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的日子,村里的叔伯大爷们看着秦家稻子收拾比自己还勤些,等稻谷晾晒了两日,更是早早叫上桑父过来称。
桑父称了两遍,记了个数,又问桑材,“去年咱们家最好的一亩田收成多少?”
桑材报了个数,桑父忍不住哈哈笑了两声,朝周围等不及的人道,“两成!多了快两成!”
“哎呦,这么多!”
“真这么多?”周老根看了看桑父记的数,又挤开他,重新称了称,“还真是这个数!”
“这比咱们这些老把式还会种田?莫不是那鱼真有效果?”
一帮人挠挠头,咂咂嘴,将目光放到桑父身上,“村长!”
秦武搬来几条长凳,众人就在秦家院子坐下,听桑父跟他们解释这是个什么道理,桑枝出去倒水时还被几位叔伯拦下,又问鱼沟鱼函什么时候挖,又问鱼苗该什么时候放。
聊了一下午,桑父拍板定下,“这法子今年看着还不错,咱们也不知道来年的情况,这样吧,明年我家那留一亩田,剩下的按这法子试试,你们呢也别全弄,有想法的先拿一亩半亩试试。”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一样的田到不同人手里收成还不一样呢,我闺女种得好,那是人家舍得下本钱,伺候得精细,你们自家田自家管,好不好都是自家的事儿!”
“村长你放心吧,我们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
“就是,你就放心吧,我们都有数!”
三叔公看看众人,“这是枝姐儿给叔伯长辈的面子,大家腆着脸用她的法子,谁要是敢出什么幺蛾子,老头子手里的拐棍先不留情!”
“放心放心放心!”
一帮人走的时候还招呼桑枝,“枝姐儿,明儿去家里吃饭啊,叔家打鸣的大公鸡伤了肚子活不长,让你婶子给杀了明儿来吃。”
“等会让武哥拿个盆去我家一趟,二狗外祖家送了菱角来,那玩意煮出来好吃!”
三叔公也小声道,“回头来叔公家,你大娘熬了糖水。”
桑枝囫囵应着,将人都送出去,才转身回来收拾茶水,秦武将长凳收进屋里,在院里给她打水。
桑枝一边刷洗一边朝桑父道,“爹您可真会我派活儿!”
桑父笑笑,“一个村的,都是你叔伯长辈,”他蹲到边上,掰开了说,“一来,几个叔伯跟咱家沾亲带故,就说你三叔公,你小时候有回生了大病,我和你娘找了几个大夫都不成,还是三叔公舍了脸去求了城里一个老大夫。还有你大娘,回回熬糖水都不忘给你送两碗,你打小就爱吃那玩意儿。”
“再说,枣树村不大,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帮了大家伙,回头有什么事大家不搭把手?要是成了,谁都得担你的人情!你和武哥儿都不是好与人打交道的性子,现在我和你娘还在,有什么事我们能出头,可一辈子还长着,以后我俩不在了,这些人能有一成记你的恩就够了!”
“爹,”桑枝打断他,“好端端说这些干什么?您和我娘还得看着石头娶媳妇呢!不过教他们就教他们,但您得给我镇着,让他们都得听我的。”
“成!”
桑父说让她教,却也不是眼下,如今正值秋收,家家户户都忙着地里的活儿。一直到十月,交过朝廷的税粮,桑父才带着她满村里转悠。
首先得将各家有意按新法子种的田地考察一番,有些虽也是上好的水田,可地势不便,田埂不好加高捶实,像这样的也只能作罢。
实地考察过,将稻田养鱼的道理掰碎了说,村里叔伯们都是一辈子的老把式,弄明白原理,自个就能规划好该在哪里挖鱼沟,该在哪里置鱼凼,最多是不放心招呼着桑枝去看一眼,得到肯定后,趁着闲了几分,赶紧带着家里的小子加高田埂,回头入冬天寒地冻,可就不好翻田挖土了。
一转眼又跨过年关,春气生发,天气和暖,正是栽种桑麻的好时候。枣树村的人忙完桑麻,便将目光放在了水田上。
桑枝早做过试验,当初那半亩田收的稻子活性要大于桑家田里的,而桑家田里的又大于村里普通田里,她猜测可能是一是肥料及稻鱼共生的加成,二则是当初混进田里的灵泉水起了效果。
她将结果告诉了桑父,桑父让她别声张,却让她将那些稻子留作稻种,私下里悄悄与明年要跟着一起的几人说了,由他们自己选择要不要用她这儿的稻种,他自己却是果断让桑材从家里搬来两斗半稻子,换两斗稻种。
秦武不肯,桑父骂了声“傻”,低声道,“这本就比市面上稻种的价格低了许多,我是你岳父,连我都按着价换的稻种,其他人才不好拿你们脸皮薄干些欺负人的事!”
果然知道桑父换稻种,几个老头啐一声“老狐狸”,转脸笑呵呵地也来秦家换。之后桑枝按照去年的做法,指导众人选中、沤肥、放鱼苗、追肥、换水。
满村里约有十亩地采取稻田养鱼模式种植,其中秦桑两家就有一半,是以今年桑枝更加小心谨慎,插秧耘苗这些活计明知道他们更在行,还是忍不住三五不时去看看。
等到入夏降雨多时,更怕像去年一样突降暴雨,尤其是她不能总依靠灵泉水,毕竟这模式如果可行,是要全村推广的。
好在桑父早有准备,和三叔公几个老人日日关注着天气变化,临近收成时夜里安排人轮流守着,一来防野物牲畜破坏,二来有个突发变化,也能及时通知大家。
就在这种严密的安排下,今年总算是有惊无险,顺顺利利到了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