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六六〇)学校经费
    (六六〇)学校经费
    孤寒向学之士,历代皆有之。汉世事已列专条。其在后世者:如《晋书·隐逸·祈嘉传》,言其西至敦煌,依学官诵书,嘉,酒泉人。贫无衣食,为诸生都养以自给;《宋史·王次翁传》,言其入太学,贫甚,夜持书就旁舍借灯读之,皆是也。贫者士之常,固无足怪。然国家于士,无所资给可也,有养士之费,而士仍奇贫,则不可解矣。《金史·章宗纪》:泰和元年,更定赡学养士法。生员给民佃官田,人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国子生人百八亩,岁给以所入,官为掌其数。曰更定,则前此已有所给。其数虽不为厚,亦应不至于甚薄。然《雷渊传》言其庶出,年最幼,诸兄不齿,父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入太学。衣敝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其贫至于如此,亦可异矣。吾犹及见清世所谓府、州、县学者,大体皆有学田,所入亦不甚菲,然多供教官私用,亦如刘禹锡所云释奠之费,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者。《新唐书》本传。廪生皆有膳费,谓之廪粮,江北犹薄有所给,江南则罔或取之,亦皆入教官之橐也。
    郡县之学,自宋以后,所设日多,其经费,大抵恃学田也。即书院亦然。《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三年,二月,江南诸路学田昔皆隶官,诏复给本学,以便教养。二十五年,十月,尚书省臣请令集贤院诸司,分道钩考江南郡学田所入羡余,贮之集贤院,以给多材艺者。从之。《崔彧传》:彧奏江西詹玉,始以妖术,致位集贤,当桑哥持国,遣其掊核江西学粮,贪酷暴横,学校大废。二十七年,正月,复立兴文署,掌经籍板及江南学田钱谷。二十九年,正月,诏:“江南州县学田,岁入听其自掌。春秋释奠外,以廪师生及士之无告者。贡士庄田,则令核数入官。”学田所入,至为言利之臣所觊觎,其数必不菲矣。明、清二代,设学更多于元,通计天下学田,数必视元倍蓰。然以吾所见,书院经费,亦有不免侵蚀者,而学校无论也。乾隆中,都天下学田万一千五百八十余顷。见《清史稿·食货志·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