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12章 升维超车
    《高校人才培养建议书》发布的两天后,大风集团迎来了一众领导。
    伴随着国内科研大环境的变化,伴随着华夏科研人才基数的不断扩大,国家也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国家科技发展的问题,那就是尖端人才还不够,尖端科技孵化能力也还差点意思,但无论是尖端人才的培养还是尖端科技的孵化都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对平台的高要求。
    也正因此,这两年国家开始重视一个东西,那就是国家实验室。
    2006年的时候科技部发布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在新兴和交叉学科方面填补空白,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实验室,也是在2006年,国内一次性筹建了10所国家实验室。
    等到2007年,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和教育部又发布了《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将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归入研究实验体系建设。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比大家想象的要难太多。2006年筹建的这10所国家实验室中只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2013年的12月获得科技部正式批复,其他筹建的实验室就这么一直筹建下去了,始终没能脱掉筹这个字,最后不得不采取降级开办的方式。
    一直建不起来的原因也是非常现实,就是没有高校和机构能担得起这一大任,国家实验室的定位是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实验室一旦建成,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尖端水平,国家实验室的产出是要拿出去到国际上竞争的。
    简单来说,国家实验室就是一个国家的科技牌面,是一个国家尖端科技的代表,如果表现不好,还不如不要去表现。
    而且华夏搞国家实验室还有一个天然的劣势,米国的24家国家实验室表面上17家都是能源部的,但事实上背后都是军方,可问题是,米国的军方和资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全世界都知道,米国军方还要想着怎么帮资本赚钱呢,但华夏的军方是不可能把核心技术交到资本手里的。
    但军方又是一个国家尖端的技术代表,华夏不能把军方核心技术透出来,自然也就没办法像米国的国家实验室那样发展。
    同时投入也是一个问题,在米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每年投入10亿米元,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每年投入15亿米元,华夏的国家实验室依托方预算都没这么高。
    所以怎么办呢,只能就一直拖着了,等什么时候有这个能力了再说。
    国家实验室大体有三种模式,国家监管机构运营,国家监管高校运营以及国家监管企业运营,但华夏一直都是采用的前两种,同时邀请一些企业参与。
    但华夏的高校此时都是擅长产出学术型人才,科研型人才的培养确实还不行。
    所以知道国家在愁什么的孟谦在2007年的年初就递交了一份国家实验室依托单位申请书,而国家层面确实有这个需求,自然跟孟谦聊了好几回了,今天科技部又带着专家团队来考察了。
    “孟总,又见面了。”
    孟谦笑着调侃,“几位都不想见到我了吧。”
    频繁的跟科技部领导见面,孟谦跟他们已经很熟了。
    大家到先去了会议室,科技部这边拿出了打印好的几份文件,直入主题,“根据孟总递交的最新材料,截止2007年5月25日,大风集团全球员工数量共计47683人,其中研发人员21345人,占比44.76%。在这21345名研发人员中,博士占比26%,研究生占比39%,华夏籍研发人员占比83%,公司累计专利数量162598件,所有数据我们都已核实,确认无误。
    今天专家团将进一步评估大风集团的研发能力是否达到国家实验室标准,首先我们想听一听孟总对国家实验室的理解和愿景。”
    2007年,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看明白国家在科技发展上的重心到底在哪,但作为一个重生技术宅,就相对会了解到一些东西,至少看国家未来十多年在干什么也能看出一些东西来了,“国家实验室存在的意义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目的,科技强国,但如果成为科技强国呢?
    从大风集团这几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果单纯的去追赶西方,真的很难,众所周知,我们大风集团的光刻机到现在都被欧米市场拦在大门外,我们的鸿蒙架构同样没有欧米企业愿意采用,这还是客气的,像我们的风信和昆仑系统正在遭遇极度的打压,大风集团在产品上的成功让我们更加强确定一件事情,千万不要对西方报有任何一丝的幻想。
    正是因为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情,赌未来。”
    孟谦的话让领导眼神变得凛冽起来,孟谦继续道,“纵观历史,科技强国的变化离不开一件事情,那就是科技革命,米国此时在科技上的垄断地位,得益于米国的综合国力,更得益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对于没有抓住科技革命的国家来说,想要回头再去通过现有的跑道超车,在这个拥有专利壁垒贸易壁垒以及法律壁垒的时代,难度是极大的。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升维超车。”
    领导的表情更有意思了,故作淡定的问道,“什么是升维超车。”
    “历史上既然有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那就一定还会有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我看来,华夏想成为科技强国,得把目光放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上,所以如果问我对国家实验室的理解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攻坚未来。”
    看着领导的表情,孟谦基本确定自己的判断没有出错,纵观华夏2010年之后逐渐呈现出来的科技实力和科技优势就会发现,华夏想要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一直都在暗地里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力。
    十多年后,华夏在材料科学,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可控核聚变,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论文数量以及引用率都成为了全球第一,华夏在这些领域上的发展也逐渐被米国以及全世界注意。
    关于人工智能,2019年,《自然》杂志一篇标题为《华夏是否会在2030年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引领者》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早在2017年的时候,牛津大学就做了一个预测,警示米国应该小心华夏的人工智能发展情况。
    至于生命科学,同样以2019年来说,《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杂志上接近70%的论文跟生命科学有关,而打开这些论文会神奇的发现,作者几乎全是华夏人...
    而在新材料领域,翻开2019年华夏新材料目录会看到一个数据,几乎所有的新材料华夏都能造...质量怎么样还不好说,但造都能造。
    在量子技术上,华夏拥有全球第一个量子城域网、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第一部量子雷达,最著名的肯定就是2016年发射的全球第一颗由量子技术打造的墨子号卫星,也是从那之后,米国天天喊着让华夏开放量子技术。
    在可控核聚变这个方向,华夏的人造太阳也没能隐藏住自己长期发展的情况。
    华夏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上的布局,在2015年之后逐渐开始显现出来。
    而从科研需要的时间来看,孟谦猜测国家应该从2007年之前就已经在暗落落的布局这些东西了,从此时科技部领导的反应来看,自己应该没猜错。
    于是,孟谦带着领导和考察团去了一个地方,“这是我们大风集团的一个特殊部门,未来实验室。
    这里的研发内容是我们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猜测,但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研发经费,因为我们公司每年都有很多重点项目需要投入研发,所以我们现在的投入模式是每年投入营业额10%左右的研发费用,但在未来实验室,我们的投入大概只有营业额的1%左右。
    可面对这些未来技术,这么点研发费用显然是不够的,可我们有芯片系统屏幕这些烧钱的项目牵制着,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钱投入在这里。所以坦率的说,这是我们想要成为国家实验室依托单位的一个原因,这个事,靠我们大风集团可能干不了,我们想整合更多的力量,而且是顶尖的力量。”
    看着大风集团的未来实验室,领导和考察团队心里已经大概有个态度了。毕竟,孟谦的心思跟国家是在一个方向上的,而且已经开始在实施了。
    考察团队呆了一天好好的考察了一下大风集团未来实验室,虽然说研发投入不是很多,但未来实验室里呆着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而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华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确实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争夺战中表现不错,但其中也一直存在三大困境。
    第一是基础工具薄弱,也就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劣势会影响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发展,比如像工业软件,系统,芯片设计能力这些。
    第二是私企参与度非常低,几乎都是靠国家一手撑起来的,虽然后世私企在人工智能上好像都表现的很积极很热闹,但真正愿意沉下心来砸钱研究人工智能的私企真没几个,大部分就是来抢风口赚钱的,这样的繁荣是缺乏一定意义的,反而容易造成泡沫,国家需要的一批能沉下心来投资研发的私企。
    第三是常年的人才流出严重,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一批批人才全去给米国打工了,搞技术就是要人的啊。
    而考察团给出的结论现实,大风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三大问题,在系统芯片软件等领域的发展就不说了,砸钱也愿意砸,大风集团对人才的吸引能力也已经摆在世人面前了,所以,跟大风集团合作搞国家实验室,或许真的可以试试。
    于是乎,大家的结论都是不管怎么样,至少可以再进一步的去尝试,2007年的9月中旬,科技部正式发文,华夏第20所国家实验室筹备名单出炉,杭城信息物理国家实验室,依托单位:大风集团。
    当然,还只是筹备状态,但这已经是华夏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了,第一个依托私企的国家实验室,出现在了正式的筹备名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