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3章
    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嘉应、孙义博和门卫大叔的聊天随着一个满脸胡须的中年大叔的到来,而结束了。
    来到交通工具的面前,嘉应和孙义博都愣住了。这是一辆有拖箱的三轮摩托车,而它看起来也有些年纪了。吴大叔点了三次火,终于点燃了摩托车。
    “上车吧?我们要准备出发了。”为了让这两个看起来就是城里的孩子坐的舒服,老吴甚至特地将自己放在值班室,晚上用来加衣服的大棉袄垫在了车底。毕竟都是农家出来的车辆,里面再怎么说也有不少的灰土。
    孙义博牵着嘉应上了车,他们没好意思坐在一看就是吴大叔外衣的大棉袄上面,而是从行李里面拿出了一床毛毯和一张野餐桌布垫上。
    吴大叔见状,也没有多说什么。倒是发车的时候说了一句:“傍晚了,山里凉。路上要是实在冷了,就把大棉袄给裹上。可别冷坏了!衣服都是干净的咧。”
    由此可见,刁民并非出自穷山恶水。大多数时候,坏的只是人心而不是哪个阶层。
    一路颠簸,对于嘉应和孙义博,这样的体验,真是从来没有过的。哪怕是曾经生长在陆家的嘉应,也没有经历过这样艰难的路程。如同吴大叔所说,冬天的寒风在摩托三轮车的行驶中,几乎如同刀子一般割着他们的脸颊。
    孙义博将嘉应揽在怀里,再将大棉袄裹在他们身上,才勉强可以抵御这么刺骨的寒风。
    第115章
    颠簸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 终于在天彻底黑下来之前,到达了塔固镇。得知他们要去到镇上最远的乡村宁西村, 吴大叔还特意挽留嘉应和孙义博在自己家里住了一晚。在他们这个位于西南腹地深处的小乡镇,是没有旅馆和招待所的。
    嘉应和孙义博非常感恩吴大叔, 素昧平生的他却可以如此热情的招待他们。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 吃到吴大叔的老婆亲手擀制的面条,嘉应和孙义博觉得这是他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
    吴大叔家里在镇上可以算得上是条件好的家庭了, 因为他在火车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家也只是一座青砖的大瓦房而已。
    为了招待城里来的支教老师, 吴大叔老婆还特意拿出了连他们自己都舍不得盖的棉被。在这个偏远的小镇, 一间宽敞的瓦房之中, 昏黄的白炽灯下, 孙义博紧紧的搂着怀里的嘉应。因为,实在是太冷了。
    “义博, 你有没有后悔跟我一起出来?”嘉应好奇的抬头, 看向抱着自己的孙义博。连续两天的奔波, 他还没有来得及处理的胡须已经长出来了。
    说起来, 嘉应有着音乐创作者的特性。她喜欢体验不同的人生, 不喜欢当温室里面的花朵。倘若不是这么曲折的人生经历,她也不可能写出那些炙手可热的歌曲。
    创作源于灵感,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而那些震撼心灵的发声,往往来自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傻瓜!我怎么会后悔?跟你在一起,哪怕是露宿街头, 我也愿意。你想想,等我们老了,还能回忆起这段记忆犹新的日子,不是挺好的吗?”
    在没有空调,没有地砖,没有华丽装饰的农家瓦房,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相拥。他愿意陪她一起做所有她想要做的事,这大概是最动人的表白。
    由于他们学校放假比较早,所以,此时的小学生们,还有大半个月才会放寒假。第二天一大早,嘉应和孙义博从睡梦中醒过来。昨天已经听吴大叔说过了,从这里到宁西村,没有客车。所以,吴大叔打算亲自送他们过去。
    并且,摩托车还不能够将他们送到宁西村村子里。他们只能开到山脚下,然后徒步翻越一座大山,才可以到达宁西村。
    因为吴大叔和他的妻子执意不收嘉应他们的钱。嘉应只好偷偷的将五百块钱塞到了房间里的棉被下面。吴大叔和吴大婶都是热心的好人,他们总不能白吃白住。
    “我跟你们说,要不是今年年初的时候,一个好心人捐钱给宁西村修了学校,那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书可念。从宁西村到塔固镇,需要步行四十公里。他们除了到镇上念书,再没有其他选择。不过,现在好了。学校有了,还有像你们这样的支教老师。现在还是好人多啊!”
    吴大叔一路上除了介绍这里的环境,还跟嘉应他们唠叨几句家常。他们家已经很了不起了,供养了两个大学生。除了在火车站工作,他和妻子还养了十多头猪,种了八亩土地。
    在这里,勤劳还不一定能够让他们脱贫致富。来古塔镇的路途已经够颠簸了,没想到,去宁西村的路更加难走。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政府不给修建学校了吧?真是太难了!所有的修建材料,都需要靠人力背上去。哪怕是青砖的瓦房,修建起来也是极其不容易的!”此时他们已经从三轮车上下来了,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吴大叔接过了嘉应的行李箱,扛在了背上。孙义博也将行李箱扛了起来,嘉应背着一个大书包,三人一起向着宁西村进发。
    嘉应和孙义博自问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孙义博每天坚持锻炼。可是,在半山腰的时候,他们还是被吴大叔给甩在了后面。
    “等等,大叔,休息一会儿吧!”孙义博放下肩上的行李箱,他算是明白了什么叫肩上的重担。刚开始可能还觉得小菜一碟,可是越往上走,山路越狭窄、越陡峭。
    嘉应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一路上她一直在观察。有没有可能修建一条通往山里的道路。听大叔说,宁西村属于塔固镇最偏远的一个乡村。有着100多户家庭,接近500个村民。全部搬迁出来,是不太现实的。可是,办法还不是人想的吗?
    他们一大早出门,直到下午两点,才到达了宁西村。看着村民聚居的村落,嘉应和孙义博都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到了。
    然而,在希望小学门口,嘉应和孙义博看到了紧锁的校门。透过大门,可以看到学校似乎已经闲置了好几个月了。房屋还是新的,只不过积累了一些灰尘和蜘蛛网。
    “哎,这个情况很正常啊,因为很少老师能够一直坚守在这里。”吴大叔似乎深有感触。他们家亲戚也有在其他村子里的,因为地方太过偏僻,而且工资有太低,生活太艰苦。几乎很少的老师可以坚持下来。
    当然不是说他们没有爱心,而是现实逼迫得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他们身上也有负担,能够坚持超过三年的教师,已经屈指可数了。
    嘉应和孙义博在吴大叔的带领下,找到了宁西村的村长,在这个看起来古老的祠堂中,以为白发苍苍的老者,接待了他们。
    “你们是来支教的老师?算了,还是算了吧!孩子们已经换过好几次老师了,每一次看着他们眼中的希望被打碎,我都于心不忍。就这样吧,你们,是坚持不下来的!”
    老者打量了一下孙义博和嘉应,在他们的身上,他看到了养尊处优。小年轻想要锻炼一下自己,他也理解。身为宁西村的村长,他算是村里见识比较渊博的人了。当年,他还曾经是古塔镇镇上的私塾老师。
    “村长,要不然让他们试一试吧?孩子们多念几天书,多识几个字总是好的!”吴大叔替嘉应他们求情,毕竟一路上,他看到了两人的努力。
    “村长爷爷,如果您知道学校是谁捐款修的,是不是就会改变主意?”孙义博看向村长,眼神里面全部都是坚定。刚才在过来的路上,他有看到,村里的孩子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是渴求着知识的!
    听到孙义博的话,村长的眼睛一亮。当初修建这个学校的时候,村里的人高兴得跟过年似的。还主动帮忙背砖头,主动提供木材。可惜了,学校是有了,就是一直留不下老师。
    当他得知这个学校是嘉应捐款修建的,整个人都茫然了。他当然知道捐款人的姓名,他也看了嘉应的身份证。现在她想要到学校来当支教老师?村长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看不明白眼前的女孩。
    “村长,请您让我们留下来。在找到新的老师之前,我们是一定不会离开的!”嘉应诚恳的看着村长。
    最后,吴大叔离开了宁西村,而孙义博和嘉应留了下来。回家的路上,他还在疑惑。这城里的孩子,跟演电视剧似的。长得不仅好看,还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人?
    吴大叔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的妻子递了五百块钱给他。
    “呐,昨天留宿的孩子们塞在棉被下面的。这些孩子也真是的,哪里用得着这样。”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粗糙的大手、黝黑的皮肤。可是,她是最善良淳朴的农村人,这些钱已经让她心有不安了。
    接过钱,吴大叔也是一愣。
    “没事儿,过些天,我给他们送一些生活必需品上去。孩子们一看就是第一次出远门,东西还未必准备齐全了。”
    此时,嘉应和孙义博站在宁西村的祠堂门口。村长在天黑之前,将村里的村民全部召集到了一起。
    “今天,想要跟大家说一件大好事。这位,是捐钱给我们修建学校的好心人,她现在带着她的朋友一起来给我们宁西村的希望小学当老师。大家鼓掌欢迎!”
    “噢噢,我们又有老师了。噢噢,爸爸妈妈,我可以上学了!”最高兴的人,莫过于村里的孩子。他们盼望着可以像镇上的孩子一样,每天都可以背着书包去学校。
    至于村里的其他人,他们怀疑的看着嘉应和孙义博,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鼓掌。这两个长得比年画上还好看的人,不知道能够在这里坚持几天。虽然,他们感慨于嘉应的好心,可是现实已经让他们变得麻木了。
    消息已经通知下去,村里的人也都各回各家去了。忙碌了一天,这个时候的他们早已经饥肠辘辘。除了几个孩子围着嘉应他们舍不得离开。
    这两位新来的老师真好看!他们的声音也很好听!
    村长将嘉应他们带到了学校,这里有专门为老师准备的宿舍。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房间,能够有住的地方,嘉应和孙义博已经很满足了。
    趁天黑之前,他们需要把自己住的房间和厨房打扫出来。中午只吃了一点干粮的嘉应和孙义博此时饿得可以吞下一头牛。
    “嘉应,你别动!”孙义博突然出声,脸上露出的惊吓,让嘉应立刻停下了手里的动作。
    第116章
    原来, 一只特别大的蜘蛛,从房顶之上, 落到了嘉应的后脑勺附近。
    孙义博虽然有点害怕,还是小心翼翼的用一个木棍, 挑开了蜘蛛丝上挂着的大蜘蛛。嘉应看到孙义博手上的东西了然, 蜘蛛在这里已经算是很温和的动物了。她并不害怕蜘蛛。
    将扫帚绑在竹子上,孙义博打扫着高处的蜘蛛网。整个工作完成之后, 他已经灰头土脸的了。嘉应看到这个模样的孙义博,忍不住笑出了声。她手里拿着簸箕和扫帚,将地上的灰尘和垃圾清理干净。
    整整花了一个小时, 他们所住的房间和厨房、厕所终于打扫出来了。他们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洗澡洗头, 毕竟一身的灰尘和汗渍, 让两人非常不适。
    孙义博头大的看着眼前的锅灶。铁锅和煮饭烧水用的大锅是村长领着人送过来的。一起被送过来的, 还有大米、白面、柴火和一些简单的调味品以及蔬菜和鸡蛋。不难看出,这已经是村长拿出的最高规格的待遇。
    嘉应在孙义博震惊的目光中, 顺利的点燃了灶火。一边煮着他们的晚饭红薯, 一边烧着他们需要用到的热水。这个农村的土灶其实也蛮有智慧的, 一把火可以供应两个锅灶。
    洗澡才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 因为这个天气没有浴霸, 洗澡脱衣服那会儿简直冻得直哆嗦。不过,洗完了之后,整个个人都缓过来了。再美美的吃上一顿红薯大餐。
    “我算是明白为什么支教老师留不下来了。”孙义博放下手里的红薯皮,才几个小时的时间,他和嘉应要不是意志坚定, 早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义博,这就是这里村民的日常生活,没有燃气灶,没有热水器,没有浴霸。不像城里,一个电话,你要的一切生活需要都可以被送上门来。”嘉应呼吸了一口冰凉的空气。在这里,除了这些不便,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第二天一大早,好多村民主动来学校帮忙打扫卫生。学校已经差不多有半年没有上课了,现在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老师,村民们还是非常激动的。毕竟,他们虽然文化少,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当宁西村希望小学终于开始上课,已经是第二天的事情了。
    宁西村一共有十二个适龄的孩子,他们处于七到十二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与孩子之前学识的差异并不太大,主要是他们都没有正经的上过一年以上的学堂。
    反正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赶。嘉应在和村长商量之后,决定让村子里面5岁到15岁的孩子都过来上课。他们也不按照课本来学,每一天,嘉应和孙义博都按照自己所准备的课程来给孩子们上课。
    孩子们也不需要书本,每个人只用准备一只铅笔和一个作业本就可以了。
    嘉应还在庆幸,他们所带的行李中就有铅笔和作业本。不然,这里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文具了。
    每一天,孩子们都激动的回家跟家里人讲,他们今天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老师不仅人长得漂亮,还特别温柔。而且,莫老师唱的歌简直太好听了。莫老师一定是天上的仙女!
    自从嘉应他们来了宁西村,这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生机。不仅是孩子们,连村里的大人走路都更加带劲了。他们得多攒点钱,有条件,还是得送孩子继续读书。不然,孩子的未来只能跟他们一样。
    每天早上,嘉应和孙义博不到六点钟就起床了。他们不好意思总是要村民们补给蔬菜和粮食,自己在学校的空地里种了一些蔬菜。吴大叔上一次上山,给他们带了好多腊肉和香肠,还有晾衣架、洗衣服的盆和桶等生活用品。
    学校七点就开始早读了,当郎朗的书声从学校里面传出来的时候,一直站在校门口的村长忍不住长叹了一口气。
    早读完,孩子们有一个小时的晨练时间。一般不是嘉应带着她们跳健身操,就是孙义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九点钟,学校开始正式上课。嘉应负责年纪小一点的孩子的教学,而孙义博负责大一点孩子的教学。
    5到15岁的孩子如果使用相同的教育内容,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嘉应和孙义博可谓是挖空了心思。上午有三节文化课,下午的时候,嘉应和孙义博会集中孩子们一起上美术课或者音乐课。之后一般是故事会,然后巩固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
    嘉应和孙义博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要不是他们的手机是特制的卫星网络,他们有可能在这里连手机都用不上。按时给家里人报平安,京城里,莫少林和牟染月心疼的看着视频中的宝贝女儿,嘉应又瘦了。
    倒是孙爸爸给嘉应他们出了一个主意。部队上每年都会有好些退役的军人,而他们之中,总能够挑选到合适的愿意去山区支教的老师。现在是和平年代,倒是不存在杀气特别重的退伍军人。因此,孙爸爸这个提议,引起了嘉应和孙义博的关注。
    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像宁西村这样的希望小学一定还有。那么,如何在建立了小学之后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嘉应特别联系了海成大叔。建立希望小学的事情,交给海成大叔她很放心。现在,她想要把建立一支教师队伍的担子接下来。
    “嘉应,你是认真的吗?”海成大叔的声音有点严肃。
    “是的,海成大叔,我已经考虑很久了。你不知道,这些孩子有多可爱。他们对于知识的寻觅和追求是出于一种本能。”嘉应坚定的回答道。从她计划做希望小学开始,她就没有想过要放弃。
    这件事,在她去美国领取格莱美音乐大奖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她的脑海。
    “我会一直支持你的!坚持有时候比开始更难,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在支教期间,借着孙义博背来的吉他,嘉应一连创作了三首歌曲。每一首,都是来自灵魂的发声。而宁西村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有幸成了最先聆听这三首歌曲的人。他们不懂更加复杂的事情,于他们而言,莫老师就是天上派来拯救他们的仙女。
    有了孙爸爸的帮助,退伍军人支教队很快成立了起来。嘉应成了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她统计了自己出资修建的所有的希望小学的情况。第一个分配支教老师的就是宁西村的希望小学。
    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嘉应和孙义博离开的日子也一拖再拖,就连新的老师已经来了,他们还是舍不得离开。连莫少林和牟染月、孙科和龙琴都从京城赶了过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嘉应一步三回头,这是她教孩子们唱的第一首歌。此情此景,让她忍不住落下泪来。孩子们每一张笑脸,都被她刻入了脑海。就此一别,或许多年之后,他们都会长成自己身边的松柏一样的栋梁。
    政法大学的新学期已经开学了,嘉应因为支教的缘故,已经回来晚了。当孙媛媛和薛子华看到推门进来的嘉应的时候,都忍不住惊呼起来。
    “啊!嘉应,你怎么瘦了这么多。”
    “是啊,嘉应,你该不是生病了吧?”
    大家只知道嘉应请假了,但是具体请假的原因不清楚。而且,后面的时间,嘉应一直忙于退伍军人支教队伍的建立,没有跟室友联系。
    “没有生病,你们别担心。有我精神这么好的病人吗?我只是减肥而已。没发现我又变美了吗?”嘉应并没有说自己去支教的事情,其中涉及影子身份问题。倒不是想要隐瞒,而是做好事没必要让大家都知道。
    “你不瘦也很美,好不好?突然瘦下来了,我都有点心疼了。”孙媛媛抱了抱嘉应,一抱才知道,原本软软的嘉应现在瘦得特别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