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1章 收获
    事实上贾琏知道的不过是皮毛,灶户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穷苦可以形容。
    旧时灶户没有组织,商人和灶户之间自由买卖。
    灶户常常受盐商的盘剥和地方恶势力的压榨,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他们不仅要按期按人口向官府缴盐,还要交纳税银,很多贫困的灶户常因交不足纳税银而被迫弃家逃亡。
    当然灶户也有贫富之分,等级之别。
    正如穷灶户,前清秀才萧欣山编的一首《十等灶户》歌谣。
    一等灶户当灶首,甘为盐商当走狗,全为自己有。
    二等灶户富家翁,不等盐款就上工,常年乐融融。
    三等灶户卖‘久大’,不等年终就发价,新老盐剩不下。
    四等灶户当军师,见了盐款任意支,帮喝又帮吃。
    五等灶户跳了槽,自晒自卖自逍遥,盐商管不着。
    六等灶户逞英豪,找着灶首就不饶,好似老鼠见狸猫。
    七等灶户真松蛋,找灶首不见面,趟趟自蹲店。
    八等灶户怕惹祸,守着盐蛇干挨饿,脚步不敢错。
    九等灶户晚驳盐,天寒水浅难雇船,充公在眼前。
    十等灶户卖盐滩,有几副一盘端,新老债还不完。
    而贾琏眼前的这些人多数就是八九十等的灶户。
    他们没有地没有手艺,一家老小全赖这门祖传的技艺生存,甚至都还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大个子门口污言秽语的原因。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不乏有人推波助澜、甚至怂恿挑唆。
    盐渎县是贾琏丰收的第一站,正是众人虎视眈眈的时候,皇帝那头估计也在等着实验的结果。
    毕竟贾琏那个计划,最终还是建立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的。
    既然晓得原因,那就好办事。
    贾琏思索,好生安抚了众人。
    又特意告知这里只是试验田,因为是用于测量生产时间和生产量的,所以用不着许多人。
    等试验成功,就会全面向灶户招工。
    到时候工资直接用固定工资和产量提成来得,比起他们现在累死累活看天吃饭要强得多。
    比贾琏想象的更加的简单。
    众人的质疑竟然只停留在他是否会兑现招工的质疑,而对于工资,这些人的要求出乎意外的简单。
    吃饱、喝足,穿暖、冻不着。
    贾琏感慨,只是虽是如此,但是为了官者的威严也好,给其余两个地方下马威也好,牵头闹事的人却是逃不掉惩罚的。
    有一个算一个,刚才跟盐工动手的,打砸场地的,尤其刚才骂贾琏的那人。
    每人三十大板,带头那个嘴巴最臭的大个子四十大板。
    只是贾琏见他们可怜,知道他们贫穷,估计后续也没钱看伤,又每人给了五两银子。
    一来他只是杀鸡儆猴,并没有让他们送命的意思。
    二来是为了施恩。
    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既是让人知道官威不可犯,又是让人觉得他宅心仁厚。
    王夫人和贾政,让他懂得了人心和名声的重要性。
    效果倒也显著,当场四十大板一完,银子领到手,全场百十来号人就又齐刷刷的跪在地上。
    “多谢青天大老爷,之前小人有眼不识泰山冲撞了您,可是您却大人不计小人过,还待我们这么好。”
    脸上露出感动,之前指着贾琏鼻子骂的那个大汉脸上愧疚。
    “青天在上,我冯富贵发誓,往后但凭大人差遣,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草民也绝不退缩!”
    铿锵有力,傻大个重重一个头磕在地上。
    贾琏挑眉,见效果这么好,又笑眯眯的虚扶众人一把,装模作样的言语一番。
    将被打了板子的遣去治伤,剩下的见满地狼藉,心里过意不去,一个个连忙着手帮忙。
    这里的盐田因为是做实验,所以虽然比起林如海之前要多,但贾琏为了方便管理,也并没有构建多少。
    一共二十亩盐田,看着白花花的一片,所用的是一种类似猪八戒九齿钉耙一样的工具。
    “把耙头朝下,让盐粒集中在一起。”
    杨守成边说边做,灶户们有手脚快,脑子灵活的在旁边跟着学。
    灶户这么多,谁敢保证贾琏每一个都收,但是如果提前会了,总有些优势。
    场地上原本差不多两三亩地一个盐工,其中除了两个之前林如海实验用的两个老人,其余的都是盐渎县的捕快客串的。
    灶户们先前见众人做还不觉得,等亲自下场,才发现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易。
    低头干了一刻钟,后背烫得像要烧起来似的,煎盐好歹是在室内或者有个棚子。
    人多力量大,一亩亩的盐被推成盐垛,二十个白花花的雪山似的盐山,看得贾琏心喜。
    他后世看到的都是文字,要不就是物理课老师讲的如何将粗盐变细盐,做实验就那么点。
    所以他是真不知道一亩盐田能收多少盐。
    但是这小山坡似的堆了二十堆,总不会太少。
    盐场是备了五杆大秤的。
    一杆秤一亩田,旁边的灶户也看得咋舌。
    除了朝廷下来收盐的时候,他们还没见过这么多的盐呢。
    一边庆幸贾琏是个好官,众人一边好奇的上去围观。
    差不多半人高的篓子,两个将近七尺的汉子抬了,一背篓一百八十八斤,一个盐垛就抬了十二篓!
    连贾琏都吓了一大跳。
    这里的一斤可不是十两,这里的一斤是十六两!
    一百八十八一斤、取整十二篓,那就是两千二百五十六斤,换成后世的就是三千六百多斤,一亩盐田三千六百多斤??!
    众人呆滞,看看后面十五个一点没动的盐垛。
    五亩田,最次的收了三千出头的盐,最多的收了三千八百多斤的盐!
    平均每亩盐田大约收入三千五百斤,这里有二十亩盐田!
    七万斤!
    贾琏有些不可置信。
    他知道盐田晒盐可以生产很多,但万万没想到竟然是这么多。
    早知道这个不是说晒一次就不晒了。
    而且这次他们实验,潮汐、天气、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所以时间晚了些,据和林如海实验的盐工讲。
    如果天气好的话,十天就可以出一批盐。
    而盐所依赖的除了天气,还有海水。
    海水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