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8章
    慧君大感兴趣,探过头看着,问着,两人的头无意地碰到一起,但谁也没注意。
    “这是很北方的一种吃法,我听父亲说的,不管慧公子用哪一个都不要提我。”
    “为什么?”慧君坐回去了,不解地看着她。
    “慧公子若是觉得过意不去,到时候买好了给我个红包就好了。”宋琳琅笑着然后不留痕迹地道,“主食乡下有很多吃法,先用这两样试试吧。以后的所有吃食如果用上也不要提我了。”
    慧君闻言顿时就明白了,目光多了些审视。
    “罗夫人的意思我可不可理解成,如果说出去这两种主食是宋夫人提出的,宋夫所知道的主食就再也不会说了?”
    宋琳琅直视着慧君那如漆的双眼,坦然地道。
    “慧公子是老板,我是你的股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赚钱,合法合理之外的事一切与我们彼此无关。对吧?”
    慧君定定地看着她,半刻缓缓点头,缓缓道。
    “宋夫人说的是……只是我很好奇。”
    是很好奇,从开始和这个人交谈后就觉得这个人身上有种叫人难以捉摸的东西,明明是穷人,但却有着贵人的气度和谈吐,这绝不是读书就读出来的,也绝不是银钱堆出来的。更何况一个大燕国的穷童生怎么知道天蜀国的经典?
    后来叫人打听,结果是,宋琳琅确实很穷,是北城街宋家旁支的旁支,早就断了来往,城里只有一个大姨一家人。宋琳琅所说的也都是实情,房子塌了、一大家子人,地还没多少,是乡下那种再普通不过的穷户。可他就是觉得这不是真的,这是假象,根据种种迹象也越来越确定自己判断的是正确的,可是没有真相。于是他就开始参,乐而忘返,沉浸其中,就像一个寻宝的孩子,发现了一个山洞,认定进去就能找到宝贝,走啊走,走进去了,想着某一天突然来一个惊喜。
    宋琳琅并没有接话,而是自顾地道。
    “慧公子,这次我来还有几件事相请慧公子帮忙。”
    慧君一听,很惊讶,先把这个好奇放在一边。
    “不知宋夫人所求何事?”
    “是这样的,守孝之身,不便进书馆求学,我想请个先生在家教授妹妹们,最好文武兼备。想着慧公子认识的人多,帮着引荐引荐。”
    慧君点了点头。
    “你几个妹妹?”
    “除了我,四个妹妹,其中两个还没启蒙。另外也想叫两个弟弟、两个儿子和家人跟着读读书,妹妹们打算出孝后科考,剩下的人就是想叫他们多识些字,会算账就行。”
    慧君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有些不太舒服。
    “你儿子多大了?”
    “长子九岁,次子五岁,幼子一岁多,长女一岁多。”
    “你怎么会有九岁的儿子呢?”
    当初入股签协议的时候看过宋琳琅的身份文书,宋琳琅十八岁,孩子九岁,那不是说九岁就有了孩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他早派的人早就打听出来了,现在这是明知故问。
    “是我夫君与他前妻的孩子。”
    慧君愣住,看着宋琳琅半天没说话,前妻?听起来还挺尊重的,渐渐的目光有些复杂。
    “好,我帮你留意一下。”
    “束脩贵一些没事,主要是有真学问、真本事。另外我长子的腿脚当时折了,没接好骨落下了残疾,想请慧公子介绍个好的接骨大夫。”
    “还有吗?”慧君点头。
    “我们村长的女儿,也是我的朋友,倒腾点青菜,想搭上福运酒楼这条线,慧公子要是有兴趣可以派个人去看看青菜的成色。另外还有件小事,我想雇个厨子回去,最好是奴隶,不是奴隶一个人也行,别拖家带口的。就这些,麻烦慧公子了!”
    慧君眼睛一挑,似笑非笑地道。
    “宋夫人这日子过得不错啊,都雇上厨师了。”
    “这还不是有幸认识了慧公子吗!”
    慧君明知道这个人言不由衷,也明知道这是奉承的话,可宋琳琅那一本正经认真说出来听着就是很舒服。
    “先生、大夫我过几天给你信。你的那个朋友青菜我会叫去找她的。”慧君说到这又加了一句,“本来酒楼不缺青菜,可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照顾一下你的那位朋友吧。”
    慧君别看有时候说话带着嘲讽,不过为人处事还是不错的。宋琳琅笑着道谢。
    “宋夫人,我这还有件事,这是你今天送来的青菜吧,像这样的青菜有多少我要多少!我可以给你市价,甚至可以高出市价!”慧君那豆角和黄瓜摆到桌几正中。
    “没有了。”宋琳琅回答的倒是很直接。
    “没有了,什么意思?”
    “当时你给我定的就是八百斤,一百斤豆角、一百斤黄瓜、两百斤茄子、二百斤芹菜、一百斤辣椒、五十斤青柿子、五十斤角瓜。我今天如数送来,所以没有了。”
    “宋夫人,能告诉我你这是在哪家暖窑买的吗?”慧君情急之下冲口而出,可马上就后悔了,却又不愿意改口。
    宋琳琅微微怔了怔,轻轻扫了他一眼。
    “问多了吧。”
    慧君还从没见过宋琳琅这样的眼神,轻飘飘的,很是妩媚,也从没听过这样的口气,也是轻飘飘的,带着妩媚,这叫他莫名的一颤,脸有点发烧,胡乱地道。
    “这样的青菜明年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物以稀为贵,要多少有多少可就不是好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