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浩然脸上是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他接过慈禧太后颁发给自己的懿旨,顿了顿神:“这么说,只要我把伪帝刘斌杀了,太后就会封我为正一品建威将军、奉恩镇国公,以及江南王?”
杨崇伊连忙点头哈腰:“是啊、是啊,萧将军,您现在伪汉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伪汉兵马大权。只要您归顺朝廷,刘斌必死!伪汉必亡!那时候,您就是大清震古烁今的第一功臣,名正言顺地成为大清之臣、中华栋梁,必然流芳百世、青史留名,好过现在反贼草寇中万倍哪!萧将军,您雄才大略,又何苦屈身反贼呢?如果玉石俱焚,岂不可惜?这是您投效朝廷的大好机会哪!您看,太后老佛爷封您为正一品建威将军,这是官位;又封您为奉恩镇国公,这是爵位;还封您为江南王,这是王位哪!每一个都是位极人臣、史无前例!自从吴三桂三藩逆反被剿灭后,大清还从来没有一个藩王哪!您统领江南十二省,那真是空前绝后的绝世荣耀哪!另外,老佛爷听说萧将军还没有婚配,特地封当今圣上的三妹妹,也就是和硕醇亲王和侧福晋李佳氏所生女儿为固伦娴静公主,并下嫁于您。这岂不是大美事?”
萧浩然实在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嗯,太后老佛爷真是太慷慨了!真令我受宠若惊啊!好!我知道了,请二位和太后拭目以待吧!”
杨崇伊和李莲英大喜过望:“那好,我们就敬候萧将军的佳音!”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萧浩然苦笑道:“还真是黔驴技穷了。”
第二天上午,萧浩然洗了个冷水澡后直接赶到皇宫,迎接他的是御林军副司令樊昌昊。樊昌昊的脸上也是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总参谋长也来了?”
萧浩然奇怪道:“什么叫做‘也来了’?”
樊昌昊乐道:“你去见皇上就知道了。”
在上书房里,萧浩然顿时惊讶了,因为除了自己,第五集团军司令吴俊垒、第一集团军司令龙兴汉、第四集团军司令赵海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华震东竟然都在。刘斌看到萧浩然后哈哈大笑:“怎么?我们的总参谋长也收到慈禧的懿旨了?”
萧浩然立刻明白了,会心一笑,然后取出带来的那份懿旨放桌子上。吴俊垒等人也笑着取出同样的一份份懿旨。刘斌显得饶有兴趣地看起来:“哎哟,还是给总参谋长的条件最高啊?江南王啊,一下子就是江南十二省,这分明就是要让你当我们大中华帝国的林彪嘛?”
吴俊垒嘻嘻笑道:“慈禧那老婆子封我做中原王,说我只要反水,就可以让我提领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哎,你们的条件呢?”
龙兴汉笑道:“慈禧封我做巴蜀王,只要我反水,就把四川和重庆封赏给我。”
赵海军打趣道:“老太婆封我做吴越王,只要我反水,就把东南的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封赏给我,让我做地方军阀。”
华震东耸耸肩道:“慈禧封我做青海王,说事成之后,就把西北地区封赏给我。”
众人一起哄堂大笑,但是笑声中也有一种微妙的味道。实际上,众人在第一时间赶到南京并把慈禧颁发给自己的懿旨送给刘斌,是证明自己忠诚的行为。如果自己得到了这东西,却没有及时上交,很难让人相信自己没有异心。这样一来,难免会引起猜忌,毕竟人心难测。帝国内部也会同时出现裂缝了。
刘斌感动地看着众人:“除了你们,刘锦棠、聂士成、左宝贵、董福祥、宋庆、张彪等原先清军投降的将领也纷纷发来报告,声明自己受到了清廷的册封,但仍然保持着对帝国的忠心。我能断定和相信,大家都是忠诚可靠的。当然了,不是对我忠诚,是对我们新的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忠诚。”
众人都心照不宣地再次笑起来。
萧浩然道:“这个封官许愿的下策,正是说明了清廷已经黔驴技穷。当然,慈禧不仅仅是想拉拢我们,更想制造我们内部的裂缝和叛乱。我们也可以虚与委蛇,拖延时间,准备好对清廷的最后一战。”
众人都深以为然地齐齐点头。
朝鲜王国,国都汉城。
郊区,黄龙旗猎猎飘扬,这里是清廷驻朝部队的军营。由于朝鲜半岛的位置十分重要,位处中日俄三国要冲咽喉,也是抵御日本和俄国向满洲渗透的桥头堡。因此丧失了绝大多数附属国的清廷始终都高度重视对朝鲜王国的控制。驻守这里的清军也是精锐之师,统领驻朝清军的是清廷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
袁世凯是李鸿章的心腹爱将,也是北洋军系统里地位最高的后起之秀。此时袁世凯刚刚三十三岁,正是雄心万丈、意气风发的年少轻狂年龄阶段。八年前的1884年,朝鲜王国内部爆发“甲申政变”,驻朝日军也趁机蠢蠢欲动。袁世凯率领清军打退了朝鲜叛军和日军,平定了甲申政变,巩固了清廷对朝鲜的宗主权,阻止了日本往朝鲜的渗透,粉碎了日本妄图乘着中法战争之际染指朝鲜的意图。通过这个功劳,袁世凯被李鸿章另眼相看,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当时仅仅年满26岁的他就成为了驻朝军政大臣,位同正三品道员(副省长),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成为了朝鲜的“太上皇”。总督朝鲜的这八年来,袁世凯因为不少手段过激且粗暴,同时屡屡干涉朝鲜内政,引起朝鲜王室的不满,但实质上他也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俄罗斯的势力渗透,日本政府还暗中派人数次刺杀袁世凯。
此时仕途可谓春风得意的袁世凯,正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中军大营的会议室内,坐着寥寥可数的四个人。除了袁世凯本人外,另三人都是他的心腹袍泽。其中,最让袁世凯信任的自然是徐世昌,两人在十多年前就结为兄弟,一文一武,互为同道,此时是袁世凯最信任的幕僚。在朝鲜的很多大事,袁世凯都找徐世昌先进行商量。其次是王士珍,王士珍是驻朝清军炮兵部队总指挥,才智过人,是个精通西方现代军事的高级军官,被袁世凯视为左膀右臂。第三个是唐绍仪,是清廷驻朝鲜总领事。
会议室内此时的气氛十分凝重,桌子上放着一卷金灿灿的黄布,鲜红色的玉玺印章格外引人注目。“圣旨已下,你们说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袁世凯用犀利的眼神看着手下这心腹三人,脸上的神情令人捉摸不透。
王士珍和唐绍仪都沉吟不语,毕竟不知道袁世凯的心思。徐世昌由于和袁世凯关系非常亲密,此时现场又没有外人,自然直言不讳:“项城啊,皇上让我们率兵进京勤王,我觉得这是把我们放在火炉上烤。我们现在可谓是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总体上说,我们有三条路可供选择。”
袁世凯点头道:“菊人你说说看,哪三条?”(徐世昌号菊人)
徐世昌有条不紊地娓娓道:“第一、尊奉圣旨,进京勤王,囚禁西太后,让皇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皇上。这样一来,我们也必然因为勤王大功而得到高官厚禄;第二、向西太后告密;第三、置若罔闻、坐观其变。”
王士珍和唐绍仪互相交换了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袁世凯的脸上则波澜不惊:“三条路,利弊又分别如何?”
徐世昌分析道:“第二条路最稳妥,第一条路风险很大,第三条路吉凶难料。”
“为何这样说?”
“直隶和京津,尽是西太后的势力范围,九门提督是西太后的亲弟弟桂祥,手中仍有八旗军满族四旗,另外,蒙古的蒙古八旗军也忠于大清。我们就这一两万人真的去进京勤王,很有可能腹背受敌。朝鲜,是我们的地盘,但朝鲜也有日本驻军。万一我们调动部队回国后,驻朝日军突然举兵,那我们岂不是既无路可去,又丧失根基?到时候,我们就要万劫不复了。如果皇上下密旨要我们囚禁西太后的事情东窗事发,我们也吃不了兜着走。另外,即便我们站在皇上这边并成功了,我们肯定也会被调到黄河前线对抗汉军。那时候,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好下场。黄河南岸,汉军二三十万大军枕戈待旦,随时都可能挥师北伐,我们现在去阻挡,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说的对。”袁世凯平静地道,“我也是这么想的。站在皇上那边,我们不管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没有好下场呐。”
“但是站在太后那边,我们依然没有好结果。虽然能够维持我们的地位不变,但我们恐怕还是要被派到黄河前线。毕竟太后也要对付汉军。我们的结局仍然一样。”
袁世凯拧紧眉毛。
“至于第三条路,坐观其变,能保得一时,也保不住长久。我们如果袖手旁观,必然会激怒朝廷,最终仍然没好果子吃。”
“是啊,我们现在可真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袁世凯脸上的神色很古怪,“菊人啊,你说的第三条路‘坐观其变’,究竟坐观何变?”
徐世昌微微一笑:“项城啊,这还用我说出来吗?”
袁世凯淡淡一笑:“站在皇上那边,是个死;站在太后那边,还是个死。只不过是早死和晚死的区别而已。坐观其变?坐到何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与其被动等待,我们何不出动出手?”
王士珍和唐绍仪其实心知肚明,但仍要问一下:“如何主动出手?”
袁世凯望着他们,目光咄咄:“我问你们,大清还能保住吗?”
唐绍仪叹口气。王士珍则直言不讳地回答道:“恐怕,半年之内是保不住的了。汉国已经席卷了黄河以南十九省,俨然已是中华正宗。区区黄河,是阻挡不住汉军的北伐大军的。”
唐绍仪补充道:“汉军去年四月初击败九国联军,日本的六个师团和俄罗斯的远东陆军都被汉军打得全军覆没,英法两国在远东的军力也元气大伤,德国、奥匈、意大利都和汉国结盟,因此大清是得不到外界援助的。大清,已经岌岌可危了,分崩离析,为时不远。”
袁世凯两眼炯炯有神:“没错!既然中华帝国取代大清已成历史趋势,我们保大清注定不会成功,也注定没有好下场,那我们何不顺流而行呢?”
徐世昌望着袁世凯的眼睛:“项城,你的意思是…”
袁世凯笑道:“汉军攻取了直隶和东北后,我们如果还不展开行动,那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不成在朝鲜这异国他乡称王?那时候,我们除了投降还有选择吗?那时候投降,我们只是败军之将,任人宰割;现在投降,我们就是中华帝国的功臣,开国元勋。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前后都是投降,但我们投降后的待遇却是天差地别。现在,我们手里有两份厚礼,如果我们向南京送上这份厚礼,那我们在中华帝国仍然会位居高官。聂士成、董福祥、宋庆、左宝贵、刘锦棠都投降了,我们又何乐不为呢?这份目前还在我们手里的厚礼,如果还不主动送出去,那就会最终被汉军夺去。我们一无所有地投降,还有什么分量?”
徐世昌惊讶道:“哪两份厚礼?”
袁世凯不紧不慢地道:“朝鲜、皇上。”
徐世昌、王士珍、唐绍仪齐齐惊叹了一声。
袁世凯的两眼精光四射,脸上是诡谲的笑意:“既然我们肯定要把皇上卖掉,那我们为什么不卖给一个更好的买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