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培养十个最优秀的学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这十人,被后人称为“孔门十哲”。
不过!这十人其中有人不是孔子隐忍这十五年内培养出来的,有几个是后来培养出来的。
还有一说法:孔门七十二贤人。其实!不止七十二贤人。
孔门贤人如下:子骞、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子游、子夏、子张、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子思、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子周、司马耕、樊须、子有、公西赤、巫马施、梁鳣、冉孺、曹恤、伯虔、子产、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孺、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颜祖、鄡单、句井疆、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郑邦、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廉絜、叔仲会、颜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
弟子三千,方基石的两个儿子,方忠、方恕,都是孔子的学生。另外!子念、张山风、河莲等人,也跟随孔子学习过。
孔门十哲简介:
孔门十哲之颜回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孔门十哲之闵子骞
公元前536--前487年,名损,字子骞,尊称闵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祖籍鲁国,后居宋国相邑。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
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孔门十哲之伯牛
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弟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
冉求(子有)、冉雍(仲弓)与冉耕(伯牛)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孔门十哲之仲弓
冉雍,前522-?,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孔门十哲之子有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冉堌集村)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冉求(子有)、冉雍(仲弓)与冉耕(伯牛)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孔门十哲之子贡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
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
孔门十哲之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人。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卫出公姬辄,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君子死,冠不免的故事: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
孔门十哲之子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子我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见《论语?阳货》)。
孔门十哲之子游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吴地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孔门十哲之子夏
卜(bu)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家。
他的学生禽滑厘,后为墨家首席大弟子。由些可见,子夏的思想与孔门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