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从一个大德殿内的一个特殊的地方起,宰相李林甫默念着杨弈的脚步,随着杨弈的脚步迈步,李林甫的心里则是越发的期待起来。
堂堂的护边功臣,第一次上朝却冒犯了王上,这难道不可笑吗?甚至护边功臣还会因此遭到王上的处罚。
“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
李林甫的默念声音跟随着杨弈的步伐,在杨弈走出第八步时,李林甫的心情几乎是期待到了极点,似乎已经想到了等一下王上龙颜大怒的一幕。
护边功臣,遭到王上的严声喝斥,想想都觉得期待。
只要杨弈迈出第九步,那么他就冒犯了唐王,因为唐王乃是九五之尊,所以对于九字十分的重视,从殿内的某一个地方起,绝不能走出九步,要不然就犯了大不敬之罪。
李林甫认为杨弈是第一次上朝,对于朝堂的许多礼节定然不会知晓,犯错是必然,冒犯王上也成为即将发生的事。
对于这个护边功臣,守护了大唐剑南关的杨弈,宰相李林甫十分的敌视,当初他并不是主战之人,在朝廷上严词对峙武将,不同意出兵支援剑南关,要派人讲和。
但是杨弈的出现大大出乎的他的预料,谁能想到剑南关的十八万大军能够挡住濮部王朝的六十万大军呢?
从这一点上,李林甫便认为自己的颜面受了损,甚至这时候朝堂上还有对他不好的言论传出,这一切,都是因为杨弈。
而杨弈在朝堂上冒犯天威,失了礼节,自然也是李林甫最愿意见到的一幕。
“第九……”
李林甫的嘴角轻动,但是没有声音传出,看着杨弈的脚迈出,他的脸上不由有着笑容浮现,只要走出第九步,那么杨弈就犯了大不敬之罪。
“拜见王上,王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忽然间,在李林甫期待着杨弈迈出第九步时,杨弈却是停下脚步,双膝跪地,向坐在龙椅上的唐王行跪拜大礼。
这一幕,彻底的让李林甫傻眼了,稍稍愣了片刻,一脸的想不通,杨弈不过是第一次上朝,怎么可能知晓上朝的仪节呢?
杨弈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在走了八步的时候停下,很明显杨弈是知晓第九步是冒犯王上的一步。
李林甫心里期望杨弈走出九步冒犯唐王,可是殊不知,在鸿胪寺三天的学习日子里,杨弈对于上朝的仪节已经了然于心了,对于那里该停下,哪里可以走都知晓。
李林甫心里的小算盘怕是无法实现了。
“平身!”
唐王李恪的脸上古井无波,目光平静,不怒自威,身上散发着王者的气息,嘴角微动,宛若九天神祇般威严的话语自他的口中传出,传荡殿内。
“谢王上!”
杨弈恭敬的开口,没有一点冒犯的行为,在天子的面前,即便是再桀骜不驯,也得收起锋茫。
而且杨弈曾经在大梁见过了梁王,也算是有了经验,不卑不亢,谦逊有礼。
“好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啊!剑南之战得以大胜,朕心甚慰,看来隋国公的三个儿子都是成大器之人呐。”
唐王李恪瞧着杨弈,双目微眯,细细打量着后者,从上到下看遍了,从后者的身上没有感觉到任何骄纵的世家公子之气,而是谦逊有礼,气度不凡,加上剑南战场的功绩,已经可以让后者目中无人了,可是却没有。
这一点,唐王很是欣赏,胜不骄,败不馁,方为大道!
‘隋国公’三字入耳,杨弈的身躯微不可查的颤抖了一下,忽然间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很快便反应过来,看着龙椅上的唐王道:“大唐兴亡,匹夫有责!小子身为大唐儿郎,自然当以身保家国!”
杨弈的话犹如惊世之音一般,回荡在大殿内,令得大殿内的诸人对之十分欣赏,第一面的感觉就很不错。
“哈哈哈。”唐王李恪龙颜大悦,大笑道:“好一个大唐儿郎,当以身报家国!”
“大唐儿郎杨弈在剑南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三战重创濮部军,于千军万马中擒下了敌军主帅,盖世无双!十八万剑南军将士血战沙场,打退濮部王朝六十万大军,功绩不朽。”
“众爱卿,不知以杨弈的战功,朕当如何封赏才是呢?”
唐王李恪威严无比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震动殿内群臣的心神,声音久久不绝,像是蕴含了特殊的力量。
“启禀王上。”
在武将阵营中,只见太尉秦叔行手持白玉硅走出,来到杨弈的身侧,对着唐王恭敬的开口道:“王上,据剑南之战的功劳簿记载,杨弈在剑南战场上率领三万剑南军重创十万白狮军,剑南关守城战上以计谋大败濮部名将阁云烈,令十多万濮部将士战死剑南关,同时断了白狮战将一条手臂。”
“后,濮部主帅率领三十多万大军攻打剑南关,杨弈指挥全局,统率三军,将濮部大军挡下,而且大唐叛徒阿骨打也死于杨弈之手,擒下敌军主帅,甚至濮部王朝一代名将也死于杨弈之手,战功赫赫。”
“根据战功,依微臣之见,杨弈受封大将军之衔也是实至名归。”
秦叔行看重杨弈,杨弈初入朝堂,在朝中也是独木难支,二哥杨慎因为要准备来年春闱之事离开了长安,朝中怕是只有秦叔行能够帮他说话了。
“臣附议!”
在秦叔行开口之后,一众武将也是纷纷开口附议,支持杨弈受封大将军,这样一来武将在朝中的势力将大增。
随着武将纷纷开口,宰相李林甫的眉头也是一皱,心里顿时着急起来,一旦杨弈成为大将军,文臣面对武将的压力必然会增加,所以,李林甫并不想见到杨弈成为大将军。
“王上。”只见李林甫迈步走出,对着唐王道:“依微臣之见,此事万万不可!大将军乃是军中至高之位,朝中也不过三位大将军,让一个小子担任大将军怕是难以服众。”
“臣附议。”
李林甫的话音落下,一众文臣纷纷开口附议,不支持杨弈担任大将军。文臣以李林甫为首,他们自然是支持李林甫的决定。
朝堂上的气氛本就微妙,随着文臣出言附议李林甫,武将也开口了。武将和文臣本就本对付,经此一事,殿上的文臣和武将又吵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