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告诉对方进攻的时间,对方只会加强防守,怎么会让叛军疏于防守呢,是不是信上说的是假的,刘仁轨会提前或延后进攻?
不,刘仁轨说的全是真话,并没有欺骗扶余福信。刘仁轨把这一仗的性质定义成“王师驱虏”,当然要有王师的样子,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不玩兵不厌诈那一套,要让夷虏输得心服口服。当然,刘仁轨并不是宋襄公那样的人物,不会讲愚蠢的仁义,他给扶余福信写这封信,表现出更高层次的智慧,所谓仁者无敌。
百济叛军凭借着木栅防守,而大唐军队不可能用骑兵冲击木栅,所以百济叛军不会结成防止骑兵冲突的长枪阵。按常理来说,大唐军队应该先派步兵进攻,用刀或斧破坏木栅,打开通道,然后再派骑兵冲锋,百济叛军当然会针对这种战术进行防守,派出步兵在木栅后面用刀或枪攻击大唐步兵,阻止他们破坏木栅。
对付步兵所用的枪跟对付骑兵所的枪完全是不同的兵器,后者还有一个名字——步槊,跟马槊相比,只是制作工艺简单、成本比较低,在长度和重量上基本差不多,长度可达四米。而对付步兵用的枪就是普通的红缨枪,长度和重量都无法与槊同日而语,对防止骑兵冲突没多大作用,但是对付步兵则有诸多好处,使用起来非常灵活。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百济叛军用对付步兵的战术作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可大唐步兵并不与之短兵相接,而是用火攻的办法破坏木栅。当百济叛军发现木栅起火时,再想换步槊、结成对付骑兵冲突的战阵,就已经来不及了,况且他们还未必猜得到接下来大唐军队会用骑兵发起冲击。木栅起火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灭火。
也就是说,刘仁轨明确地告诉了扶余福信他将要如何做,而扶余福信肯定会乖乖地往坑里跳,这才叫大智慧。
刘仁轨的大智慧只给扶余福信挖了一个坑,扶余福信却跳了两个坑,另外那个坑是扶余福信用自己的小聪明给自己挖的。看了刘仁轨的信之后,扶余福信心想:“刘仁轨怎么会傻到真的把进攻时间告诉我?他肯定是在骗我,让我放松警惕,他却连夜前来劫营。嘿嘿,刘仁轨呀刘仁轨,你别跟我耍这种小把戏,我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上你的当?”
唉,没办法,傻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傻子。于是,百济叛军一宿没睡觉,一直提防着大唐军队前来劫营,直到天光将亮,没看见唐兵的影子,这才回营睡觉。
刘仁轨跟扶余福信说的是巳正时分发起进攻,也就是上午十点,这个时间是他精心选定的。为了应对进攻,百济叛军至少要提前半个小时做准备,也就是说九点到九点半就得上阵,这个时间正好处于早饭和午饭之间,百济叛军肯定不会这么早吃午饭。十点钟开战,当骑兵发起冲击时,差不多就到十一点以后了,这个时间该吃午饭了,而百济叛军根本顾不上吃饭。刘仁轨的士兵事先都准备好了干粮,每人揣了一包在身上,上阵前先垫补一顿,什么时候饿了随时可以吃,可以一直保持充足的体力,追击腹中空空的叛军,绝对一追一个准。
巳时初刻,上午九点,大唐步兵开始结阵。扶余福信正躺在帐篷里睡觉,得到报告赶紧蹦起来。刘仁轨不是告诉他十点钟开始进攻吗,怎么到了九点他还在睡觉?这都怪扶余福信自作聪明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从一开始就认定了刘仁轨在骗他,不可能真在巳正时分发起进攻,他先是认为刘仁轨是在麻痹他,会半夜劫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有误后,他又认为刘仁轨是在迷惑他,不让他好好睡觉。反正他就认定了一点,刘仁轨绝对不会真的在巳正时分发起进攻。
听说大唐步兵正在结阵,这显然是要在巳正时分发起进攻的节奏,扶余福信大惑不解,不明白刘仁轨为什么会跟他说真话。不过现在他没时间想这是为什么,紧急下达命令,把所有的士兵都叫醒,前去守卫木栅。叛军士兵们刚刚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就被叫起来,一个个揉着眼睛、打着哈欠、流着哈喇子,步履蹒跚地向木栅集中。
刘仁轨把所有的步兵都交给金钦指挥,列成方阵,第一排是盾牌手,第二排是短刀手,第三排是长枪手,第四排是弓箭手,看上去,他们正像扶余福信猜想的那样,将要用刀破坏木栅,而实际上,只有盾牌手的作用扶余福信猜对了,是为了防御叛军的弓箭。
巳正时分,刘仁轨命令放炮,步兵方阵向木栅推进过去,边走边吃早饭和午饭之间的加餐。叛军士兵们强打起精神,用力睁着直往一起粘的上下眼皮,忍着肚子里“咕咕”的叫声,准备迎战大唐步兵。
扶余福信的小聪明,还给自己挖了第三个坑。夜里,士兵都埋伏在营外,防止大唐军队偷营劫寨,撤回营中时,刚刚五点来钟,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士兵们又很睏,撒了泡宿尿就纷纷睡觉了,根本就没吃饭。九点钟被叫醒的时候当然来不及吃饭,所以他们连早饭都没吃,而刘仁轨已经算定了他们吃不上午饭。这回将有好戏看了。
话说大唐步兵只是往前推进,并不开弓放箭,叛军士兵也不放箭,因为他们觉得有木栅做防护,短兵相接的打法对他们更有利。简短捷说,大唐步兵推进到离第一道木栅十来步远的地方,金钦一声令下,全军停止前进。叛军士兵莫名其妙,不知道大唐步兵为什么要停在这个用弓箭嫌近、用刀枪嫌远的不尴不尬的距离上。
大唐的盾牌手筑起一道盾墙,短刀手亮出圆盾,在盾墙之上排成一排,把盾墙加高到一人多高,相邻的圆盾之间形成射击孔。长枪手退后,弓箭手上前,通过射击孔往外射箭。叛军士兵赶紧竖起大盾防备弓箭,不过他们马上就发现,对方的箭并没有射向他们,几乎全部钉在木栅上,而且全都是火箭。
“唐军放火烧木栅!”有人想、有人喊,几乎所有的叛军士兵同时反应过来。当官的下令反击,可是刀砍不着、枪扎不着,只能用箭射唐军士兵。对方防护得很严,弓箭对唐军士兵造成的伤亡很有限。
唐军士兵射出的箭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木栅到处都燃起熊熊大火。木栅用的圆木很粗,短时间内烧不断,所以唐军士兵攻击的是木栅最薄弱的环节——扎绳的地方。这么近的距离,命中率很高,时间不长,大部分扎绳的地方都着起火来。
叛军军官一边组织士兵向唐军士兵射箭,一边组织救火,锅碗瓢盆,所有能装水的东西都被用来打水灭火,连扶余福信的夜壶都被利用上。叛军士兵排成两排,一排人把从河里打上来的水传到岸上,另一排人把空容器传给打水的人。传水的工作做得还算是井井有条,不过灭火的效果却极差。一来打上来的水太有限,特别是离河水远的那一边,几乎没水可用,二来火舌被海风吹得“呼呼”地往木栅后面舔,负责泼水的士兵不敢靠太近,大部分水根本就没泼在木栅上。就这样,还是有不少士兵被燎了胡子、眉毛,甚至有人连头发都被烧没了。
“轰隆”一声巨响,第一道木栅被烧垮了,溅起大量的火星,火星被风吹着扑向叛军士兵。叛军士兵发一声喊,轰然作鸟兽散,逃向第二道木栅。唐军步兵冒着被火烧伤的危险,从散落的、还在燃烧的乱木中跳过。大盾太沉了,拿着大盾根本没法跳跃,盾牌手扔掉大盾,变成弓箭手,跳过火阵之后,边往前冲,边向叛军士兵放箭,驱使他们快速奔逃。
扶余福信站在第二道木栅后面,发现唐军步兵用火攻之计焚烧第一道木栅,赶紧思考保护第二道木栅的办法。想来想去,除了用弓箭手阻止唐军步兵靠近第二道木栅外,再有就是用枪把钉在木栅上的火箭打掉,此外再没有别的办法。眼见着唐军步兵冲到了第二道木栅的弓箭射程之内,扶余福信下令开弓放箭。
此时唐军步兵没有了大盾的掩护,只能用面积比较小的圆盾抵御叛军的箭,防护能力大大下降,不时有人中箭。叛军士兵处境也好不了多少,虽然木栅有一定的遮挡效果,但唐军射出的箭都是火箭,即便射在木栅上,也是有效射击。射在人身上的火箭更可怕,会把衣服引燃,侥幸没有死于弓箭的,也很可能被烧死。叛军士兵还吃着一些亏,第一道木栅倒地后,被泼在地上的水一弄,火势小了一些,烟却冒得更多了,随风飘来,熏得叛军士兵眼睛难受,不容易瞄准目标。
唐军步兵顶着叛军的弓箭不停地往前推进,距离越近,射在木栅上的火箭就越多,叛军士兵来不及打落,第二道木栅也着起火来。木栅一着火,叛军士兵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们被迫往后退,而唐军士兵则趁机继续往前推进。
终于,第二道木栅的火势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扶余福信只好放弃保护木栅的努力,命令部下结阵,抵御大唐军队的进攻。
现在才开始结阵,黄瓜菜都凉了,第二道木栅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