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8章 将军川边扬威名
    川中哥老会总堂和各大堂口,都跟郝天民的绵州大堂口一样,在紧锣密鼓地为起事作准备,大清朝廷又在做些什么呢?
    六月初十,内阁会议决定革王人文的职之后,******接着问道:“各位大臣,你们看,哪个去做这川督比较好?”
    载泽就说道:“这人一定要公忠体国,能跟内阁一条心,又能用非常手段来处置非常事体。”
    众人听他这么说,就都不吱声了。
    沉默了移时,还是没人说话,******就说道:“既然眼下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各位就再思谋思谋吧!今天先向给成都发电,革王人文的职,令尹良护印。没了王人文撑腰,我看那些闹事的还敢不敢闹!至于川督人选,我们改天再定!”
    六月初十,一道内阁谕令发到成都,革了王人文的职。
    因为没有合适的川督人选,四川的事儿也就只好拖着,一拖就拖了半个月。
    王人文被革职,更激起了保路民众的怒火,川省的形势迅速恶化着,护印的布政使尹良凡事都做不得主,就只好接二连三地给内阁发告急电报。
    这样一来,******再也坐不住了,就在内阁会议上再次提出推荐川督的事来。
    他说道:“各位大臣,这川督的事儿不能再拖了!你们有适合的人选了吗?”
    于是有人推荐端方。
    盛宣怀就反对道:“端方倒是合适,只是他现在不能动,他得把粤、湘、鄂三省的善后做完,不能前功尽弃。”
    有人推荐岑春煊。
    有人应声说道:“岑春煊确实合适,只是他根本动不了身,听人说是重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了。还有人说他已经准备给朝廷上遗折了!”
    这些阁臣又推举了一些人,但又都被他们否决了。
    最后,还是******说道:“这个不行,那个去不了,各位,你们看在川边的赵尔丰如何?”
    载泽故意深思了一下,才说道:“王叔,就赵尔丰在川边的作为看,倒是个适合的人选,只是他离开川边,川边的事又交给谁呢?那里可不能少了他这种铁腕人物啊!”
    ******说道:“就眼下的情形看,川边暂时不会有事,让建昌道傅华封护印暂理边务,着赵尔丰署理川督,四川的事平息了,再让他回任不就结了。”
    众大臣听******这么说,就没什么异议了。
    于是六月二十六,一道内阁谕令发到打箭炉,命令川滇边务大臣、驻藏大臣赵尔丰立即赴成都署理川督。
    一个也许会在历史上彪炳千古的人物,就这样被清末四川的这场暴风雨卷入了无底的深渊。
    是人改写历史,还是历史在改写人的命运,这是一个太难证明的话题了!
    近代学者章士钊有首《将军叹》,这样写道:
    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政变始辛亥,全川如沸羹。纵贼舞刀来,丧此天下英。
    这首诗说晚清真正懂军事的将帅里边,最有名的要数岑春煊和袁世凯,但是他们却比不上在川边英名远扬的赵将军。
    这位赵将军是谁呢?他就是赵尔丰。
    赵尔丰,字季和,祖籍奉天襄平,清汉军正蓝旗人,前任四川总督赵尔巽之弟。
    赵尔丰入仕之初,在山西静乐、永济任过知县,后因四川总督的锡良的推荐,出任四川永宁道的道员。光绪三十一年六月,时任驻藏大臣的凤全在巴塘遇害,朝廷就调赵尔丰任建昌道的道员,他受命招募兵勇,平定地方土司的叛乱。当时,由于清政府和驻藏官员对藏区事务的处理不力,致使原本反英的西藏高层转而成为亲英势力,从而得到英国支持,西藏地方军队经常在西藏和川边闹事,与朝廷驻西藏和川边的军队发生冲突。根据这一情况,清政府制定了在川边实行改革藏政和改土归流的政策,意图稳定川边局势。
    赵尔丰奉命率兵会同四川提督马维骐会剿理塘、巴塘土司的叛乱。赵尔丰做事果断,又善于打仗,所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川边藏人的叛乱,在平叛中打死了理塘土司和桑坡寺的大喇嘛,并将巴塘的正、副土司及抓住的叛乱藏人全部就地正法,让当地的藏民提起“赵尔丰”三个字就害怕。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力图全面整顿藏政的清政府任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
    赵尔丰当时就给朝廷上奏了《平康三策》。
    他在奏折中写道:
    移川督于巴塘,而于四川、拉萨各设巡抚,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之外附。
    宣统元年,赵尔丰又率川兵入藏,与钟颖所率之军会师于查木多,然后两军迅速推进到工部一线,屡败英国组织操纵的西藏叛军,乘胜进入了拉萨,并代表朝廷宣布剥夺十三世****的名号。十三世****逃往印度。
    赵尔丰就在工部和波密地区开始了改土归流。在这期间,他又率军消灭了波密王白马青翁独立政权,并将白马青翁擒拿处死,在这一地区先后建立起了查木多、江达(工部)等十多个县,彻底消除了丹达岭以西的后藏的安全问题。消灭白马青翁军的同时,赵尔丰向南派兵,进入察隅地区,建立了察隅县。当时很多西藏的边远地区,如白马岗地区(即今墨脱县)和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的头人都派人来见赵尔丰,要求设置郡县。
    赵尔丰在藏区改土归流,所收边地(指改土归流),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治者三十余处,使西康建省粗具规模。
    赵尔丰在川滇边实行改土归流,移内地民众实边推动垦务,废除土司制度和寺庙特权,对发展藏区农牧业、手工业、交通邮电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颇有建树。除了对藏区进行收权方面的政治改革,也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为西藏带来了一系列新事物。如平治康川道路,敷设川藏电线,雇比利时工程师架设河口钢桥;开办工厂;创设邮局;选派年轻藏人到内地学习工艺;在拉萨建立商品陈列所供藏人参观;编练新军,办陆军学堂和巡警教练所,设步警和马警维持治安;赵尔丰在康区创办学堂六十多所,亲自为其编写课本;还出版发行了藏文白话文报纸,设立译书局、印刷厂等。
    四川总督锡良对赵尔丰极尽推重之词:
    “忠勤纯悫,果毅廉明,公尔忘私,血诚任事。”
    后人评说:“尔丰之治边也,先与兵威,……边地既定,即从事各种建设。……但奠定西康政治之始基,宜为赵氏。……赵本人亦明敏廉洁,办事公正。犯法者虽近亲不稍恕,康人多信服之”。
    近代著名学者李思纯也说:“金沙江以东十九县,尚能归附,皆因清季赵尔丰之余威,于民国以来诸边将无预也。”
    尚秉和《辛亥春秋》一书中也说:“自清以来,治边者无有著功若此者”。
    在当时,赵尔丰是有名的铁腕人物,如果没有朝廷任命他接任四川总督的电令,后世对他的评价又该是另一番光景了。
    话说赵尔丰在打箭炉的行营接到署理四川总督的电令,他着实兴奋了一阵子。
    他想,自己从在山西做知县起,到现在打熬了快三十年了,虽然三年前升了驻藏大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也跟做总督差不多,但长年驻军打箭炉,时不时的就得出兵放马,跟那些反叛的藏人开战,杀人放火也来劲,但有时不说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都不能安安心心地吃顿饭、睡个觉,哪里比得上在成都那种地方当总督呢?再说自己已经六十五了,这种出兵放马的事自己做起来也有些吃力了,而且自己几年前曾署理过川督,可惜后来没能做得成川督,每每想起就难受。
    这回去成都虽然仍旧是署理,但他觉得,实任川督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朝廷这个时候让他去署理,那摆明了的就是要用他的铁腕来镇抚四川,他只要镇抚住了四川,川督这个实缺就肯定是他的,而且他希望在解决了四川的问题之后,一定要请求朝廷实施他的“平康三策”,他要尽自己的能力,完成藏区的改土归流,给大清朝建立起牢固的西南边防,这于国于己,都可以说是千古功业了。所以,他真想一抬脚就去成都接印了。
    兴奋过后,他又一个人在议事厅里独自徘徊。
    他知道,眼下的四川烫手,所以他得找人来参合参合。
    想到这里,他向厅外喊道:“来人!”
    立即从门跑进来一个亲兵,向他问道:“大帅,有事?”
    “去把廖、高、汤三位师爷请来!”
    “是!”那个亲兵答应一声,转身就跑出去了。
    他只聘了三个师爷,而且这个师爷都是跟了他多年的人了,因跟他出兵放马有功,他都给他们保举了功名,两个是记名知府,一个是记名同知,只要他肯放他们走,这三人都能补上实缺。可是,他不能放他们走,他们早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他一刻也离不了这三个人。他想,等他稳稳地坐上了川督的位子,他就给他们在成都安排实缺,让他们都真正地做做官,而自己需要他们参谋参谋的时候,他们又都能一喊就到。
    他的首席师爷是主理文案的,姓廖,名叫廖思乾,字朝元,是个绍兴师爷。这人为人精明,文案做得精细,赵尔丰所有的奏折都出自他的文笔。任何人读他写的奏折都找不出毛病来,所以赵尔丰特别依重他。但是这人的手爪子也伸得长,专一捞钱,所以人们背后都叫他“死要钱”。
    第二个也是绍兴师爷,姓高,名叫高达永,字恒生,他是替赵尔丰主理钱粮的。他在赵尔丰手下主理钱粮,是理财的一把好手,钱粮一经他手,就能让上至赵尔丰下到营官都从中得到好处,所以他在赵尔丰那里人缘最好。当然,他自己也落了不少好处。他处世精明,对形势的分析也很有见地,所以赵尔丰对他也非常依重。
    第三个是主理刑名的汤师爷,这是个四十出头的四川人,名叫汤怀仁,字思礼。人们背地都叫他“汤坏人”,其实他并不算是个很坏的人,他精通大清刑律,在赵尔丰手下,他分析处理案情是丝丝入扣,不留半点漏洞,执行法令铁面无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此人心狠手辣,就给了他那么一个绰号。
    不一会儿,廖、高、汤三位师爷就随那个亲兵来到了议事厅。他们一起躬身给赵尔丰行下礼去,说道::“大帅安好!”
    赵尔丰向他们挥挥手,说道:“都起来坐了,有事和你们说。”
    三人站起身,向赵尔丰告了坐,又往后退了退,就议事厅上最近的三张椅子坐了。刚一坐下,廖师爷就开口问道:“大帅,要议的是什么事?怎么不见各位副将、参将呢?”
    赵尔丰说道:“不关他们的事,所以只叫了你们。刚接到内阁谕令,让我立即起程去成都署理川督,去还是不去,我有点拿不定主意,所以请你们过来议议这事。来,你们说说,我是去还是不去?”
    三个师爷听了,稍稍沉默了一会儿。
    廖师爷首先说道:“大帅,去成都做川督本来是件好事儿,肯定比呆在这打箭炉强,但眼下去署理,又不是实任,就不如还留在打箭炉,那边保路会闹得正凶,是抚是剿,朝廷又没个章程,弄好了是给别人揩屁股,弄不好就要代人受过,所以我觉得还是不去的好。”
    他觉得现在赵大帅去署理川督,虽然去的是好地方,可品级并没有变,而且无异于把他自己放在火炉上烤,什么好处捞不到,还可能把自己烤焦。当然,廖思乾自己是“死要钱”,他更觉得,现在去成都恐怕不但捞不到钱,还可能丢命,所以劝赵尔丰不要去接印。
    他话音刚落,高师爷就说道:“大帅,我觉得这个印还是要接,很多人都想做川督,这四川是天下最富的地方之一,虽不及江南,但江南这些年早被打烂了,而川中出的麻烦最少,四川人的日子过得最平静,有钱人多,所以并不是人心思乱。眼下这种局面,是朝廷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他们要闹腾,如果能让朝廷收回成命,铁路还让四川人去修,川中立马就会太平。再说,大帅在这康边打熬了这些年,也应该到这种好地方去干干了。所以,我觉得大帅应该早点起程,慢了恐怕生变,因为好多人都盯着这个位置的呢。”