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8章 秦满儿上门(3)
    苏青青波澜不惊,坐在椅子上已经用鹅毛沾着墨水写下了一记药方。
    “半夏,连翘,抓药。”她吩咐身边的丫头们。
    半夏和连翘接过药单一看,有些为难起来。
    “小姐,人参咱们有,但是阿胶却是没有的。”她们还想知道什么是阿胶呢?
    “啊?”苏青青也只是顾着写药单,却忘记这是在古代,阿胶一说好像还真的没有。
    “这样吧,赵大叔,你知不知道村里或者外村谁家有现成的驴皮的?”苏青青问。
    “我娘家就有。”宋婶子焦急地回答。
    “赶紧让赵大叔坐马车过去拿来,我给你熬治。你的身体可不经等。”苏青青催促。
    “哎,我这就去。”赵大宝急急忙忙地跑出去了。
    “拿几颗养生丹给婶子,婶子先回去休息,厂子里的事情先缓一缓,晚上的时候,你过来喝药。”苏青青见到她气色差,就不忍心让她继续劳累下去。
    “谢谢你青青。”宋平娘的泪水又下来了。她刚才已经听到了药单中有人参,哪是她这样的人能用的东西,可是至始至终,苏青青也没有提到一分银子。“婶子身上的银子不多,这些我也知道不够,但是请你暂时收下,等以后我们夫妻赚了工钱就还你。”
    “婶子以前对我们家那么关照,都没有提到过银子,怎么我刚能为婶子做一点儿事情,婶子就见外了吗?”苏青青一愣,然后将她的手又推回去。
    赵大宝家也不是富贵人家,宋婶子身上这点儿银子说白了,还是这几个月在苏家做工赚来的了。
    “婶子用这些银子买一些好吃的多补补身子,明天我让人熬了猪肝汤给你送过去。”苏青青又补充一句。
    “这怎么能行?”宋平娘的脸倒是涨成了猪肝色。哪里看病不给银子,还从郎中家里倒拿吃食的。
    “这些年你和赵大嫂可没少帮村咱们家,青青做得对,你就别见外了,将银子收起来。”惠娘将她拉起来去劝说,“再说你自己的身子骨自己还不清楚吗?真的要好好补补,你不为自己所想,也要为今后的孩子着想呀。”惠娘不愧是巧嘴,话说出来就是中听。
    “是呀,本宫当初也是不知道爱惜自个,才会这么晚有了孩子。”凤银同病相怜,对她多了一份怜惜。
    “去,从本宫房里拿一棵人参过来给她。”她转头吩咐身边的嬷嬷。
    “是,公主。”嬷嬷答应一声出门去了。
    “谢公主。”宋婶子作势又要跪下来。
    “别跪了,你的身体要紧,我们女人一辈子不容易,但是能得到一个一心疼爱自己的相公也应该知足了。”看到赵大宝的表现,凤银对他也比较满意。
    “公主,人参拿来了。”拿人参的嬷嬷很快就人参取回来了。
    “拿着吧。”凤银公主和气地说。
    “谢公主,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乡下人比较朴实,也不会说什么华丽的辞藻,能表达谢意的也只有下跪了。
    “好了,身子骨不好,赶紧回去养着吧。”凤银摆摆手让她起来。
    她身边的嬷嬷立刻很有眼色地过去将宋平娘拉了起来。
    “公主做了一件好事,为肚子里的世子积福了。”苏青青淡淡地说。
    “我肚子里真的是个世子?”凤银虽然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说她坏了一个世子,但是从来没有听过苏青青说过。
    驸马府里本来情况就比较复杂,生个男孩子肯定要比女孩子更有保障。
    其实这些日子,她心里因为没有底,整个人一直都有些忐忑不安。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没有孩子的时候一直巴望着能有个孩子就好,可是真的有了身孕,却还想要更多的,凤银自己都觉得她太贪心了。
    苏青青现在说出这样的话,无意之中给了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世子很健康,只要公主保持这样愉悦的心情,就不会有问题。”苏青青语气还是淡淡的。
    “恭喜公主。”
    “给公主道谢了。”
    ……屋子里的丫头、嬷嬷又围了过去。
    “有赏,都有赏。”凤银喜得合不上嘴巴。
    “你们聊,我还有事情要忙了。”苏青青站了起来说。
    “谢谢你苏青青。”聂惊风感激地说。
    苏青青抿嘴笑了笑,带着自己的丫头走了。
    她要去的目的地是厂子,从经常回来,看到了铺子里商品的消耗,也清楚了京城里大户人家对商品的喜好,苏青青心里有了更多的想法。
    “爹、大伯,你们按照这样的架子多生产一些,京城里要用。”苏青青将自己设计的现代书架图纸拿出来。
    架子很简单,苏中义一眼就会了。“交给爹,保管耽误不了你的事情。”
    “我知道爹和大伯很厉害的。”苏青青笑着回答。
    对于女儿侄女的恭维,苏中仁和苏中义也笑着接纳了。
    从木工厂子出来,苏青青直奔印刷厂子。
    “小姐。”见到她进来,正在忙碌的几个年轻人都很恭敬地过来向她行礼。这些曾经的富家公子在受过苦难之后,更加珍惜眼前平淡的生活。对于苏青青交代的事情,他们总是尽心尽力。
    “这是我们印刷出来的第一批教本。”午流正拿起一本《三字经》爱惜地说。
    “是呀,小姐,这样的印刷方法太快捷方便了。”另一个年轻人也激动地说。
    “既然都好了,就先送一批到咱们自己学堂,让孩子用起来。”苏青青嘱咐。
    “是。”几个年轻人高兴地回答。
    村里人看着从印刷厂子搬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的书送进了学堂,一个个懊悔地都想撞墙了。
    只是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村里孩子们悄然发生了改变。
    父母在厂子里打工的,孩子不仅身上穿的整整齐齐,而且因为在学堂里学到的东西多,说出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就连玩,没上学的孩子都比不上人家,谁叫学堂中还有体育课,嗯,就是带着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