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七章 沉淀
    在这个看守所没有刘柏烽,张辰良算是没了靠山,不过也没人打算拿他怎么样,毕竟都知道,这小子也没几天呆的了,最主要的,张辰良也不是很烦人,很多没文化的嫌犯都很敬重和照顾上过大学的嫌犯,况且在拘役号,大家都是轻刑犯,一是没什么好交流的,二是没几天呆头。最开始张辰良刚进来这间看守所,管教也是比较关心他,时常找他谈心,尤其是知道他在原看守所经历那件事,格外关注张辰良的心理动态。过年期间,特意还找张辰良谈了几次话,发现张辰良并没有特别的感情波动也就放了心。其实,在新看守所的这段时间里,张辰良想了很多,也反思了自己的种种,他想自己的父母至今没有音信,想自己还有多久能出去,想自己出去以后干什么,找不找刘柏烽。经过了解,他知道刘柏烽出身也不是很好,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刘柏烽就是从懂事起就觉得自己应该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他学习很玩命,而且也很聪明,懂得如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刘柏烽和张辰良讲,上学的时候,他总观察学习前几名的同学有什么特点,结果他发现,他们的父母要么是有老师,要么就是父母都是工程师、公务员之类的。但是,张辰良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觉得命运还是把握在自己手里,他们学习好只是在条件上优于自己,但在个人能力上刘柏烽还是相信差距不大。所以刘柏烽摸索出一种学习方法,简单说就是每日进步法,每天学习的东西,他都会总结,包括做错的题目,他的目的就是,每天都有进步,和自己较量,就这样一点点他成为了全校前十名,到前三名,直至最后高考全市第一。刘柏烽说,人不要和别人较劲,要和自己较劲。
    张辰良觉得,自己还是笨,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和别人较劲,从来没在自己身上找过问题所在,更没有挑战过自己的极限。但是现在不同了。张辰良还觉得自己大部分时间太天真,想法幼稚。虽有梦想,虽然说是想让家里条件更好,可实际上根源还是在于自己过于自私,张辰良从小到大,都不觉得自己应该生在那种家庭,更没有什么过多的回报家乡父母相亲的想法。他总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条件,更好的人际交往。虽然自己没有钱,但是自己的确渴望拥有一切,金钱,房子女人,他不比任何人的贪求更少。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求这一切,再镀上一层金反过来迷惑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是真的有梦想有追求,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享受。
    经历了这么多,再加上现在闲下来有空思考,张辰良很大程度的看清了自己,这就好办多了,因为这就意味着他开始接受自己和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这让张辰良逐渐开始变得圆滑,用东北话说就是变得很社会。他很快调整了心情,经过几次和管教沟通,他笃定自己快上法庭了,而上过法庭基本就快放了,自己没什么大罪。所以,他就像老油条一样,溜须拍马看守所管教。过年的时候,其他号友都有家属来见面,唯独张辰良,始终孤零零一个人。号友见他可怜,都纷纷把家属带来的食物分给张辰良,张辰良即希望见到自己的妈妈,又不希望见到,内心非常矛盾,虽然表面看上去嘻嘻哈哈,实际上内心很煎熬。管教也看在眼里,特意在大年初一值班那天,给张辰良带了自己家包的饺子,开导张辰良不用担心,等放出去了就好了,回家好好孝敬父母,张辰良也觉得感动。
    对待自己身边的嫌犯,他其实很厌烦,虽然很多人看起来很和善,但他就是没来由的讨厌,可是又不得不去适应。张辰良最近总想起上中学时学的契科夫的文章《变色龙》。他现在对那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有鲁迅的杂文,他有一次向管教提出借一本鲁迅文集看看,管教满足了他,张辰良看着书,有时热泪盈眶,终于知道了鲁迅的伟大。他又借了毛泽东选集,这是第二次看,第一次是在学校图书馆,当时他觉得看得很无聊,只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这次是主动要求,看的时候张辰良总是咂摸嘴,就像吃了什么美食一样。张辰良想,毛泽东主席,才是企业管理的顶级专家。而这以后,毛泽东选集一直是张辰良的必备随身读物。
    年过完以后有一天,张辰良正在号室里和其他号友吹水,忽然门打开了,管教走了进来,对张辰良说:“张辰良,法庭马上来人集中宣判,有你一个,估计你能释放,你准备准备吧”集中宣判是一种形式,对于类似张辰良这种审判无疑问的非重大刑事案一般都是由当地法院庭后宣判,羁押的就去看守所集中宣判,取保的就打电话通知过去签收判决。羁押人员如果判了无罪或缓刑或者实报实销,书记员或者法官宣判完就在看守所办手续放人了。
    张辰良笑着说:“谢谢王管教,没啥准备的。”张辰良等这一天很久了,他只是收好了刘柏烽给自己的联系电话,其他东西卷卷扔在了一边。
    “行,等法院人来了带你过去。”张辰良送走了管教后,按耐不住兴奋,终于要宣判了,自己快出去了。而其他号友都过来祝贺张辰良,甚至要给他开个欢送会。
    张辰良心想,你们也真能想,我可不想在这里和你们纠缠了。就说:“算了,指不定怎么回事呢,别弄完我又回来了岂不是很尴尬!”大伙儿听了点点头,笑了笑,不过还是祝贺了张辰良。所有人都希望他一去就不要回来。张辰良觉得,这些人在看守所这个禁闭环境中,看起来都有情有义,可是回到社会哪个不是社会的危险分子。张辰良看过犯罪心理学,他觉得这些人,确实有着好的一面,但是,始终在自我控制和社会责任感上,是有异于正常人的。而反观自己,他觉得自己之前就是笨,蠢,倔,反正都是自私的,那何不聪明一点,智慧一点?非要弄得自己遍体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