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3章路从脚下起
    谭振华想起的,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因为这件事情关系到了华夏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战机上最重要的电子系统——火控雷达的发展和研制路径及历程。
    新华夏立国之初,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基本都走过了“引进-吸收-仿制”这一过程,而所谓“引进”的源头,当然是当时的阵营老大哥苏俄,机载雷达也不例外。
    新华夏使用过的第一种机载雷达,就是随着“米格17”及“米格19”这两款飞机中的夜间型号一同进入华夏的苏俄“圆锥扫描体制单脉冲搜索雷达”。这两种飞机的白天型都是没有装备雷达的,夜间型装备的雷达也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测距和搜索功能,而且有效作用距离短、抗干扰能力差、可靠性不佳,低空探测效果几近于零。
    而在华夏与苏俄彻底闹掰以后,就连这种简陋的雷达也断了来源,为了能给正在研制中的自研战机“j-8”配上雷达以使其具备夜间作战能力,三机部将仿制改进苏俄机载雷达的任务交给了本系统内唯一的一家雷达研究所既3607所。
    但是,华夏羸弱的电子工业基础以及3607所不算太强的研发实力,使得这部雷达的研制历程步履维艰,事实上,这部日后装备代号为“204”的火控雷达,在谭振华的眼中就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废柴。
    “204”雷达,采用了弱鸡的单脉冲体制,坑爹的卡塞格伦天线,探测距离短不说,可维护性能也糟糕至极,还经常漏警或虚警,几乎完全没法正常使用……就这么个玩意还一直折腾到1979年才勉强定型验收,而其时,距离“j-8”1969年的首飞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而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定位于全天候歼击战斗机的“j-8”只能又被空军当成了白天型战斗机才勉勉强强通过了验收。
    虽然“204”的研发颇多坎坷,但是,基于照顾本系统内兄弟单位的原因,当“j-8ii”在1980年9月获得国家立项并开始正式研发历程的同时,“204”的改进型号“208”雷达的研制任务还是落在了3607所的身上,只不过,这次多了一个负责批量生产的协作单位:四机部的4780厂,也就是日后红遍大江南北的彩电生产企业“川长虹”的前身。
    当然,“208”不出意料地又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坑货,而装备了该型雷达的“j-8ii”某改型在谭振华前世的网络上也因此被喷成了“和平鸽”……
    而其时,原本因为并非同一系统且一向以“大型远程预警雷达”闻名华夏而被机载雷达竞标选型排除在外的4014所,早已悄悄开始了机载雷达的预研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就是谭振华的另一位老师贲放,他最重要的助手与合作者,就是前文介绍过的韦川安。
    正是由于3607所在“204”、“208”这两个型号上的糟糕表现,作为用户的空军终于按捺不住,向三机部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才让航空口终于向四机部完全敞开了竞争的大门,4014所也得以挤进了机载雷达领域,并一发而不可收。
    在谭振华的前世,4014所的各款产品装备在华夏空军大到战略预警机、战略轰炸机,小到喷气教练机的各种型号飞机上,几乎垄断了华夏机载雷达这一领域,并在国际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
    当然,贲放贲大院士日后又收了一位名叫林幼全的真正弟子传人,并在此人的带领之下,一举将华夏机载火控雷达相控阵化、相控阵雷达“白菜”化,甚至在各项主要功能参数上全面超越了“掌握核心科技”的米帝,那是后话。
    毕竟,这位林幼全同学与谭振华同岁,今年才刚刚考上宁都航空航天大学,开始了自己大学生涯。
    贲放、韦川安、林幼全,4014所的这两代人三位大牛,才是华夏机载火控雷达研制历程中最关键的三位功勋人物,而他们三人合著的那本《机载雷达技术》则是这个专业领域内被奉为圭臬的至高圣典。
    “十号”工程,终于要开始了啊!谭振华心中感叹。
    “j-10”战机,在谭振华前世的历史之中,在华夏军工装备的发展史上,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华夏完全按照自研战机规范设计研发的,首款跟上世界主流潮流的第三代战斗机!
    可以说,正是这款战机的研发成功,将华夏整体的飞机设计与制造能力推进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没有它,也就不会有后来登上顶峰,石破天惊的“j-20”!
    但是,据谭振华所知,“十号”工程从1982年开始立项讨论,1984年最终拍板立项直到1998年首飞,2002年正式交付部队试用直至2003年最后定型验收,“j-10”走过了漫长的21年艰辛历程,期间,甚至多次面临下马的坎坷窘境。
    谭振华当然知道“十号”工程对于华夏航空事业的重要性,那么,身为一名重生者,自己能做些什么,好让“j-10”的诞生少一些波折呢?
    哪怕,就是早一天也好啊,让“j-10”早一天起飞,就能早一天保卫华夏的蓝天!
    可“十号”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它的发展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制约,需要解决的问题成千上万,就他所知,“j-10”身上采用的新技术高达60%,远远超过新型号采用新技术一般不超过30%的普遍认知,这也充分印证了郭蓉玮对宋文华的评价:“他就是个爱冒险的性子。”
    可惜,谭振华前世是搞电子和雷达的出身,对于飞机完全是个门外汉,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大多来自于前世工作中与飞机打过的一点点交道以及出于兴趣爱好而从军事论坛以及科普读物上看到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对于真正如何研制一架战机来说,作用几近于无……
    所以,从技术上对宋文华进行帮助是没可能的,那也只有发挥些自己的特长以及重生者的天然优势,助自己这位宋老师一臂之力了。
    路从脚下起,那就先从帮宋文华顺利拿下“十号”工程开始吧!
    谭振华这样想着,找出了几张纸开始写写画画,他要给谢广丰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