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斩首吴俊熙已过去七日,当日魏燃斩首吴俊熙之后。贼军当中只有少部分返回汴州城。一大部分被官军歼灭并且俘虏,却也有大半四散逃亡,数量庞大,官军虽强,却不及追击。
而后进攻汴州城,却并没有强攻,即便是张振这个统军能力不强的宦官也知道攻城为下。所以采用了李承业的计策,攻心为上。
城外包围多造营垒工事,做出一副打造攻城器械准备不日便要强攻的模样,实则为疑兵之计,其中半数营垒为空营。
而城内则在击败吴俊熙时,便安排了间谍混入败军之中,进入城内,连日造谣煽动,一方面夸大官军实力莫得匹敌,一方面造谣城外十万贼寇,投降官军者半数以上,皆愿相助攻城,另一方面宣扬官军仁德,降者免杀。
一时间,汴州城内人心惶惶,然而迫于城外官军给予的压力,众多贼寇依然团结一致的坚守城池,但军心已然不稳。
待事情发酵三日,李承业再提出建议,令人为使者入城劝降,表示官军可以接受投降,三日之内不会攻城,并会离城十里而守,先降者会给予优厚的待遇。
贼军众多派系首领自然不信,却没有斩杀使者,而是关闭城池,依然坚守。但此消息经由间谍在城内宣传,已然发酵,宣扬得到处都是。
再加上官军确实搬离营地,远远退出,令城内受到的压力骤减。没有了外部压力,贼军当中的内部矛盾便凸显出来。
尤其是吴俊熙死后,他军中有数座山头,还有后来投靠的诸多叛军,互不服气,有些人想趁着官军撤围,弃城而走,有人想坚守待援,寻求王献之支援,有人心中想投降官军,却不敢说出来。
再加上官军间谍死士暗中与那些愿意投降的接触,再在底层挑拨底层贼众军心。三日未到,城内即发生一场混战,混战中间谍死士带人打开城门,潜伏于众多假营当中的神策骑兵纵马而入,汴州城当日即下!
城内大多数贼寇只能弃械投降,而有一部分弃城而逃,却被早就埋伏好的神策骑兵追上,一路砍杀,也没留下多少活口。
此后李承业建议斩杀众多贼首,再让贼军当中互相指认所犯罪行,令城内原百姓进行指证,用以分化贼军内部,使其难以互相信任。
再将罪行严重者尽数斩首,垒成京观,用以震慑河南道诸多贼寇。最后将收编的贼众请朝廷官僚组织安排,可遣其入边地,令其为苦役,或者开荒种地,整顿生产。
张振嫌太过麻烦,并且认为既然聚众造反,自当全数坑杀,以儆效尤!此举简单粗暴,却后患实多。真要这么做,的确能震慑人心,却也会更加坚定河南道众多叛军的抵抗之心。到时无人愿降,对于平叛而言难度会急增十倍。
李承业和军中明白事情后果的文武官佐极力反对,张振原本仗着皇权在身,根本不愿予以理会,只想急急将这些人调到荥阳城郊,再一并坑杀,到时激活荥阳城郊之外的邪阵,他张振便可借此成为可堪匹敌甚至超过如今四大宗师的存在。
但是寿宁公主一番警告,却让他所有计划全部完蛋,寿宁公主明确站在李承业一方,以理性态度看待问题,禁止肆意屠杀投降贼寇,并保留随时派遣快马入长安弹劾的权力。
寿宁公主代表着另一部分皇权的态度,即便是张振也不敢肆意违抗,否则兵权随时都能被召回。他虽心有不甘,也只能捏着鼻子执行李承业提出的方案。
不过如此一来,他对于李承业的仇恨更加深刻,暗中计划着怎样借助这场战事,坑死他父子三人。
官军在汴州城外,一日大胜吴俊熙主力,六日时间便攻下汴州城,直接瓦解二十万贼军势力,威震中原。捷报传至长安,自然是龙心大悦,朝堂振奋,皇帝下旨封赏激励。
京畿道一方对左神策军的信心大振,那些失了祖业,逃亡到东都的士绅豪强,纷纷出钱出力协助官军平叛。便是京畿道本地的士绅家族,也是配合出粮,将左神策后勤补给完善充足。
而河南道其余诸寇,则是一夕三惊,未曾想到官军如此犀利,四万人马便轻松大破二十万贼众,让他们兔死狐悲之余,不由更加担心起自家命运。
此战之后,魏燃立下破阵首功,扰乱敌军前军,并迫使中军主力移动前往支援。这直接导致之后神策骑兵背冲时,贼首吴俊熙无法直接指挥后军抵抗,以及派遣中军支援稳固阵型。
此后席卷贼军时,魏燃又立下擒贼斩首之功,直接导致汴州城内群贼无首,使得攻心之计得以顺利执行。
全军当中,以魏燃战功为首,无人敢于质疑,即便是张振,也只是阴阳怪气的似激励似讽刺的嘉奖几句,该有的封赏一个都不能少。
魏燃此前为军中旅帅,平时统军为一百。旅帅之上为校尉,统领的军事编制为团,一团辖二到三旅。此为军中基础作战单位的军职,需要相应的武散官品级方能担任。
由于魏燃立下的功劳颇大,又有李承业的关系在里面,再加上寿宁公主在记录中为其请功,皇帝的嘉奖旨意中亲自提拔其武散官:正七品致果校尉,授勋云骑尉。
意味着魏燃正式进入到禁军军事体制中,若放军中,最少都是一个实权校尉,但还不能任职将军。
不过他首先破阵,并且斩首吴俊熙的事迹,不知被什么人有意无意,广泛传了出去。吴俊熙当年好歹也是绿林道上领袖人物,江湖中鼎鼎有名的高手。
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子给砍了,着实让人惊讶。这使得魏燃的名头不仅在军中,更在江湖上立起了号,无形中多了一些朋友,也多了一些敌人。
而此时贼寇一方,唯一能与官军匹敌者,自然只剩天补均平大将军王献之,其下同样是二十余万兵马,中间甚至有多个江湖势力支撑。
并且王献之盐商豪强出身,家中不少人曾于边境从军,知晓练兵统军之法,麾下也有数万核心本部,皆是精锐敢战之士。比较起吴俊熙来说,军队的组织力和战斗力自然也要强出不少。
比如此时听到汴州城的消息,王献之并没有像吴俊熙那样将二十万兵马全数集中到一起。这种大兵团集中,看似兵多将广,实力强悍。实则上下难以协调,左右无法沟通,组织架构非常薄弱,极容易一点突破后,割裂军中各部联系,造成全军崩溃的局面。
吴俊熙便是典型例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淝水之战,北府兵八万破前秦八十万。比如李世民三千五百玄甲精骑大破窦建德十万夏军。
所以王献之亲自率领本部兵马七万前往徐州,与庞勋群寇会盟,驻守徐州城,其余诸军分立宋州虞城,濮州濮阳,曹州州城,再与亳州冯江结盟。
以此做出一道环形锁链,围绕汴州封锁住官军东进之路。官军数量不足,只要进攻一部,其余诸部皆可西进,袭扰官军后勤补给,再将其围困于包围圈中,以兵力优势逐步围歼。
王献之此番军势行动,足以见之其在河南道众匪中,是唯一一个具备军事战略眼光的贼首,也是此行最难对付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