主意总是变来变去,一阵子采纳瘦敌之策,一阵子又想一蹴而就,一阵子又因为高句丽暂时服帖而休兵,致使瘦敌行动取得的成果一再前功尽弃。这样子搞下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灭亡高句丽,刘明觉得,自己应该两条腿走路,除长于瘦敌之外,对进攻坚城也要棋高一招。他希望,下一次再进攻平壤城时,朝廷能让他担任主攻,而他也有能力攻克平壤城。
    愿望是一方面,现实是另一方面,任何人有一长就有一短。刘明很了解自己,在智谋方面没有问题,不输给大唐的任何一位名将,然而在勇猛方面,他则差得多。单论攻城,很多将领都比他作风硬朗,他的主要问题是看不得士兵大量伤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把自己变成铁石心肠,驱使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攻城,刘明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他只能另外想办法。
    刘明专门向参加过平壤城围攻战的将士了解平壤城的城防情况和周边的地形,认为传统的攻城战术和战具比如挖地道、水淹城墙、用炮车或冲车损毁城墙等,大都起不到作用,只能用楼车或土山掩护士卒用云梯爬城。苏定方曾经造过七丈高的楼车,对平壤城守军取得了高度优势,但这样的楼车有两大缺陷。一个缺陷是能够容纳的人太少,火力强度不够大,另一个是上下不方便,上面的人伤亡以后,伤员下运、兵力补充比较慢。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刘明想,要是能发明一种威力强大的弩,一次能射出十几支甚至几十支箭,那么每架楼车上只需装备一具这样的弩,火力就足够强大。十几支、几十支箭同时发出,一扫就是一大片,比十几个、几十个士兵单独放箭威力大得多。攻城之时配备一两百架这样的弩,每天消耗好几百守军的兵力根本不成问题,对守军的精神压力效果更明显,守军很难长期坚守。
    这样的弩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刘明开始进行发明创造。要想同时发射十几支、几十支箭,这种弩的弹力得是普通弩的十几倍、几十倍,单靠一张弓绝对做不到。经过反复计算和修改,刘明设计出一出三弓联动的弩,三张六尺长的大弓平行安装在支架上,用牛筋绳连结在一起,其力量可达普通弩的二十多倍。为了拉开这张大弓,刘明在弓的后面做了一个支立的支架,在支架上装上一根轴,轴的两端各装一个辘轳,两名或四名士兵同时绞。这种弩当然很沉,靠人力扛抬不行,刘明在支架上安上四个轮子,用马拉着走,起名“弩车”。
    弩车标配的箭有重箭、火箭、小箭三种。重箭就是带尾翼的长枪,长约一丈,箭头很大,全箭重约八斤,射程可达四百步,在两百步的距离上可击毁不是特别坚固的砖砌城堞;火箭的样子跟重箭相仿,只是把重箭的重箭头换成换成轻箭头,上面挂上火油包,射程约两百步。点燃药捻以后发射出去,箭头钉在敌方的城门上,火油包起火,可以把城门引燃。用火箭攻击战船,一箭就能射穿船板,打都打不下去。火油包里的火油量比普通的火箭多上百倍,一支箭就能引燃一条船。刘仁轨大战倭国海军时,要是有这种武器,倭军的八百条战船恐怕一条都跑不了;小箭就是普通的弩箭,与专用箭兜配合使用,一次可以发射五十支,射程约三百步。小箭通常在一百五十步到两百步的距离上使用,对于普通弩来说,这个距离已经接近射程的极限,杀伤力极其有限,而小箭一发,就像一群飞蝗一样扑过去,两三丈宽的范围内,没有人能够躲得过去,刘明给这种箭起了个专用的名字——飞蝗箭。如果把弩车架到楼车上,高于城墙,向城上发射飞蝗箭,对于守军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刘明把邢长生、周兴等七名老部下带到营州原本打算让他们组建一支跟劲卒师类似用于进攻的军队,刘明另外起名叫锐卒师,发明弩车之后,刘明改了主意,锐卒师的名称不变,改为弩车军。锐卒师的编制仍是一师六团,每团六队,每队分为两组,每组配备一辆弩车、两辆运输车。全师七十二辆弩车,攻城时可以为爬城的士兵提供强有力的掩护,防守时也是一支强大的防守力量,对于阻击前进速度比较慢的步兵特别有效。
    弩车耗箭量特别大,所以一辆弩车得配备两辆运输车,可以运输一百支重箭或者四千支小箭,打一般烈度的仗够用一天。如果箭的供应不足,弩车还可以发射石块。小到栗子大小的石子,大到拳头大小的石块,都可以发射,只是发射石块时射程会大打折扣,石块的分布面也会大得多。虽然如此,要是一包碎石打出去,威力还是很惊人的,特别是在对付进攻的步兵时。面对密如雨点一样飞过来的碎石,根本就无法遮挡,盾牌只能护住头和上身,护不住双腿。碎石打在双腿上,虽不至于造成重伤,绝对可以让人疼得无法继续前进。
    七十二辆弩车打造完毕,锐卒师也组建起来,刘明让邢长生把锐卒师拉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里进行训练,他要把锐卒师当成一件秘密武器,等到进攻平壤城时拿起用,让高句丽人来不及想出对策。
    龙朔三年,也就是平定百济叛乱的这一年,大唐朝廷没有对高句丽用兵,高句丽也老实,既然没有进攻新罗,也没有袭扰大唐,刘明担心高句丽因为百济的灭亡而改变策略,表面上对大唐恭顺,而大唐朝廷被高句丽恭顺的假象所蒙蔽,暂停甚至放弃瘦敌之策和灭亡高句丽的目标,高句丽得到喘息的机会,暗中积蓄力量,待实力雄厚之时又揭掉假面,跟大唐作对。那样的话,自贞观年间就开始的对高句丽的打击会前功尽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灭亡高句丽可能又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
    不能让高句丽消停,这是刘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可是没有朝廷的谕令,他不能擅自对高句丽用兵,否则的话,高句丽王向大唐朝廷告上一状,他很可能落个“擅开边衅”的罪名。不动用军队又如何骚扰高句丽呢?刘明想出一个办法,用老百姓,而且是高句丽的老百姓,去袭扰高句丽,那样的话不管出什么事,都赖不到他头上。
    在数次瘦敌战役中,大很高句丽百姓被迁徙到大唐,很大一部分人被就近安置在营州以北、以东的地区,就地建立村落、开肯荒地,大唐朝廷给他们提供十年免赋税的优惠条件。对于这些高句丽人来说,辽西和辽东在地理、气候等方面基本相同,他们很适应,生活在辽西可以安安稳稳地种田过日子,不用担心打仗,又可以十年不缴赋税,是件大好事,他们非常乐意,基本没人逃回高句丽。慢慢地,他们把辽西当成了自己的家,逐渐认可了自己大唐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