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〇)女国
唐时女国,人皆知其有二,而不知其实有三焉。盖今后藏地方有一女国,四川西境,又有一女王,新旧《唐书》之《东女传》,皆误合为一也。
《女国列传》,始于《隋书》,云在葱岭之南。又其《于阗传》云“南去女国三千里”。《北史》皆同。《大唐西域记》:东女,在媻罗吸摩补罗北大雪山中,东接土蕃,北接于阗,西接三波诃多。其地明在今后藏。《旧唐书·东女传》云:“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则在今四川西境矣。《魏书·吐谷浑传》云:“北有乙弗勿敌国,北又有阿兰国,北又有女王国,以女为主,疑当作王。人所不至,其传云然。”谓吐谷浑北有女王,说殊可惑。今观《北史》,乃云:“吐谷浑北有乙弗勿敌国。白兰山西北有可兰国。白兰西南二千五百里,隔大岭,又度四十里海,有女王国,人庶万余落,风俗土著,宜桑麻,熟五谷,以女为王,故因号焉。译使不至,其传云然。”则《魏书》文为夺误,女王实在白兰之西南,不在吐谷浑之北也。去白兰二千五百里,道里虽若甚遥,然传闻之辞,不必审谛,亦且山行里数,当较平地为长,则此女王亦即《旧唐书》所云邻于茂、雅之女国也。此国土著宜桑麻,熟五谷。而《隋书·女国传》云:“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亦显见其非一国。《新唐书·东女传》云:“东与吐蕃、党项、茂州接,西属三波诃,北距于阗,东南属雅州罗女蛮、白狼夷。”揉两说而为一,而不悟其地之相去数千里也,亦可笑矣。
然误合二说为一者,不自《新唐书》始也。《旧唐书·东女传》云:“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新唐书》略同,而于居康延川下,增入“岩险四缭”四字。康延川当系川名。女国区内既有康延川,又有弱水,尚安得岩险四缭?贞元中内附之西山诸国,在今四川西境无疑,而《旧唐书》述其地云:“弱水王即国初女国之弱水部落,其悉董国在弱水西,故亦谓之弱水西悉董王。”可知弱水在四川西境。《隋书·西域传》云:“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有嘉良夷,即其东部。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附国南有薄缘夷。西有女国。”《新唐书·南蛮传》略同。《隋书》下文又云:“其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往往有羌。”此即《旧唐书》所云女国东与党项接者,此女国实与附国、嘉良夷同在四川西境,其所滨之水,盖即大渡河之上游及其支流。康延川则疑在后藏,乃葱岭南之女国所滨。《旧唐书》误合为一,而《新唐书》又误承之也。《西域记》谓“东女之地,东西长,南北狭”,而《旧唐书》谓“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新唐书》同。此亦明非一说,以其显然违异,故两书皆未兼采耳。
《隋书·女国传》云:“出鍮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此数语亦误合两女国之事为一。葱岭南所出之马,必不得谓之蜀马,将盐向天竺兴贩,与天竺战争,必葱岭南之国而后能之;与党项战争,则又非葱岭南之国所能为也。
《隋书·女国传》不言其种族,《旧唐书·东女传》云“西羌之别种”,《西域记》则称为苏伐剌拏瞿咀逻,云“唐言金氏,出上黄金,故以名焉”。此亦二说。《新唐书》云:“东女,亦曰苏伐剌拏瞿咀罗,羌别种也。”又强合为一矣。《隋书·女国传》,谓其“俗事阿修罗神”,《旧唐书》云“文字同于天竺”,《新唐书》云“风俗大抵与天竺同”,皆可见其为天竺族类。《隋书》云:“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人皆被发。”《新唐书》云:“被发,以青涂面。”被发固羌俗,然非羌所独有,涂面则惟吐蕃为然,川康间不闻有是,亦可见其国在吐蕃之表。《隋书》云:“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旧唐书》云:“俗重妇人而轻丈夫。”《新唐书》云:“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可见其为藏地一妻多夫之族。此俗印度亦有之。若羌人,则父没妻后母,兄亡纳厘嫂,《后汉书·西羌传》。正与之相反矣。
诸史所记女国与中国交涉,亦多可疑者,今更一检核之。《隋书·女国传》云:“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此传所述法俗,虽或出于西山女国,究以葱岭南女国之事为多,此年之使诚难谓非来自葱岭。然《旧唐书·东女传》云:“隋大业中,蜀王秀遣使招之,拒而不受。”秀在仁寿二年,即见幽絷,炀帝即位,禁锢如初,大业中安得通使域外?然此语亦不得全虚,盖当其在蜀之时,曾有遣使之事也。秀虽侈,所遣之使,未必能至葱岭之南,则所招者必西山之女国矣。《旧唐书》又云:“武德中,女王汤滂氏始遣使贡方物,高祖厚资而遣之。还至陇右,会突厥入寇,被掠于虏廷。及颉利平,其使复来入朝,太宗送令反国,并降玺书慰抚之。”《新唐书》云:“武德时,王汤滂氏始遣使入贡,高祖厚报,为突厥所掠,不得通。贞观中,使复至,太宗玺制慰抚。”据《旧唐书》之文,似其使为突厥所羁,颉利平乃脱身复来者;如《新唐书》之文,则似贞观中来者,别为一使矣,未知其究如何也。《新唐书》又云:“显庆初,遣使高霸黎文与王子三卢来朝,授右监门中郎将。”此事《旧唐书》不载。而云:“垂拱二年,其王敛臂遣大臣汤剑左来朝,仍请官号。则天册拜敛臂为左玉钤卫员外将军,仍以瑞锦制蕃服以赐之。”《新唐书》亦载此事,而略其年。但云:“其王敛臂,使大臣来请官号,武后册拜敛臂左玉钤卫员外将军,赐瑞锦服。”不知传写夺落邪?抑子京疏之也?《旧唐书》又云:“天授三年,其王俄琰儿来朝。万岁通天元年,遣使来朝。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其王赵曳夫遣子献方物。天宝元年,命有司宴于曲江,令宰臣以下同宴,又封曳夫为归昌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其子帛八十匹,放还。”《新唐书》无万岁通天时遣使之事,于天授、开元间事亦简略言之,云:“天授、开元间,王及子再来朝,诏与宰相宴曲江,封曳夫为归昌王、左金吾卫大将军。”既失俄琰儿之名,又略赵曳夫之姓。西南夷落大长,颇多汉人,就唐时言之,如东谢、西赵、东西爨等皆是。赵亦未必非汉姓,不能如寻常行文,于夷狄之名,但截取其末两字。且寻常截取末两字者,初亦必见其全名也。且此两役,皆王与子偕来乎?抑各一来乎?亦觉游移不定。如此而自诩其“文省事增”,诚不如毋省之为愈矣。尤可疑者,《旧唐书》下文云“后复以男子为王”,《新唐书》则云“后乃以男子为王”。先未云以男子为王,亦得言复?《旧唐书》用字,似不如《新唐书》之审。然此文果出自为,似不应误缪至此。窃疑实因沿袭旧文而误,或此国曾以男子为王,而史佚其事,或旧史实未佚夺,而撰《旧唐书》者采摭未周,致其事不可见,而于此“复”字又未及改,遂令读者滋疑也。此国在武德、显庆、垂拱、通天、开元中,皆仅遣使朝贡,独天授则其王自来。女王固未必皆不出门,然其于跋涉,究较男子为逊,则或武德、显庆、垂拱、通天、开元时皆女王在位,独俄琰儿则为男王邪?此说诚近凿空,然《旧唐书》之“复”字,非出自为,则理有可信,仍之虽伤粗率,犹使人有隙可寻;《新唐书》奋笔改之,则无复形迹可见矣。此等处理宜矜慎,而其轻易如是,诚使人不能无惑于文士之不可以修史也。综观开元以前此国与中国之交涉,惟隋开皇之使,不敢断其来自何国,其在唐世,则龙朔而后,蕃氛业已甚恶,葱岭以南之国,焉得数来?垂拱后来者,必为西山之国可知矣。贞元中来附者,其在西山,更无疑义,而垂拱所遣大臣名汤剑左,贞元时之王名汤立悉,亦作立志,参看西山八国条。则汤似其国中大族,汤滂氏或亦西山女王。若汤滂氏果为西山女王,则贞观、显庆中来者,亦必非葱岭南国矣。河源以西诸国,与中国本少往来。吐蕃初境,实在青海西南,而自隋以前,尚且绝无闻知,《新唐书·高祖本纪》,武德六年四月己酉,吐蕃寇芳州,为吐蕃见于史籍之始。况其为天竺北境大雪山中之国?诸史取材,皆欠精审,难保其知有葱岭南之女国,不加考核,而遽以西山女国之事附之。然则开皇六年之使,是否出于葱岭南之女国;葱岭南之女国,究曾通于中国与否,均可疑也。惟是时葱岭之南,确有一女国,而中国亦知有是国,则无可疑耳。吐蕃强盛之后,能出兵以陷四镇,残勃律,贞元中又大出兵以御大食,则今后藏之地,必悉为所控制,此女国之存亡,又不可知矣。
《新唐书·南诏传》,异牟寻遗皋书述吐蕃之暴,有云:“西山女王,见夺其位。”此女王即贞元九年与哥邻诸国俱内附,称为西山八国者也。《通鉴》是年胡《注》云:“西山即雪山,今威州保宁县有雪山,连乳川白狗岭,有九峰,积雪春夏不消。白狗岭与雪山相连。威州,唐之维州也。”此说甚审,但只以之注哥邻等国,而其注女王,则仍沿《新唐书》之误。盖昔人于域外地理,多不详知,故以身之之精博,而不能无此失也。参看西山八国条。
《旧唐书·东女传》云:“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其说是也。《新唐书》云:“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称东别之。”则似是而非矣。西女,见《新唐书·西域传》。《传》述波剌斯事竟,乃云:“西北距拂菻,西南际海岛,有西女种,皆女子,多珍货,附拂菻,拂菻君长岁遣男子配焉。俗产男不举。”此文亦本《西域记》,《记》云:“拂懔西南海岛有西女国。”则此文“拂菻”二字当重,今不重,则西女在波剌斯西南,不在拂菻西南矣。不知传写夺落邪?抑又子京之疏也?今即不论此,而波剌斯即波斯。《新唐书》既有《波斯传》,波剌斯事,即不应错出于此。即谓无伤,亦应说明其为一国,而又不然,此则子京之疏,无可解免者矣。今更勿论此。而西女之称女国,实非由其有女自王。《三国志·沃沮传》云:王颀别遣追讨句骊王宫,穷其东界,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不?耆老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后汉书·沃沮传》亦载此事。又云:“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此说自不足信,而其俗与唐时之西女,则可云无独有偶。国不论文野,以女子为王者皆不乏,以国家原于氏族,女子本可为氏族之长也。若产男不举,致国中纯女无男,有待他国之君,岁遣男子配合,则实为异俗,唐时之西女,以此而得女国之名,其事固不容抹杀。今云以有女自王,而称女国,则杜撰史实矣。特制新文,以易旧语,而徒使史事失真,不亦心劳日绌乎。此又见文士之不可以修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