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月1日,在严密而充分的准备后,同盟国对英国本土展开的代号“元旦攻势”的全面总攻击在空袭轰炸的天翻地覆和海上交锋的惊涛骇浪中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总攻之前,双方通过永久中立国瑞士进行了微妙的对话。英国方面隐隐地流露出媾和乞降的态度,而且开出的条件也比较委婉:只要同盟国保证英国本土和主权的完整,以及给英国保留印度这块最后的殖民地,那么英国愿意体面地退出战争,彻底退出争霸世界的舞台;英国不割地求和,但可以进行战争赔款。对此,德奥意等国确实比较感兴趣,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英国绅士们终于低下高傲的头颅了。但中华帝国方面则态度冷淡,圣武皇帝明确地表示:英国可以媾和乞降,但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英国本土必须有同盟国驻军;第二、英国必须放弃印度殖民地。因为印度太靠近中国本土,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亚洲是中华帝国的亚洲,英国势力必须永久性地离开;第三、英国必须无条件地归还历史上从中国满清时期掠夺走的全部珍品瑰宝,同时为英国曾在历史上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定条约、强迫满清政府割让湘江等对华战争罪行而向中华帝国政府赔偿白银3亿两的战争赔款;四、英国必须让爱尔兰彻底独立。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英国政府如果拒绝接受或试图讨价还价,那么中华帝国将毫不犹豫地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尽管德奥土意等盟国都略微觉得中华帝国的这四个条件有些苛刻,但这些国家自然不会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和中华帝国如此重要的盟友决裂,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奥皇约瑟夫一世等同盟国各成员国的国家首脑都表示同意中华帝国的要求。
在同盟国咄咄逼人的要求前,英国政府的媾和意图立刻昙花一现。再加上美国方面也坚决要求英国不得与同盟国单方面媾和,不得抛弃盟友做第二个法国,因此英国政府彻底死了体面退出战争的念头。双方稍纵即逝的和谈旋即破裂,全面总攻击自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月1日清晨,从法国沿海十多个野战机场上起飞的1000多架同盟国军的飞机以史无前例的空中打击力度掠过英吉利海峡,飞到伦敦上空狂轰滥炸。这些战机里,超过四分之三都是德国飞机,其余飞机基本来自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以及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遭到英国的侵略和掠夺最为严重,甚至在奥斯曼低声下气的主动投怀送抱时,英国都不屑地将其拒之门外,狠狠地羞辱了奥斯曼,这种被视为无物的耻辱使奥斯曼全国上下都对英国恨之入骨,因此奥斯曼帝国对此时已经奄奄一息的英国自然非常卖力地痛打落水狗。一千余架战机携带的上千吨炸弹将伦敦大片城区夷为平地并陷入火海。
与此同时,停泊在德国本土的德国海军大洋舰队以及集结于直布罗陀海峡以东的同盟国地中海联合舰队一起发动了猛烈进攻。由德国海军总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元帅和莱茵哈德·舍尔上将共同指挥的德国大洋舰队利用法国的海岸线,凶猛地冲击着英国海军设下的海上封锁线;而由德国著名海军战略家弗兰茨·冯·希佩尔上将所指挥的同盟国联合舰队也朝着那道从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海峡大举进攻。欧洲北海以及直布罗陀海峡海域内,霎那间艨艟如林、舰炮如雨,海面上恶浪冲天、波涛如山,天空中更是战机如云、鱼雷如箭;两大海战战场上,同盟国海军和英国海军展开了空前的大搏杀。——之前为了防止英国海军乘机进入地中海并夺取军事要地,再加上路途遥远,因此同盟国的地中海联合舰队并没有选择通过苏伊士运河后绕过非洲大陆进入大西洋。
由于双方的目标都非常明显,再加上英国海军绝不敢放弃这两个锁死同盟国海军的咽喉,因此北海海战和直布罗陀海战都是硬碰硬的实力较量。但同盟国无论是实力上还是先机上都占了很大的上风,对这场战役筹划了半年时间的同盟国准备充分,无论是新式航空母舰还是弹药燃料等补给,同盟国海军都具有极大的优势;而英国海军则辉煌不再,持续大半年的封锁让英国本土几乎得不到外界的一斤铁或一吨煤的资源供应,再加上同盟国航空部队的轰炸,使得英国本土的工业生产陷入了停顿乃至瘫痪中,工业原料和燃料的匮乏,不但使英国海军举步维艰,更使得各个造船厂无法为海军建造军舰。因此参战的英国海军实力基本没有增长,而且还面临着燃料缺乏的难题;而同盟国海军则是兵强马壮、保障充足。尽管英国海军上下无愧于几百年的荣誉和先辈们的辉煌历史,再加上亡国危机的促使而无不浴血奋战,但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还是使得战局不断地倒向了同盟国海军。
中午11时,正当双方激战正酣时,又一支舰队参加了战局。由帝国海军太平洋第三舰队司令邓世昌上将率领的帝国海军大西洋临时特混舰队奋不顾身地从非洲西北部海域直驶英国本土附近海域。实际上,帝国这支大西洋临时舰队主要是来执行牵制英军和惑敌的任务,实力也比较单薄。但邓世昌获悉欧洲北海大战和直布罗陀大海都已经拉开序幕后,立刻命令己方舰队也积极参战,而且目标直接是英国本土。
舰队副司令杨用霖上将等军官们都表示不支持,因为英国本土海域是英国皇家海军活动的核心地区,以临时特混舰队的实力去直捣黄龙,明显有些冒险和轻率。邓世昌凛然道:“欧洲海战虽然距离帝国本土万里之遥,但和帝国的利益也密切不可分。英国早一日失败,帝国也能早一日迎来世界大战的全面胜利。我等身为帝国军人,自当义不容辞、视死如归,岂能被困难和艰险所吓倒?目前,英国海军已经是手忙脚乱、疲于奔命,如果我军出现在英国本土附近,必然会进一步地打乱英国海军的布防和战略计划,也能更好地牵制英国海军,从而为正在奋战的两大友军舰队赢得取胜机会。”
杨用霖等将领们纷纷下定决心:“愿与司令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邓世昌猛地一挥手:“向着英国本土,前进!记住,越大张旗鼓越好!一定要引起英国人的注意和不安!”
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兵分两路,一路在欧洲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奋力围堵试图突破封锁线的德国大洋舰队,一路则牢牢死守着直布罗陀海峡,防止地中海内的同盟国联合舰队突破海峡进入大西洋。毫无疑问,守住这两个咽喉要地,把德国海军继续困在本土,把同盟国联合舰队继续锁死在地中海,已经直接事关英国本土的得失。一旦同盟国的这两大舰队都进入大西洋公海,那英国的海上防线就彻底崩溃了。因此,英国海军将全部战舰都投入了战局,这自然使得本土附近海域异常空虚,除了水雷防线外,基本没有任何主力舰来守卫英伦三岛。
邓世昌的策略在战局最关键的这个时刻起到了难以估算的巨大作用。在扫雷舰艇的奋力开路下,帝国大西洋临时舰队以破釜沉舟之势,硬生生地直闯向英国本土的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之间的凯尔特海与圣乔治海峡,冲入了数百年来任何一国海军都没有在战时能够进入的英国腹地核心海域内。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正因为凯尔特海和圣乔治海峡是英国本土的内海,因此这片海域基本没有布设水雷,使邓世昌的舰队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为了扩大影响力,邓世昌决然地命令舰队贴着英国的海岸线前进,并用舰炮和舰载机猛烈轰炸沿途的英国沿海城镇。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整整七十年后,中国军队正式将复仇的炮弹和炸弹倾泻上英国本土。邓世昌成为第一个正式率军攻击了英国本土的中国将军,也是同盟国阵营里率领舰队攻击了英国本土的第一人,自此而名声大噪、举世闻名。
对于英国来说,拥有世界第一海军的本国腹地核心海域内出现敌方舰队并被攻击了本土,这不仅仅是赤裸裸羞辱皇家海军的奇耻大辱,更加是一种空前的震撼。对于这支突然间冒出来的舰队,英国政府迅速高清了它的身份,但也随之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以陆军总司令兼陆军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元帅为首的部分高层认为这支舰队并不会真正地威胁英国本土,如果贸然调动都陷入激战的皇家海军各舰队去围歼堵截它,将会中了对方的调虎离山计,从而使德国本土舰队和地中海同盟国联合舰队有机可乘。即便有部分敌军登陆英国,英国本土的陆军也可以将其歼灭;但以首相赫伯特·亨利·埃斯奎斯为首的另外一批高层则认为英国本土目前是门洞打开,海上毫无防御力,如果继续放任这支舰队而不管,那么英国本土将遭到巨大的危险,万一这支舰队携带了登陆部队并对英国本土展开两栖登陆,那皇家海军再想挽回危局都为时已晚了。皇家海军既然是保卫英国本土的,那么怎么能坐视敌人的一支舰队在本土海域内耀武扬威而无动于衷呢?最重要的是,万一这支舰队和爱尔兰岛南部的爱尔兰叛军勾结起来,那英国本土就要陷入四分五裂了。
双方的各执一词让国王乔治五世举棋不定。这位性格诙谐而温和的君王已经被长期的焦躁和忧虑浸泡得郁郁寡欢,眼看堂堂的大英帝国却即将总结在自己的手里,这让他悲痛欲绝。
争执还在继续时候,进入英国内海的帝国军舰队愈发地飞扬跋扈、嚣张猖獗,大有根本就没把英国和英国皇家海军放在眼里的气势。整个舰队大摇大摆横穿凯尔特海和圣乔治海峡,肆无忌惮地进入了爱尔兰海内。正在中京密切关注欧洲战局的圣武皇帝和帝国陆海军总参谋长萧浩然元帅获悉邓世昌的壮举后,都大为惊叹。萧浩然立刻命令安全部在爱尔兰境内的谍报工作机构,联系上爱尔兰起义军,与爱尔兰起义军相互配合地进攻英国本土。由于邓世昌的舰队没有携带陆战部队,因此只能协助爱尔兰起义军作战。
爱尔兰地区(爱尔兰岛和附属岛屿)虽然很靠近英国所在的大不列颠群岛,但却不是英国的传统地区,而是在1801年才被英国征服的英国第一块殖民地,因此爱尔兰人对英国人的痛恨以及渴望独立的民族愿望一直没有停息过。特别是1851年,英国殖民者残酷掠夺爱尔兰地区的粮食和土地,再加上当时出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使得爱尔兰地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总人口800多万的爱尔兰地区在这场浩劫中饿死了100多万人,并有二百多万人背井离乡。这场巨大的惨剧主要来源于英国对爱尔兰敲骨吸髓的盘剥和英国殖民当局在爱尔兰的土地兼并活动,并且在大饥荒爆发后,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百万灾民却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因此爱尔兰人对英国人的仇恨彻底犹如火山般爆发了,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抵抗运动和谋求民族自由的独立建国组织。经过几十年来的磨练和洗礼,此时爱尔兰地区势力最大的反抗组织叫做“爱尔兰自由军”(爱尔兰共和军的前身),拥有上万人的游击部队并占领了爱尔兰南部的部分中小型城镇。实际上,为了对付英国,帝国早就暗中联系上了这个爱尔兰自由军,但由于爱尔兰全境都被英国海军所封锁和控制,因此帝国给爱尔兰自由军的支持并不大。
而此时,帝国不但可以名正言顺地支持爱尔兰人,也可以强有力地提供援助。
这场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忙于战争而减缓了镇压爱尔兰独立势力的强度,这让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而在这之前,“爱尔兰共和兄弟会”首脑皮尔斯和“爱尔兰市民军”领袖康诺利已经率领数千名武装爱尔兰人试图夺取爱尔兰地区首府城市都柏林,但遭到了失败。另外,为爱尔兰独立运动寻找列强支持的人是一名叫罗杰·凯斯门特的英裔爱尔兰爵士,帝国在欧洲的情报机构和他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获知一支中华帝国的舰队已经开入爱尔兰海后,罗杰爵士大喜过望。他立刻提出了爱尔兰自由军的请求:希望帝国军舰队炮击都柏林的英军阵地,并提供一些军火弹药给爱尔兰自由军部队。
电报传递消息的速度自然是瞬息既至,接到命令后的邓世昌立刻命令全舰队驶向都柏林,动用舰炮和舰载机猛烈轰炸城内的英军控制区,满足爱尔兰自由军的第一个要求。但至于爱尔兰自由军的第二个要求,则让邓世昌颇感头疼。由于这支舰队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要在英国展开登陆,因此根本没有携带陆军部队,那自然也没有携带任何陆军使用的武器装备了。在副司令杨用霖的提议下,全舰队官兵们把手中用来自卫的手枪、步枪、冲锋枪以及配发的子弹都收缴并集中装起来运到岸上赠送给爱尔兰自由军,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是雪中送炭了。得到启发的邓世昌又灵机一动,他命令各个军舰上的炮兵们,将一些口径不大的副舰炮和防空用的高射机枪、速射高射炮都拆卸下来,然后连同配发的子弹炮弹一起集中起来用小型汽艇送到岸上交给爱尔兰自由军,算是充当陆军的机枪步兵炮等重武器给他们使用。
尽管这批军火只是帝国军仓促间搜集起来的海军武器,但对于一直孤立无援的爱尔兰自由军来说,这也是非常强大的并且还是他们得到的第一批正式的制式武器了。因此爱尔兰自由军上下欢呼雀跃、士气大振,随后集合主力部队在帝国舰队的火力驰援下猛烈进攻都柏林。
都柏林可不是一般的城市,不但是爱尔兰的核心首府城市,还是爱尔兰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是英国对爱尔兰进行殖民统治的基础和桥头堡。一旦都柏林被爱尔兰自由军夺取了,那带来的政治影响绝非寻常,甚至意味着英国在自家门口的殖民统治体系都土崩瓦解。因此乔治五世国王和英国高层都彻底坐不住了,英军本土舰队第二特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中将随即接到命令,撤出直布罗陀海峡战役,回师增援英国本土。
1月2日凌晨三点多,顺着凯尔特海和圣乔治海峡增援本土的英军第二特混舰队将帝国军大西洋临时舰队堵在了爱尔兰海内,双方旋即在都柏林附近的海域里爆发一场激烈的夜战。在响彻云霄的舰炮轰射声中,巨大的火光使得夜幕亮如白昼,海面上风雷滚滚,炮弹出膛的巨大冲击波狂飙横扫。由于夜色月朗星稀,可见度很好,再加上炮火使大半个夜幕一片通亮,因此双方的舰载机和水上飞机纷纷出动,竭力拼杀。混战三个多小时,英军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帝国军的建武号无畏舰也被打成重伤,同时双方都损失了数艘驱逐舰。眼下继续恋战会将舰队陷入巨大的危机,并且舰队调虎离山的计划已经成功,邓世昌当机立断命令舰队撤退。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邓世昌忍痛命令重伤的建武号无畏舰自沉,但海面上大概还有上百名落水的帝国军水兵和跳机落海的航空兵来不及挽救。邓世昌火急火燎之下,希望在附近陆地上的爱尔兰自由军能够帮忙打捞和掩护这些帝国军的海军将士。得到对方保证后,邓世昌率领大西洋临时舰队迅速向北加速,顺着英国苏格兰地区和北爱尔兰之间的北海峡撤离了爱尔兰海,驶入大西洋。事后,落水的200多名帝国军水兵和航空兵共有130多人被陆地上的爱尔兰人救起并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另外还有二十多具帝国军官兵的遗体被爱尔兰人打捞起来后悄悄地安葬在了南爱尔兰地区。
这场爆发于爱尔兰海域的激战虽然规模不大,但彻底改变了直布罗陀海峡战役。被迫抽调了整整一支特混舰队的英军在阵列和力量上出现了一个大漏洞,而同盟国地中海联合舰队总指挥希佩尔上将迅速用敏锐的目光觉察到了英军的这个破绽,并调整了兵力再度进行冲击。
鏖战至1月2日中午,英军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封锁线被同盟国联合舰队彻底撕裂。正式突破了这个咽喉海峡的同盟国联合舰队犹如跃出铁笼的猛虎般,势不可挡地冲入了大西洋内。
英军的两大海上防线崩溃了一半。
获悉地中海舰队已经突破直布罗陀海峡后,指挥德国本土舰队浴血奋战的提尔皮茨元帅更加心急如火。面对英军在一些重要航道上布设的上万枚水雷,提尔皮茨为了加快通过速度,采取了一个几乎残暴的手段。由于扫雷舰艇还是供不应求,因为提尔皮茨命令调遣数百艘驱逐舰和小型军舰,充当敢死队,硬生生地冲击英军的雷场,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来扫雷和打开通道。尽管这个办法在战后饱受争议并使得上千名德军水兵在触雷爆炸中死于非命,但提尔皮茨此举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损失了整整一百多艘驱逐舰和小型军舰后,德国海军大洋舰队终于在英吉利海峡里杀出了一条血路,以猛虎归山、蛟龙如海之势正式挺进大西洋。
英军的两大海上防线全部崩溃。
全部进入大西洋的同盟国舰队开始对退守英国本土的英国海军发动了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