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1章 善于化不可能为可能(1/2)
    人与人之间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齐政而言,他知道董教授的项目会成功,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会在短短几年内变为现实,所以投资再大,他也敢出手。
    这有点像银行追着给嘉谷放贷一样,他们对嘉谷投资项目能产生巨大效益具有十足的信心,自然也就敢给嘉谷开出大额度的授信。
    最重要是,齐政因此知道董教授是一名真正的水产专家。
    世界上的专家有两类:一类是严谨科学的专家,本质上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一类是混吃等死的“砖家”,本质上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后者就像是老鼠,不光坏了一锅又一锅的汤,而且繁殖力惊人。
    后者是嘉谷避之不及的,而前者则是嘉谷大力拉拢的。
    虽然嘉谷集团已经发展到可以直接找院士的地步了,但院士毕竟是稀缺品种,董教授这样的高级专家,才是嘉谷合作的主力。
    当然,几年后,董教授也进入了院士增选名单,他此时的名气虽然不算大,但在黄海冷水团成功“游”出三文鱼后,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这些都是此刻的董教授所不知道的。
    听完嘉谷的合作计划后,他又是骄傲又是苦恼。
    骄傲的是,超乎想象的待遇说明了自己的价值,是对自己的认可。苦恼的是,接受的好处越多,他肩上承担的责任就越大。
    如果是数亿元的研发经费,他大概会毫不犹豫地接受齐政的邀约;但是,数十亿元的项目,这个数字让他犹豫了。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他是真正想做出成绩的人,而有追求的人都会爱惜羽毛。如果弄砸了一个数十亿元投资的项目,他的名声不说彻底臭了,但也绝对没有什么前途了。
    齐政也没有让董教授立刻做出决定,初步洽谈过后,就先把他在邳山岛安顿了下来。
    岛上梦幻般的景观也没能吸引董教授的注意力,他仔细思考一番过后,先向在嘉谷渔场做调研的老友周院士问计。
    “老董,你知道的,我能向齐董推荐这个项目,当然是希望你们达成合作喽!”周院士明确表明了态度。
    董教授苦笑道:“我知道,但是,齐董这么大的手笔……老实说,我就怕齐董期待过大,反而不好收场。”
    周院士对他“穷人乍富”的心情表示理解,但他想了想,反而劝道:“其实,你可以换个方向思考。齐董既然敢投入这么大,不也意味着他对这个项目的成功有信心吗?”
    他眨眨眼,笑道:“而且,在我看来,你们开发黄海冷水团,与嘉谷合作,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董教授表示洗耳倾听。
    周院士笑了笑,道:“因为,嘉谷是最善于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农牧企业啊!”
    别看周院士的研究方向不在“黄海冷水团”上,但他是了解要“驯服”黄海冷水团的难度的。
    如果仔细翻一翻渔业新闻,就会发现,一说到黄海、渤海地区的渔业生产,“黄海冷水团”这个高冷又神秘的角色会频繁出现,收成好的年头有它,收成不咋地的年头也有它!
    这是因为,近年来,因为气候变迁、全球变暖、海水污染等等因素,这个冷水团是越来越不稳定了。而它稍有异常,就可能会导致整个海区的温度和盐度剧烈波动,进而导致那些深海养殖的海鲜面临灭顶之灾。
    这也是为什么黄渤海海域的养殖公司在产品宣传的时候,强调海区的环境优越性,强调冷水团的好处;而在说到经营风险的时候,又吐槽冷水团的喜怒无常了。
    说得再明白点,要想“驯服”桀骜不驯的黄海冷水团,本身就是一种“化不可能为可能”。
    ……
    周院士将董教授拉到嘉谷大渔场:“来吧,让你眼见为实。”
    科研船驶往渔场外围。
    只见一阵海浪翻过,水中隐约可见一株株海草随洋流漂荡,就像无数条不断舞动的长臂。
    “这是……”
    周院士语气莫名地说道:“这就是嘉谷渔场的巨藻林了!”
    从水下机器人的视角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棵棵“大树”从海底拔地而起,足足有几十米高,“枝叶”随波浪和洋流飘扬。
    这些“大树”没有根,它们依靠一个叫“固着器”的1米多长的结构,牢牢地将自己固定在海底的嘉谷投放的礁石上;叶片的主叶脉上规律排列的气囊产生足够的浮力,将“大树”的叶片乃至整个身体托举起来,在海水中保持直立的姿势,形成壮观的“海底森林”。
    董教授瞳孔微缩:“这边的环境……适合巨藻生长?”
    要知道,巨藻就跟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一样,需要寒冷的环境来维持恢复和生长。纵观全球巨藻林的分布,多在温带和极地边缘地区,譬如北美洲西海岸、南美洲沿海、南极洲岛屿海岸、澳大利亚海岸等地。
    国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墨西哥引种巨藻,也获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但那是在北黄海和渤海区域!而邳山岛……是在东海吧?
    周院士摊摊手:“要不怎么说嘉谷善于化不可能为可能呢?嘉谷在这片区域发现了类似于‘黄海冷水团’的低温环境,当然,其更稳定。但就算这样,能让巨藻适应这片海域的环境,嘉谷也是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我们还不知道巨藻在东海安家可能会产生哪些生态影响,但起码说明了一点,嘉谷在巨藻养殖如何适应更广阔环境方面,很有经验!”
    “不仅如此,我国现有的主要海水养殖鱼类包括大菱鲆、牙鲆等冷水性鱼类,大黄鱼、鲈鱼等温水性鱼类,虽然已经有较长的养殖历史和比较成熟的养殖技术,但是否适合在深远海养殖,真不好说。”
    “但嘉谷大渔场现在既有牙鲆等冷水性鱼类,又有大黄鱼等温水性鱼类……很显然,嘉谷在养殖鱼类适应深远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那么,你觉得,在三文鱼养殖适应黄海冷水团的探索上,与嘉谷合作,会不会更容易取得突破呢?”
    董教授陷入了沉思中。
    而就在此时,董教授的电话响起来了,是齐政打来的。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中船方面送来了大型养殖工船的设计?这么……快?”
    董教授对于中船方面的高效率都感到惊讶了。
    自己都还没做出决定,项目的必备装备居然就有着落了?
    旁边的周院士反而不以为奇。
    事实上,嘉谷与中船集团的联系也是他牵头的。
    我国深远海养殖能力还较弱,几乎只有深海捕捞,还没有成型的深远海规模养殖平台。差距集中在工程设施、配套设施、网箱养殖和海洋牧场构建技术上。
    然而,身处中科院海洋所,周院士知道国家在近海海水养殖设施装备、养殖技术、能源供给、物流和加工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技术储备,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已具备了深远海养殖研究和应用的初步条件。
    另一方面,从国内市场看,仅以南海为例,海域水深为45米~100米、且适合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的海域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随着嘉谷这样的巨头不断开拓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未来可形成约1800亿元的渔业装备市场,由不得各大船业集团不动心。
    他就负责牵头搭线,这不?嘉谷与中船一拍即合。
    董教授:“……”
    嘉谷这样的吸引力和组织力,他觉得压力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