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25 李善长的结局
    朱元璋大封功臣,对臣下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于是,他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这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列第一,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李善长拿到了不死铁券,他以为,自己的地位和性命都稳了。
    他虽然能掐善算,但是,他始终没有把握住朱元璋的人性。最后,还是栽在了政治旋涡当中。
    李善长的成功,在于他的见识,不过,随着他地位的提高,让他开始迷失了自我,那就是,他已经热衷于权力了。
    他外表看起来宽厚温和,但出于对权力的贪婪,内心开始嫉妒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他们不是李善长一伙的,侵犯到他的权限。
    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
    另外,李善长对威胁他地位的中丞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充满了嫉妒。在与刘伯温争论法令时,竟然辱骂刘伯温!
    刘基就此心中不安,便告假回家。
    李善长的这些做法,使得朱元璋开始有点讨厌他了。
    李善长对于形势的变化和人性的变化,是个没掌握住的人。
    此时的形势,早已经不是元末的形势了;而此时的朱元璋,也不是以前的朱元璋了!
    此时的形势是,中央集权,不需要有权力的臣子;此时的朱元璋,不再是包容臣子的朱元璋,而是热衷权力的朱元璋!
    在这样的形势下,放弃权力,远离政治旋涡,那是最正确的选择。
    可惜的是,李善长不明白这些道理。
    不过,李善长虽然贪恋权力,但也知道朱元璋不是自己能惹的,所以,他也看出了朱元璋对自己的讨厌,所以,他在洪武四年,借病辞官归居。
    朱元璋很高兴,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同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一年后,李善长病愈,朱元璋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
    洪武七年,朱元璋提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
    这一事,让李善长觉得朱元璋还是重用自己人的。
    洪武九年,朱元璋以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
    初定婚礼,公主严修妇道。
    李家受宠显赫,一时为人羡慕。
    李祺与公主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
    这一事,可见朱元璋是警示着李善长。
    不久,朱元璋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圆丘之工。
    李善长也知道朱元璋对他的猜忌了,他在朱元璋那里已经失势了,所以,他想要稳住势力,只有结交有权力的人。
    这个人,就是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在任宁国知县的时候,是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才被提升为太常少卿,最后任丞相。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娶的妻子,正是胡惟庸的侄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被牵连处死者甚多,李善长却没事。
    御史台缺中丞,朱元璋便命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
    这时的朱元璋,对李善长家族尚未起杀意。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没有表示感谢。
    朱元璋见李善长这么作大,对他怀恨在心。
    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他因年老约束不了部下。
    他想建造府宅,当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悄悄告诉他一些听到的事。
    四月,京城有百姓受牵累迁徙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
    朱元璋大怒,将丁斌治罪。
    丁斌以前是胡惟庸家的给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形。
    朱元璋于是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他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
    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
    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
    至此,证据确凿,李善长就算没参与谋反,但也知道胡惟庸谋反一事。
    李善长是元勋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真是心怀两端,大逆不道!
    这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
    朱元璋听了,当下借机把李善长一家,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人,都同时受胡惟庸牵连而死。不久,被牵连的还有已故的营阳侯杨王景、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
    朱元璋亲自下诏罗列他们的罪状,加在狱辞里面,纂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被迁徙至江浦,过了一段时间后死去。
    李善长,号称能掐善算,无所不知,最终还是死在了政治旋涡当中。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说道:“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人们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定胜于兄弟之子,已经安享万全之富贵的人,一定不会去想侥幸获得万一之富贵,这是人之常情。李善长与胡惟庸,仍然只是儿女亲戚,而对于陛下则像对子女一样的亲近。假使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过是位列勋臣第一而已,太师、国公、封王而已,娶公主、纳王妃而已,难道还会胜于今日吗?而且李善长难道不明白天下是不能侥幸取得的吗?元朝末年,欲取天下者无限,却都莫不为此粉身碎骨,覆宗绝祀,能保全自己脑袋的有几个人呢?李善长自己也亲眼所见,为什么还要在衰倦之年去重蹈覆辙呢?凡是去这么做的必然有深仇大恨促使着他,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父子之间可能会相互扶持以求逃脱灾祸。而现在李善长之子李祺与陛下有骨肉之亲,没有丝毫芥蒂,他何苦突然这么去做呢?如果说天象告变,大臣受灾,杀了他以应天象,则陛下更加不能这样做。臣惟恐天下百姓听说之后,会说像李善长这样的有功之臣尚且得到了如此下场,国家也会因此而分崩瓦解啊。现在李善长已死,再说无益,但愿陛下将此作为将来的教训。”
    朱元璋收到此信后,竟也没有加罪王国用,可见,王国用的话,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的,也就是说,李善长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谋反,他的罪不至于被灭族。
    可惜的是,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朱元璋了!凡是有可能威胁到他的人,或者是他家族统治的人,统统都得消灭!
    这才是李善长被灭族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