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三)太史公书亡篇
补《太史公书》是一事,续《太史公书》是一事,后人就《太史公书》有所附益,又是一事。三者不可相殽。
《后汉书·班彪传》,载彪作《后传略论》,言司马迁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汉书·艺文志》:《太史公书》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本传同。张晏曰:“迁殁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此就百三十篇中所缺者补之,所谓补《太史公书》者也。
《彪传》又云:“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注》:“好事者,谓扬雄、刘歆、阳城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也。”《汉书·张汤传赞》:“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如淳曰:“班固《目录》:冯商,长安人。成帝时,以能属书,待诏金马门,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师古曰:“刘歆《七略》云:商,阳陵人。治《易》,事五鹿充宗。能属文,博通强记,与孟柳俱待诏。颇序列传,未卒,会病死。”《艺文志注》同。“事五鹿充宗”下,多“后事刘向”四字。《艺文志注》引韦昭曰:“冯商受诏续《太史公》十余篇,在班彪《别录》。”说与如淳同,而《汉志》列商所续《太史公》仅七篇,盖余篇因病未卒邪?然无论其为七篇抑十余篇,要必在百三十篇之外,此所谓续《太史公书》者也。
张晏言褚少孙补迁书仅四篇,而今所缺十篇俱在,则补迁书者不止一人。然遂谓扬雄、刘歆、阳城衡、史孝山之徒为之,则又非也。雄等所为,盖皆续而非补;而此十篇,亦有可云补,有不可云补者。何则?苟其言补,虽不能必得迁意,要必与迁书体例相同。而如今之所为,钞《封禅书》以充《武纪》,钞《荀子》《戴记》以当《礼书》《乐书》,皆与迁书体例,截然不合也。张晏言褚先生所补,言辞鄙陋,而如今之所补,则《武纪》用《封禅书》,即迁所自为;《三王世家》全录策文;《日者传》载司马季主之辞;《龟策传》载太卜所传龟策卜事;其辞皆非褚氏所为,何鄙陋之有?且《武纪》即取《封禅书》,是钞本书之此篇以补彼篇也,《武纪》完,《封禅书》又缺矣,有是理乎?故知今此四篇,又非褚少孙之旧也。
然则《史记》中不出谈、迁处,果何人所为邪?曰:古书为后人所乱者甚多,而其乱之也,亦各不同。有本书既缺,他有所采以补之,而其所采大致与本书合者,如今《史记》之《景纪》《傅靳列传》《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是也。此三篇体例最与元书合。《景纪》《索隐》云以班书补之。今检其文,与班书绝不同,可知补《史记》者必别有所受之也。有所采虽未必合,而体例与元书相符者,若《律书》、《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两传是也。颜师古谓《史记自序》,有《律书》无《兵书》,以驳张晏,误也。《律书》即《兵书》,昔人已言之矣。亦有全不相干者,则《武纪》《礼》《乐》二书是矣。此其意盖本不在补,特取略有关涉之事,钞附以备观览而已。虽附元书篇中,元书仍不可不谓之缺也。有附录而无元文,亦无补之之文,然今《礼书》《乐书》中钞《荀子》《戴记》处,虽止可谓之附录,而自此以前一节,则与元书体例,尚无不合,岂此一节为褚少孙所补,而其余则好事者之为之与?《乐书》篇末又有“太史公曰”云云,亦割《礼论》之文。
张晏谓《史记》所缺十篇,而今存者亦皆有“太史公曰”字。论者因谓《史记》实未尝缺,而訾少孙之补为亡谓,《十七史商榷》。此又非也。太史公三字,盖非独谈、迁,凡居是官者,皆以之自称焉。刘知几谓马迁既殁,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此特以大校言之,安知居其位者,遂一无所述哉?且如今《司马相如传赞》,采及扬雄之语,岂谈、迁所能为,然亦著“太史公曰”字。此等苟非居是官者之自称,则只可谓钞他书以续补《史记》者妄益之,然观“褚先生曰”字,皆未尝改,则知妄以他人之辞,托诸谈、迁者尚不多,非谈、迁所能言之“太史公曰”,自以释为居是官者之自称为较安也。
《史记》中有褚先生之辞者,不止张晏所举四篇。如《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是也。然晏不云此诸篇为褚所补,则知晏所谓补者,乃元书全佚,他有所采以充之,而非如此诸篇,于元书之后,有所沾缀也。诸篇中涉及麟止后事者,大抵皆此类耳。此皆只可谓之附益,既不可云补,亦不足言续也。
《自叙》曰:“三子之王,文辞可观,作《三王世家》。”今《三王世家》亦载太史公之言曰:“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其言如出一口。似乎迁之元书,为不亡矣。然又载褚先生之言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能得。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今此篇所列策文,在“太史公曰”以前者,盖即褚先生得诸长老者也。然则“太史公曰”以下之语,何自而来?岂其所序之事及辞已亡,而论赞之语独存与?盖史迁之书,私书也,其意欲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其后祖述宣布,实由其外孙扬恽。见迁本传。《杨敞传》云:“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此乃民间之物,不必为侍郎而后得观。褚先生所览观之太史公列传,其所谓太史公者,实非迁也。今观其辞又曰:“王者疆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褒亲亲,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于天下也,是以形势强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非有异也,故弗论著也。”此语若出谈、迁,则自汉兴以来同姓王侯,皆不当列表;而自楚元王以下,宗室受封者,亦不当著于世家矣;有是理乎?列者,序列;古书之序,恒与其书别行。褚少孙既云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又云求《三王世家》弗能得,则此所谓列传者,乃诸篇之序录,如今《史记》中之《自叙》,而非如《史记》中之列传序列行事者也。今《史记》诸篇中系诸太史公之辞,窃疑此类当尚不乏,特无从一一别白;而此篇“太史公曰”以下之辞,其非出于谈、迁,则昭然可睹矣。《礼书》《乐书》既亡,而篇首仍有系诸太史公之语,盖亦此类。故知张晏之言,必非无据也。知晏之言有据,则知张守节举《礼书》《乐书》等非史公元文者,司马贞举《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四十五国、《历书》太始、征和以下,悉以为褚先生所补者之非矣。
《三国·魏志·王肃传》载明帝问肃曰:“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案迁《报任少卿书》,极言所以隐忍苟活,实为《史记》之未成,则其著书,实在遭李陵事后,而不在其前,安得有武帝因读本纪隐切,乃下迁蚕室之事?故昔人于肃说,多不之信也。或曰:著书是一事,成书又是一事。迁书之成,在遭李陵事后;其从事论著,当在继父为太史之年,安得谓景、武二纪,遭陵事时必无草创乎?此说可通。然古人轻事重言,往往设辞悟主,不必实有其事。孔融之“想当然耳”,是其明证。《魏志》载肃谏疏及李云不当死、史迁非隐切之对,意固美其直谏,非嘉其博闻。据明帝问,迁著书自在遭陵事后,肃之言似不能据为事实也。然景、武两纪,有录无书,则非虚辞,又可见张晏之说之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