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想去,还是想不明白啊。
蓝天白云下,没有一丝风。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河里清澈的流水哗啦啦的声音,好像在对他说,放下这件事情吧,都已经过去了。河边的杨树,光秃秃的树枝则是一动不动,好像也不敢打扰他思考人生。
不知不觉,谢晋元在这里坐了整整一个上午。忘记了饥饿。
一直坐到中午过去,村里的几个妇女过来洗衣服。给医院伤病员洗衣物是村里承担的劳军任务之一。衣服和绷带都带有血迹,很难洗干净。女人们蹲在河边石头上,一边用力捶打脏衣服,一边家长里短的聊天。一个女人偶然抬头看见谢晋元,一个小伙子,没有和自己的队伍在一起,孤孤单单的坐在这里,觉得奇怪。仔细一看,认出来了。这个小伙子是第三担架队的小谢。谢晋元在这个刘庄,也是小有名气的人。这不仅是他特别年轻的原因,还因为这个小谢曾经救过村里刘嫂家的闺女,后来又在深更半夜从战场上救了一个解放军战士,被大家传扬开来。
这个女人于是就问开口道:
“咦,你不是第三担架队那个小谢吗?怎么自己一个人坐这里?”
“不用说,一定是想媳妇儿了。”另一个女人迅速接口调侃道。
“哈哈。”旁边的几个女人都笑起来。结过婚的农村妇女早就锻炼的没脸没皮没羞没臊,什么话都敢说。
“小谢,你还没有成亲吧?要不要嫂子给你在村里介绍一个小媳妇儿啊?咱村里有好几个漂亮闺女还没有嫁人呢。”
“是啊,小谢。你就留下来,天天晚上睡觉可以搂着媳妇儿,多美啊。”
“对了,小谢,你知道不知道,刘嫂家的闺女正在找你呢。”
三个女人一台戏,五六个女人凑在一起,拿谢晋元这个青涩少年开涮。他哪里经过这个阵仗,被几句话调侃,羞臊的脸上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几个女人不住嘴,说的他彻底败下阵来,再也没办法继续坐着这里了,跳起来狼狈不堪的逃跑了。
被几个女人开玩笑,虽然难为情,但是这样一来,他的烦闷心情也消散了不少,心情好了起来。然后他也想开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在担架队,难不成不会去别的地方?老家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走就走,管他娘的。
少年转而一想,嗯,临走前,应该去跟那位首长说一声,因为他自己得到嘉奖,应该当面去感谢人家才是。
他熟门熟路的来到战地医院大院,在一间屋子里找到胡亮。发现仅仅过了不到一天,胡亮气色不错,伤势竟然好了不少。
“小谢来了啊,坐下说话。”胡亮看见他来看自己,很高兴的让他坐下。
少年先是恭恭敬敬的谢过首长,说:“谢谢首长给我的嘉奖。我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首长嘉奖。”
胡亮摆摆手:“不用谢。既然是给你嘉奖,那就一定是你应该得到的。”
少年接着说:“首长,我是来向你告别的。我要走了。要离开这里了。”
胡亮敏感的问道:“仗还没打完,担架队也没解散,你为什么突然要离开?是出了什么事儿吗”
“呃,我被担架队开除了。”
谢晋元开始还不想说,沉默片刻,觉得对首长还是实话实说好一些。再说,他到底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那些人要说自己通敌,这个时候也确实想找个人倾诉衷肠,给自己解惑。
胡亮闻言吃了一惊,问:“为什么开除你?”
谢晋元垂头丧气的摇摇头,对胡亮说:“具体是因为什么我也不知。他们说我通敌。”
通敌?一个农民家孩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担架队员,怎么可能去通敌?
胡亮闻言哑然失笑。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胡亮继续问到。
谢晋元被莫须有的罪名开除,正感觉郁闷,见首长关心,于是就将自己趁夜里去战场捡战利品,遇到老乡收了老乡牛奶罐头的事情说了一遍。
他愤愤不平的说:“我只不过跟老乡聊了一会儿老家的事儿,收了老乡一个罐头。而且我也没有吃,当时都用来救首长了。这怎么就叫通敌了?”
听到因为这个罐头,小伙子竟然被别人上纲上线,从担架队被开除出去,胡亮也觉得不可思议。他闭目沉思片刻,略微想了一想,心里立刻就明白了。怪不得医生说,自己能被抢救回来,是一个奇迹。原来这个奇迹,是一个罐头创造出来的。
他心里有些感动。接着他就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小伙子救了自己,这是救命之恩。原以为给小谢发个嘉奖能够略微回报一二,没想到带来相反的结果。
不过,胡亮的思想觉悟和见识比少年高的多。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之后,说道:
“哦,小谢。这个事情里,也有我的错,是我考虑不周了。上级给你发嘉奖,原本是为了表扬你,同时鼓励其他人,没想到适得其反,嘉奖反而害了你。”
胡亮说着,表情显得有些尴尬。
“他们开除我,怎么会和首长的嘉奖有关系呢?”谢晋元疑惑的问道。
看见少年不明白,胡亮说:
“唉。你不懂。那些人说你通敌,只是一个借口。他们是嫉妒你得到嘉奖。要知道,这个嘉奖令,回到老家后可以在**里兑现的。”
“另外,你夜里私自去战场,违背担架队的纪律,本应该受到批评的,你反而得到嘉奖,这让队长下不来台,如果大家都学你,以后担架队就乱了。所以,为了担架队的纪律,为了队长的威信,为了团结,他们就拿通敌为罪名,赶你走。”
“不过,你也不要担心。被他们开除,离开担架队,对你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胡亮接着说道:
“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你在担架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跑来跑去的,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
“可是,战士们在前线直接跟敌人打仗,不是更危险吗?”谢晋元问道。
“部队的战士不一样。他们上战场打仗,流血牺牲是避免不了的,而且他们有机会立功,你在担架队也冒着生命危险,最后得到的东西太少,对你来说还是有点不值得。”
胡亮解释说。
“我看不如这样。我有个认识的人,叫袁征,在这个部队的兵工营,现在是那儿的营长。我介绍你去他那儿。你跟他们一起走。以后有机会就复转到城市里找个工作,总比回家当个农民要强。”
谢晋元闻言大喜。他从心底不愿意回老家。他连忙鞠躬致谢:“谢谢首长。这样可帮我大忙了。我正好不愿意回家种地呢。”
胡亮取出一片纸,写了一张字条交给了谢晋元。说道:“你去见到他,把这个给他就行了。”
胡亮对自己的字条有十足的信心。因为胡亮和袁征,二人不仅仅是以前都是从延安出来的发小,也是铁哥们和战友。
胡亮的父亲叫胡伯华,三十年代在江西参加红军。认识了女战士张清,二人随后结婚。然后生了胡亮。之后跟随红军长征到延安,通过地下党组织将寄样在农民家里的胡亮接到延安。
胡亮的父母都是部队上的人,无暇照顾儿子,胡亮被送进了延安保育院,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延安度过的。虽然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但他们这些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很是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每年儿童节,领导们都会来看望孩子们,鼓励孩子们上进。
胡亮小时候很顽皮,喜欢美丽的事物。当时边区**院子里种了一些花卉,花园里花儿开的正好,大家来去匆匆的经过,谁也没有多加注意。有一次被胡亮看到,他就伸手去摘花。马上就过来一个战士制止说:“小朋友,不要摘花。这里的花草都是属于大家的。小朋友要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胡亮很聪明。听到这句话立刻明白了,这些花卉是让大家观赏的,是属于大家的。他点头承认错误。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的一生中,他一直兢兢业业。从没有拿过公家的东西,没有做过贪污腐败的事情。
在延安期间,从小到大,袁征一直是他身边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二人一同学习,一同淘气,一同长大。不过二人兴趣爱好不同。胡亮特别喜欢大人们讲的古代故事中的战争计谋,而袁征对枪支武器特别痴迷。
后来,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在敌强我弱形势下,中央决定转移。延安的孩子们也跟着部队撤退。
孩子们的生活从窑洞转移到马背上。小一点孩子就坐在马背上的篮筐里,大点的孩子就跟着队伍走。胡亮和袁征当时都已经是十六七岁的大孩子了,每天不仅仅自己都要走五六十里路,还要跑前跑后的帮助别的小孩子,每天累的腿都肿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疼的想哭。
第二十三章 意外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