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37章 剑阁
    魏军是要比司马伦提前几天抵达的剑阁关下,而且到达关下之后,并没有驻军等待,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起了进攻。
    显然这种进攻是试探性的,邓艾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要试试剑阁关防御的实力。
    剑阁是蜀北之门户,自成天险,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从汉中和阴平入蜀的重要咽喉通道。
    剑阁也叫剑门关,之所以得此名,就是剑阁关的东面叫大剑山,西面叫小剑山,大小剑山七十二峰,全部都是千仞峭壁,有如刀削斧凿,形若一柄柄傲然挺立的宝剑,所以得名为剑山。
    而剑阁正处于大小剑山之间的一道幽深峡谷之中,两边的山崖笔陡峭,平整如门,中间最窄之处仅有几十步宽,故名剑门或剑阁,自古以来就为天下之险,易守难攻。
    邓艾当然也清楚剑阁的险峻,但魏军此次的目标可不只是拿下汉中阴平,而是要剑指成都,想要打到成都去,那么剑阁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不论什么情况,魏军都必须要攻破剑阁,才能直抵成都。
    所以邓艾与马隆牵弘在白水关会之后,进占了早已经是空无一人的白水关,随后便挥师南下,兵临剑阁。
    到达剑阁之后,邓艾甚至都没有驻兵观察一下,而是下令师纂的陷阵营率先向剑阁发起进攻,邓艾要试探一下剑阁的防御能力,然后才会做出适当的调整来。
    剑阁虽险,但防御的兵力部署和防御设施并不太齐备,从蜀军平时只驻守一千人的情况来看,蜀国方面也确实没有把剑阁当成什么紧要的关隘予以重视。
    这其实也不能理解,毕竟剑阁身处汉中和阴平的后方,距离秦岭前线差不多有一千多里的路程,再加上蜀军兵力就十分的有限,自然不可能在千里之外的后方关隘处设重兵予以守卫。
    这次牵弘在阴平的失误其实是致命的,如果牵弘没有被钟会忽悠住抢先赶到阴平桥头的话,魏军是完成有机会将钟会的人马截留在阴平的,那怕就算算不能将钟会的人马全部给歼灭掉,但只要能阻挡钟会的人马向南撤退,那么邓艾的主力在拿下阳平关之后,便可以趁势南下,一路抢占空虚的关城和白水。
    此时的剑阁只有一千人的防守兵力,而且只要邓艾的动作足够快,蜀军几乎来不及向剑阁增兵,那么对于魏军来说,就算是再险要的剑阁,也自然会如履平地,这一千人的守军,根本就不可能挡得住魏国大军。
    虽然说剑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但那不过是形容词而已,就算剑阁真的是天险,一个人就能挡得住一万人,开什么玩笑,一万人就算是一人一口唾沫,也足以把一个人给淹死了。
    所以说,剑阁真如果只有一千人来防御的话,那就真是悬了,魏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得下来。
    但牵弘的这次失误,等同于是纵虎归山,钟会的两万多人幸运地逃出生天之后,理所当然地投奔剑阁了。
    虽然说现在双方的兵力对比上魏军还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至少不会出现一千人对八万人那么悬殊的比例了,钟会的两万多人马,守起剑阁来,还是游刃有余的。
    这也是钟会主动弃白水关而退守剑阁的主要原因,白水关那边地形虽险,但和剑阁比起来,相差的还是太远,剑阁的雄奇险峻,乃可是天下出了名的,蜀道之难,难在剑阁。
    而白水关那边,北通汉中武都,西连阴平,如果钟会要坚守的话,就必须会遭受两面之敌的夹击,这样的战斗形势,无疑是最为糟糕的,所以钟会才会主动地放弃白水关。
    以钟会的实力,坚守白水关的话,或许能对付得了来自汉中或阴平的一路人马,但魏军两路人马齐至,这样前后夹击的话,钟会肯定是撑不住的。
    所以撤军剑阁是钟会审时度势的结果,仗打到这个份上,汉中阴平武都三个郡都丢光了,再多丢一个白水关,也是无关紧要的,只要钟会能守得住剑阁,就能保得住蜀中,延缓蜀国的灭亡。
    当然,钟会选择是明智的,正确的,但他面临的困难也是挺大的,首先就是兵力不足的问题,魏军夺了阳平关之后,顺势南下,与马隆牵弘的人马会合之后,总兵力达到了八万多人,号称十万之众。
    当然这不是虚的,魏军仅仅是战斗人员,就达到了八万人,再加上数万人的后勤辅兵加上民伕,甚至都不止十万人,足见魏军实力之庞大,对剑阁是志在必得的。
    而钟会搜罗尽全部的兵力,也不过才二万六千人,这还是加上了剑阁原本驻守的军队,原本剑阁是有一位都尉在此领把守的,但钟会一来,自然而然将剑阁的驻守权力给夺了下来,由他来主持剑阁的防务。
    但这点兵力让钟会还是没有多少的底气的,毕竟他很清楚魏军的实力,多次的交手经验告诉钟会,魏军就算是在兵力薄弱的时候,都不能轻视于它,更别说魏军现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了,完全能对蜀军形成碾压之势。
    如果钟会不是占据着剑阁天险的话,就他的这点人马,根本就不可能是魏军的对手,在强悍的魏军面前,真的只是小菜一碟。
    除了兵力的问题,钟会面临的还有一个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剑阁的防御设施。
    剑阁虽然是自成天险,但如果不刻意地进行防御部署的话,那么再险要的关隘也是有漏洞的。
    而蜀国这些年对剑阁的投入相当的有限,恐怕连阳平关的十分之一也达不到,当然这也跟剑阁深处蜀国后方有关,蜀国朝廷经济条件有限,少钱少粮,有点资金,也都投入到最前线去了,至于剑阁,确实不太予以重视。
    就算是派驻的这一千多人,大多也是没有多少经验的守备部队,防御能力极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