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8章一代宗师
    能让郭宜城这样年老德馨的行业翘楚都如此推崇,并称之为“泰山北斗”的人物,那必定是在华夏学术界声名赫赫,并且为新华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宗师巨匠。
    会是谁呢?
    谭振华心念电闪,一个个名字从脑海中划过,突然,他“腾”地想起一个人,脱口问道:“郭教老,您说的这位,莫不是师老?”
    郭宜城闻言有些惊讶地望向谭振华说道:“哦?看不出来,振华小小年纪,居然也听说过那小老头儿的大名?他的名声虽然在我们业内如雷贯耳,但是因为从事的领域属于基础研究,并没有被报刊杂志拿来大书特书,你居然能知道他,不错不错。”
    谭振华满脸崇敬之色:“郭老,小子我好歹也读过几年书,也算生在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知道师老的大名是应该的。”
    师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领路人,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华夏科学院院士,华夏工程院的创立者、副院长、院士。
    在他于94岁高龄蜡炬燃尽之后,留下了一代“华夏材料学之父”的传说。
    师老的名声,不如两弹元勋中的那几位响亮,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然而,正是他奠定了华夏众多尖端装备的材料基础,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华夏的厚积薄发,龙腾东方。
    他出生于1920年徐水县大营村一个“诗书继世”的大家庭里。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礼,勤劳善良。他后来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并在1940年,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采矿救国”的道路。
    1948年9月,他进入米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改进了100年前发明的用锌从液铅中提取金银的方法。用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使其纯度达到90%以上。
    1949年5月,他拿到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1952年6月,又拿到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接着,便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教授指导下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
    这项研究后来直接服务于米国空军。在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
    1950年,米国入侵高丽半岛,华夏派遣志愿军开始和以米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战争,米国司法部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华夏留学生回国,他是被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华夏学生之一。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回归祖国的努力。他利用自己和一名印地籍留学生的良好关系,将一封恳请回国的信件交到了印地驻米国大使馆,再辗转交到了当时华夏的周首辅手上,周首辅利用这封信件,揭穿了米国政府说这批学生是自愿留在米国的谎言,并最终通过艰苦的谈判,用释放高丽战争中俘虏的一批米国飞行员的条件换回了这批留学生回国的权利。
    1955年,历经磨难的他终于在各方的努力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从1957年起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
    高温合金是当时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他从华夏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西方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和高合金钢的建议,同时提出稀土元素是中国丰产元素,也应在高温合金中得到应用的建议。
    1964年秋天,他接到了研制新一代喷气式飞机发动机中使用的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材料的任务。
    当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位是高温涡轮,人称“发动机的心脏”,而涡轮叶片又是这其中关键的关键。叶片金属在长期工作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决定着喷气发动机的功率,也决定着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因而,涡轮叶片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航空发动机和高温合金的水平。
    他本是研究物理冶金的,对空心叶片十分陌生。于是他将所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参与研制方案的制定,使方案既汲取国内外的一切信息,又建立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
    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100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料、冶炼、铸造、分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所有的助手们都对这位指挥官心悦诚服。
    他还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终于在资料中发现了一条新的信息,循此,找到了一种可做型芯的新材料。他组织大家迅速研制,多番试验,终于成功。
    1966年,华夏第一代铁基高温合金在他的手中诞生,同年,华夏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宣告研制成功!
    从设计开发到研制成功,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不列颠,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却整整用了15年。
    即便是在遭受挫折的严冬,在被打翻在地并冠以金属研究所的“四家村”的罪名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哪怕被发配到一个中专培训班教书,他也是尽心尽力地工作,短短半年时间里,他竟编写了70多万字的教材讲义。
    1980年,年逾花甲的师老获评华夏科学院学部委员(暨后来的科学院院士),终于在国家层面认可了此老的功绩和能力。
    然而,在谭振华曾经的历史中,这一荣耀时刻不过是师老科学探索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节点。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师老担任副主任。他在大力提倡在重视新材料的同时,关注传统材料;他发现很多结构材料资源日益枯竭,便建议国家科技部,将大力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镁列为攻关重点;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又上书政务院建议成立“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这些建议,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呼吁和推动下,1994年,华夏工程院正式成立,已经年逾古稀的他毅然出山担任工程院的副院长一职,然而,已经站在华夏学术荣誉至高点的他并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
    新千年伊始,师老不顾自己已经80多岁的高龄,也不顾华夏多次举全国之力搞碳纤维产业失败的经历,主动请缨,担任碳纤维公关课题的组长。
    碳纤维与师老此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差异甚大,然而,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各部门和行业的号召力,组织起全国的专家,在他的领导下制订了华夏碳纤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他还亲自写信给当时的华夏大长老,呼吁国家加大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和投资力度。这些努力终于获得了成效,华夏将碳纤维的基础研究工作列入了重点发展方向,历经十年攻关,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产业。
    生命不熄,师老奋斗不止。
    2010年,在他的倡导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结束了华夏此前碳纤维产业无序竞争的状态,有机地将行业通过“产-学-研-应用”的产业链整合在一起,也一举结束了华夏碳纤维受制于人的状况,为华夏众多新装备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师老不但在华夏国内广受尊重,更在国际上声誉卓著。
    50年代,他是米国金属学会(asm)会员;80年代,他是米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会员。
    1987年倭国东京大学成立100周年,举行“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受邀的1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他是唯一的华夏学者,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1988年在倭国东京召开的“新材料国际会议”,同年在米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大会”以及1991年在高卢,由欧洲材料研究学会(e-mrs)主办的“国际材料联合会在第一届先进材料会议”,他是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1990年由华夏材料联合会(c-mrs)召开的先进材料国际会议,他是大会主席之一。
    1992年由华夏金属学会、米国矿物、金属及材料学会、倭国金属学会及南高丽金属学会共同发起的“第一届环太平洋先进材料与技术国际会议”,以及同年,由国际薄板成型研究会(iddrg)举办的“第17届国际会议”,他均当选为大会主席。
    2010年,师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老一生,教书育人时,桃李天下;从事科研时,硕果累累;撰写学术论文时,著作等身。
    没有他,就没有华夏众多尖端装备的基石。
    谭振华前世无缘此老一面,此刻听郭宜城提起,不禁心潮澎湃,他说道:“郭老,您如果能请动此老出马,此事必成,只是我有一个请求。”
    “什么请求?”
    “我想有机会,拜望他老人家一下,没别的意思,就是纯粹的想表达下我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
    “那个简单,那小老头儿比我还年轻了十几岁,见了我还得恭恭敬敬的叫声老哥哥,你想见他,随时可以,我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