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班长说:
“谢晋元同志最近表现很好。我看过他的修理过程,眼睛看的很准,手中榔头配合默契,修理效率很高。他是新战士,来到咱们班还不到三个月时间,现在修理枪械的熟练程度已经不在我这个班长之下了。谢晋元,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修理武器的速度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谢晋元站起来,腼腆的对大家说:“我哪里有什么窍门。大家都知道的,我不过是喜欢修理枪械。练的勤快些罢了。”
关班长点点头。他知道这个谢晋元说的话虽然直白浅显,但是说的没错。做好任何一个工作,前提就是必须热爱这个工作,喜欢这个工作,然后就是多做,练的勤快些,就能熟能生巧。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任务,当做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个工作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最好。
关班长环视全班,大声说道:“大家都要向谢晋元同志学习,包括我自己,也要向谢晋元同志学习,把修理枪械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全班战士齐声回答:“是。班长。”
关班长也知道,别看全班战士回答的声音很坚定,但有的人其实是言不由衷的。勤能补拙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很少有人做得到。至少,在自己这个班里,只有谢晋元这一个新兵做的到。
班里的一些战士,确实如关班长所想的那样。听到关班长这样夸奖谢晋元,他们心里反而对谢晋元有些妒忌。大家都是过来人,当初谁不是怀着高昂的热情,从其他的作战单位转入修理班的?现在呢,大家同样在修理枪械,有的老战士已经修理过许多枪械了,也没有听到班长专门表扬准,现在却表扬了这个新来的。
有的人冷眼旁观,心想,别看这个新兵蛋子现在热情这么高,这个热情能持续多久呢?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解放军解放了整个北方,总兵力达到三百五十万。敌人军队只剩下一百五十万,全部败退到长江以南地区。解放军陈兵长江北岸,渡江作战、解放南京指日可待。大家都很清楚,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夜。
为了挽回败局,敌人妄想凭借长江天险阻挡解放军的脚步,重整军力,伺机反扑。于是提出长江为界,南北分治中国。
敌人提出,要以保留他们的权力机构及军队等五项内容作为条件,与我党和谈。
为减少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争取人民解放军和平渡江,我党同意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这是我党给他们一个最后的机会。
谈判中,中共代表团对于其它的建议,尽可能吸收和采纳,但是对于军队改编和人民解放军过江接收地方政权两点,绝不让步。经过多次反复磋商,双方最后拟定了一个《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敌人和谈的目的本来就不是和平,是争取时间在江南编练军队,拖延到雨季,长江洪水期涨水,形成更加有利的态势,彻底断绝解放军过江的希望,从而达到他们划江而治目的。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你不打,他就不倒。我党在多年来与敌人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敌人的本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和平谈判期间,也在为渡江战役积极备战。
果然不出所料,敌人最后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议修正案,并坚持反对解放军渡江。于是,和平谈判宣告彻底破裂。
就在敌人宣布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的第二天,党中央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解放军充分认识到渡江作战的关键,就在于船只。国民党军队在撤退到长江南岸之前,对留在北岸的船舶进行了大规模到清剿,烧的烧,沉的沉,当解放军到达的时候,北岸没有留下一条船,甚至没有留下一根可以用来造船的木头。他们站在南岸嘲笑的看着解放军,有那么多的军队有什么用?没有船,你们怎么能渡过长江?
面对这种情况,解放军全军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造船运动。兵工营也接到筹集渡江作战船只的命令。袁征下令,每个人都要为造船尽其所能。
这个时候,兵工营所有人也不修理武器了,都被分派出去找船,或者造船的木头。
谢晋元和吴家胜二人一道外出。二人沿着一个不大的河叉搜索。他们在一处江边芦苇从附近,发现了一处窝棚。来到窝棚跟前,发现里面有一个奄奄一息老头。谢晋元上前查看,发现是老人的虚弱可能是饿昏了,于是就用窝棚内的简陋灶台,烧上水,拿出随身干粮,准备给老人做饭。
吴家胜见状有点不高兴了。他说:“小谢,我们的任务是找船,如果在这里耽误时间,任务就没办法完成了。”
谢晋元说:“我在老家的时候听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现在遇见了,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吴家胜有点厌烦,说:“那好,谢晋元,你在这里救人吧。不过咱俩说好了,要是我找到船,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和你没关系。”
说完,他扭头离开了。
谢晋元耐心的等着水烧开,把干粮投入其中,一会儿干粮就变成面糊糊。谢晋元扶起昏迷中的老人,用老人的旧木勺子,耐心的一点一点的喂饭。
过了不长时间,老人清醒过来,感觉身上有了一点力气,发现是眼前的解放军救了自己一命,就要翻身磕头感谢。
谢晋元连忙拦住。他哪儿敢让老人家给自己磕头呢,老家的人说过,接受长辈的磕头,那可是要折寿的。
谢晋元看见老人恢复过来了,就要离开。他说:“老人家,你现在好些了吗?我还有任务在身,不能在这里待下去了。”
老人说:“谢谢解放军同志。我好多了。我知道,你们解放军是在找过江的船吧?我有一条船,可以给你们。”
谢晋元闻言大喜,连忙问道:“老人家,你的船在哪儿?”
“就在前面的水里。”老人说。
“前些天那些国民党的人四处搜查船只,我就提前用石头把船沉入水里了。不过你放心,沉船的地方水很浅,找几个人把船拉出来就行。”
谢晋元高兴的连声说:“谢谢你,老人家。呃,您怎么称呼?”
“我叫张连水。别人都叫我老张头。”老人回答。
“老张头。你可算给我们帮了大忙了。我现在就去找人把船弄出来。”
说完转身离开,叫人去了。
找到船,谢晋元高兴起来,步履轻快。刚走出没有多远,就碰见了吴家胜。
吴家胜在周围转了一圈,看见这片地方,除了水洼芦苇,什么都没有,不禁有些沮丧。想想自己瞎忙活一顿,还不如好谢晋元呆在一起呢。忽然见谢晋元急匆匆的样子,就随口问道:“小谢,出什么事儿了?”
谢晋元高兴的对他说:“我找到船了。刚才那个老人家有一只船,沉在浅水的地方,我去找几个人来把船拖出来。”
吴家胜一听找到船了,也很高兴。他眼珠一转,就对谢晋元说:“小谢,不如这样。你在这里守着,我去叫人来。”
“好。”谢晋元连想都没有想,不假思索的的答应下来。
吴家胜一路小跑,回到营地,他没有回到自己的班里,直接找到袁征营长。
“报告营长。我找到一条船。被沉在附近的一处浅水里。”
营长一听找到船,高兴的说:“好。找到船就算你立功了。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营长,我叫吴家胜,军械修理三班的。”他忙不迭的说清楚自己的身份。
营长对身边的一个战士说:“赵长林,带上你的二班,跟着吴家胜去把船打捞起来。”
吴家胜带着二班战士来到老人家窝棚,老人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恢复过来,就带着他们来到沉船之处。
沉船所在的地方,确实如老人所言,只有一米多深。从水面都能够隐隐看见船的形状。
大家齐心协力将船打捞出来。仔细一看,这是一艘很完好的渔船,大约能乘坐二十几个人,算是很不错的了。
因为袁征营长有言在先,谁找到船,谁就有功。所以,第二天,袁征的命令就下来了,吴家胜被提拔为三班班长,原来的三班长关山海被调走,另有他用。
对于吴家胜立功被提拔成班长,三班的战士没有任何不满。他们当然知道,吴家胜是和谢晋元一起出去执行任务的,任务完成了,立功的本应该是二人。不过,既然营长这么决定,大家当然是服从。
退一步说,即使真的是吴家胜贪功,人家小谢本人都不说什么,别人就更不适合说话了。
第二十九章 派去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